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科学技术动力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兴吾 《软科学》2000,14(4):9-12
20世纪 90年代 ,江泽民同志在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中 ,进一步确立起“科学技术动力观”。江泽民同志指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突破 ,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笔者认为 :江泽民同志的“科学技术动力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 ,它全面、深刻地突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初所创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曾为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世界已经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所面对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尤其是科学知识、经济管理、和先进技术等给生产力带来的巨大发展变化 ,不仅是马克思所无法预见的 ,也是已有的经济理论所不能准确回答的。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世界和中国的实际 ,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的学习和研究。1 关于劳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讲的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 ,是创造商…  相似文献   

3.
高之栋 《软科学》1993,7(1):50-54
<正>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的三要素是参加劳动的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无一不同科学技术紧密相关。参加生产劳动的人的素质主要是科学技术索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生产劳动能力的大小与创造使用价值的多寡;生产工具的发展变革特别是由于科技发展引起的巨大变化,成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劳动对象是随着人类科学视野的扩大而扩大,直接影响了产业的开发和社会资源观念的更新,影响到社会劳动财富的增加和积累。所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内核。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揭示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鲜明  相似文献   

4.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科技思想发展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50多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为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技进步,历经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形成一套切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理论,使中国的科学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科技事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先后提出了"科学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明显表现出两个范式的不同,即:私有制与公有制,自发调节与国家调节,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要素分配论与按劳分配论的对立。而两者根本上的区别则是资本主权与劳动主权,表象描述与本质把握,唯心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与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对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与中国改革实践脱节,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是诞生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  相似文献   

6.
冯琳  李超  田传昊 《科教文汇》2008,(16):151-151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本文主要分析了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指出:“生产中也包括科学。”1988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生产力属于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存在,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的精神生活、社会意识,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技术学的典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表现了与科学技术的特殊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与日俱增,科学技术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暨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以系统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的成就,对科学技术的成就进行深入地研究和确切地评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认为没有其他理论可取代科学技术的地位,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这是江泽民同志对科技重要性的精辟论述。学习自然科学的大学生,将成为我国优秀的科技人才走上社会,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开拓者,因此,大学生不仅要热爱科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运用哲学和经济学表达了未来社会的思想。他不仅保留了早期著作中的人本思想,还加入了经济学实证思维,实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结合,更完整地表述了未来社会思想。未来社会以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为价值目标、以解决矛盾促进和谐为总体构想、以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根本途径、以增强共产主义思想和现实行动为具体方式,等等。该思想不仅发展了人的解放思想,还促进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融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人民性、整体性和发展性。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其未来社会思想至今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仍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雷娟 《科教文汇》2011,(36):1-2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价值澄清理论对世界德育发展和我国德育改革都影响深远,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和比较二者的内在联系与各自特色,从中得出有益于我国德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由“自然价值”的讨论形成的自然价值论是人类对于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深度反思的一个成果。它是一种超越于传统工具理性而对自然的重新认识,并从本体上对自然进行价值的重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然价值论内蕴了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立场。只有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野下,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才能突破那种独断理性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观念,从而建构起自然的本真价值。也正在这个意义上,自然价值论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同为先秦儒家大师的孟子和苟子在人性观上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各有其合理之处也有其不足之处,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但总体而言,两人的观点对现代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探求。  相似文献   

14.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技术和专利作为商品的二因素,可以发现技术和专利的价值都不包含"不费分文"的前人科研劳动成果,专利作为商品出售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有限,专利作为生产资料发挥其使用价值能够在专利保护期内获得持续的超额剩余价值,在专利实际工作中专利运营的最终目标还应放在专利作为生产资料的实施应用上来。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作用突出,是社会生产的主要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的科学论断;知识价值论是知识经济社会对知识作用的科学论断。本文将深入地讨论两种论断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作为经济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对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研究两种理论关于商品价格决定的分歧,得出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共同决定商品价格波动的范围,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确定值。为提出科学的价格分析机制,须辨证地看待供求均衡论以及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7.
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以科技创新、生产管理、社会服务和教育培训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大量社会服务业并不制造有形产品,却能提供包括效率、便利、精神享受等在内的效用。社会服务领域的大发展已经造就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这就是服务经济。超越劳动价值论,确立劳动-效用相统一的价值论,就能使服务劳动及其价值得到充分的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8.
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竞争力整合模型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文献回顾从顾客价值与顾客需求、顾客价值与企业市场提供物之间关系的角度深入阐释了顾客价值的内涵。从四个方面系统剖析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本质就是更大的顾客感知价值。以顾客价值创新战略思维为指导,探索性构建了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竞争力整合模型,并将创造、传递更大的顾客价值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焦点任务。  相似文献   

19.
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充分肯定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和现实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100多年以来的时代发展对传统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提出的挑战,在时代因素和制度因素的结合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作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应该创新的几个观念,最后分析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人类历史始终伴随着社会分层。19世纪中后期经典社会分层理论逐步形成,并就社会分层的实质及其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人们认识社会、分析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重大转变。针对如何认识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新课题,追溯到经典社会分层理论可为我们分析当下中国复杂的社会分层结构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