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速递     
正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7月发射中科院日前宣布,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7月择机发射,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完成包括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星地量子纠缠分发以及地星量子隐形传态等多项科学实验任务。新一代海啸预警业务系统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     
<正>"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两项成果同时发表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2017年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将"绝对保密"的量子通信从理论向实用化再次推进了一大步,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前一年完成三大任务中国科学家原计划在量子卫星两年的设计寿命中完成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在相距1200公里的尺度上测试被爱因  相似文献   

4.
信息科技     
<正>基于星座的量子通信进展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张强等组成的研究组,成功实现了白天远距离(53km)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通过地基实验在信道损耗和噪声水平方面有效验证了未来构建基于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间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光子学》。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目前已经在国际上成功实现了首次星地量子通信,然而由于阳光噪声的影响,"墨子号"卫星只能在夜晚工作,单颗该类低轨道卫星至少需要3天才能完成全球范围内地面站点的覆盖。  相似文献   

5.
量子科技     
正"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牛津大学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团队、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基于卫星的远距离安全通信实验成果不仅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且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现实应用的重要突破。这是朝构建全球化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甚至量子互联网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科学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16年7月发射,并连接地面光纤量子通信网络。这是世界首个量子卫星,中国也成为国际上率先实现高速星地量子通信的国家。卫星成功运行后,中国不仅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结合地面已有的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中国将初步构建一个广域量子通信体系,其中包括全长2000千米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京沪干线"。这意味着一个"天地一体化"的  相似文献   

7.
正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于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单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态的不  相似文献   

8.
<正>近10年来,我国在高科技领域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量子科技、超级计算机、激光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第三代核电技术等领域领跑世界。量子科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指出,科学家们开始调控量子世界,这将极大推动信息、能源、材料科学发展,带来新的产业革命。2016年,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此后率先在国际上实现星地量子通信。2017年,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并与“墨子号”连接,  相似文献   

9.
国内速递     
正中国量子卫星实现"一步千里"的世界跨越从百公里到千公里,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将量子纠缠分发的世界纪录提高了一个数量级。6月15日,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的重大成就,并在一份简介中将这项中国科  相似文献   

10.
正32年前,人类历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实验室诞生,传输了32厘米。而今,中国人将这个距离扩展了1400多万倍,实现了从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户通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月7日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该成果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于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单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态的不可复制性保证了信息的不可窃听和不可破解,从原理上确保身份认证、传输加密以及数字签名等的无条件安全,可从根本上、永久性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星地量子密钥通信空间环境复杂、国内暂不具备实物实验条件的现状,提出一种用于量子密钥通信的计算机仿真平台设计.该平台具有仿真星地量子密钥通信中APT及单光子传输捕获过程的能力和自适应光学对传输畸变波前的修正能力.使用此平台,得到了星地量子密钥通信跟瞄精度、自适应光学对畸变波前的修正及单光子捕获概率、误码率的合理仿真结果,证明此仿真平台对实际系统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8月16日凌晨,伴随着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圆满发射成功,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再次绽放,从此,浩瀚星空里也多了一份属于中国和世界的"量子"牵挂。8月16日1时40分,备受瞩目的以"墨子号"命名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升空。"墨子号"量子卫星成为浩瀚夜空中最亮的"星",开启为期两年的太空科学旅  相似文献   

14.
随着量子通信的发展,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分析了量子通信安全的意义,并从密钥分发、量子加密和量子认证三个方面归纳了国内外量子通信安全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最后,基于对量子通信安全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8月16日,中国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它将有望实现全球化量子保密通信,这也是中国科技开始引领世界的一个象征。什么是量子卫星呢?它又将如何引领人类的发展呢?小编带你一探究竟。量子通信,独步天下量子卫星是什么?简单地说,量子卫星是一颗通信卫星。不过,量子卫星可不是一颗简单的通信卫星,因为它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速度不仅高效,而且还有一项独步天下的本领一一量子通信!量子通信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的数据和信号传输都是绝对保密的,再也不必担心信息被窃取。  相似文献   

16.
正8月16日,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片火光冲天,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量子卫星究竟是何方神圣?作为太空密使,它有哪些神秘技能,又会给地球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小精灵"让信息穿越科学家称量子为物理世界的"小精灵",它不是一种粒子,而是一个能量的最小单位,包括分子、原子、电子、光子等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8月16日,当中国奥运健儿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为国争光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世界上首枚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在通信技术领域为中国摘得了一枚金牌。“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将我国自主研发的量子通讯设备带上了太空,它将产生并发出光量子,与地面信号接收系统实现“针尖对麦芒”式超高精度对接。这意味着一个通信新时代——量子通信时代即将到来。全世界的通信方式,在不久之后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量子通信的蓬勃发展,基于自由空间的量子密钥分发已成为量子信息科学和量子力学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针对量子通信试验系统中的流程控制以及数据处理需求,构建了软件系统平台。介绍了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工作过程,给出了软件系统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功能模块设计。对试验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密钥成码率大于1.5kbps,可以满足系统的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9.
量子通信中的密钥设计是整个量子通信系统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传统的密钥设计方法采用固定密钥,无法实现变密钥加密,所以密钥和通信内容被破解的概率很高。提出一种基于色散评价的量子通信变密钥混沌加密实现方法,每次通信时,从混沌学的角度提取所有待通信数据的深层次特征,然后形成本次通信的加密和解密密钥,随通信内容的不同,系统密钥实时变化,在接收端,通过密钥和通信内容的混沌匹配来实现解密,并采用色散特性对加密效果进行评价。通过一组通信内容进行混沌加密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基于色散特性衡量下的混沌加密特性安全性较传统方法大大提高,加密文本被破解的概率是0.0011%。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5):464-464
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潘建伟及苑震生、陈宁翱等,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量子操作。该实验成果完美地实现了长程量子通信中亟需的“量子中继器”,向未来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