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南吕]四块玉 恬退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元人散曲多叹世、退隐之作.这是元代阶级压迫的曲折反映,也是当时文人不满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现.马致远只任过短期的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退居林下,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双调·行香子》)的隐居生活,因而尤多“飘逸俊爽”的“恬退”之作.“恬退”四首写他仿效陶渊明甘心隐居的心情,可以成为他此类作品的代表.这是第二首.  相似文献   

2.
文史小辞典     
恬退隐忍恬退,淡于名利:隐忍,勉力忍耐。意即对名利看得淡薄,与世无争。《旧唐书·沈传师传》:“(沈)性恬退无争。”《史记·伍子胥列传赞》:”(子胥)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后人即将“恬退”、“隐忍”二词凝炼成“恬  相似文献   

3.
任瀚列名“嘉靖八才子”,是明代巴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人之一,诗歌深得唐顺之、高叔嗣等时人的赞赏。任瀚诗歌惜多散佚,现存者以七言、歌行居多,在题材上属军事边塞、送别、题赠、怀古、咏怀五类。对边塞军旅的描绘、对权贵面目的揭露、对身世的叹恨和与友人的交游无不体现出任瀚忧时悼俗、愤顽嫉邪的情怀。在艺术方面,任瀚诗歌意象与典故丰赡,尤喜用汉代特别是边关典故,以古典言今事,采用印象式刻画,营造出悲凉清苦的情境。  相似文献   

4.
马致远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元代周德清论他的散曲多“飘逸俊爽”“恬退”之作,而于冲淡萧散中包蕴了悲郁不平之气。《般涉调·要孩儿——借马》更是富有开创性,别具一格,“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写出一面真实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咏怀诗记叙了他在人生道路上,入世,用世,愤世,抗世这样几个思想和行动的阶段,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外,还有留心政治,关怀现实,放眼未来,济世苍生的豪情。  相似文献   

6.
论文简述了任瀚所处明中叶后社会各种矛盾复杂多变、日益加深的历史环境,考察了任瀚的人品及其对学术思想的影响,论析了任瀚的易学研究与经济实学,对任瀚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和影响予以评议。  相似文献   

7.
浙江遂昌长濂村人郑秉厚,为官16年,心系百姓,权为民用,治行显著;性格耿直,秉笔上疏,抨击权贵。政治上主张皇帝要“坚立志以隆德业”,“慎纠劾以造就人才”;经济上提出“议赋役以齐一国法”,“清铺行以厘积弊”等主张。他是明朝中后期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吏,一位敢言敢谏的言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郑振铎先生在《插图本文学史》中评论张养浩散曲的某些观点不同看法,郑说张的散曲是“一般老官僚所作的散曲,大都是……不痛不痒的自夸恬退的东西”,是从“是从浅薄的情绪里出发的歌曲,自然不会是高明的”,而张养浩其人,则“完全是一个出世的无容心的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了。”本文认为这种批评是片面的,表象的,作者综合张养浩一生,并从他的论文,散曲实际出发,提出相反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文化”视角来梳理甘阳近30年来思路中的不变与变化:不变的是他将文化放置于“古今中西”之争的架构下的讨论方式;最根本的变化则是由哲学到政治的转变,此政治是原初性的现实的政治世界。如此对于政治的理解又是与质疑全球性普世化的特殊主义联系一起,这同时也使他对于“古今中西”之争的理解深化,其中的张力得以展开。他由此提出“通三统”说,再进而以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在排序上优先于自由主义,而社会主义又优先于文化保守主义。由于甘阳个人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的某种特殊位置,通过对他个人的解读,自然也试图理解中国思想学术界晚近30年来的变迁及其背后内在的历史动力,理解中国知识分子重返政治以及何谓真正的政治成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咏怀诗记叙了他在人生道路上,入世、用世、愤世、抗世这样几个思想和行动的阶段,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外,还有留心政治,关怀现实,放眼未来,济世苍生的豪情。  相似文献   

11.
以竹条或木杖打人都叫“笞”,它是一种惩戒性的轻刑。在西汉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笞”罚使用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人们已经将董仲舒与汉武帝紧紧捆绑在一起,认为董仲舒的学说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实际上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构想的政治模式是君居尊位而静默无为,臣据才德分职而治,上下相维而不相干涉的相对宽和的政治体制,这种消解专制政治的思想决定了他对汉朝采取批评甚至否定的政治态度,遭遇坎坷的人生命运。  相似文献   

13.
秦亡汉兴,政治一统;景武之际,文化转型;大儒董子,应时陈论;继轨先贤,弥纶众言;循天之道,推说阴阳。基于此,董子不仅系统地完成了理想化的政治伦理设计,而且为汉武时期的政治合法性寻找到了理论依据;董子随之走进政治,然而由于其无力于政治周旋,最后无奈地黯然退去。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伦理思想由此发生了某种转向并且趋于成熟与圆融。尽管如此,廉直清高的董子之于那个集权而专制的时代,仍然难逃个人悲剧之厄运,空留不遇之伤叹。  相似文献   

14.
族类生命意识区别于"爱国"的政治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包括族类生存与发展双重含义,并可以脱离国家的政治依托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概念。中国历史延续至宋代,与中原王朝跨入后期封建社会相对应,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军事关系开始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汉族在与周边民族争取政治生存空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劣势。亲身经历着这一历史过程的苏轼在这种民族关系环境的刺激下,结合汉族原有传统中的族类生命观念,以及家学渊源,对汉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与不为空言的特点,诠释了他自己以汉族为本位的族类生命意识。尽管苏轼的这种族类生命意识在北宋时代还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今天世界文化交融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对以"中华民族"为整体概念的宏观性族群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冲突与权力博弈是元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特征。元代对治国策略的寻求与正统问题及推行汉法的讨论密不可分,并对元代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元代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具有了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左传》关于“仁”的论述有自身的含义和特点,其中“仁”出现不多的情况反映出春秋早期“仁”尚未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左传》作为史籍文本,具有明显的“政治德性”特点,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否认“爱”是“仁”的本义.《左传》把“仁”与“礼”、“三达德”和“五常”联系在一起,丰富了“仁”的内容,为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焦代初期,我国在经济调整之前,有一段宽松的政治环境:党内外民主生活有所恢复,政治关系、文艺政策有所调整,知识分子政策有所落实,阶级斗争扩大化有所缓解,个人崇拜有所收敛,平反一部分错案。后来因为个人专断的原因,致使这次宽松的政治生活中断,经济发展和政治调整没有同步进行,出现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冲突,终于引发了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8.
萧望之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宣帝、元帝时期朝廷重臣。他为人正直,知人善任,于仕宦之中始终坚守儒家信念,主张以德化民,以礼待夷,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在学术上,他博通诸经,兼采众长,注重衍经术以示政治,强调通经以致用,形成齐学与鲁学、"好古"与"趋时"融汇兼综的治经风格,称为一代儒宗,为汉代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兰陵萧氏家族亦由此兴起。  相似文献   

19.
汉代方士对中央与地方政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著名方士并不仅仅从事占卜,祠神,求仙等迷信活动,他们往往精通儒家经典,而且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中任职,对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而言,他们代表着清正的政治力量,为汉代统治秩序的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消极方面而言,他们所精擅的方术之技亦被统治者所用,在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中推波助澜。从总体情况而言,汉代方士在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能力的主流。教育目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法生活化、教育主体人本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主要方面;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意义出发,重点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现状,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