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个心理学家收到这样一封来信,信是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青年写来的,他在来信中对心理学家说,自己小时候因为一起严重的交  相似文献   

2.
活在感恩里     
有人人,感思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一种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今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思,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思,感谢生活对你的赠予,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正这些年,在我们的生命化教育研究团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形式各异的教师读书会。有共同阅读爱好的老师一起坐下来,同读一本书。"共同研究,各自发展",这本身就是教师应该有的另一种生活。这样的生活有助于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自己身处其中的中国教育,审视自己每天践行的教师本分。必须承认,我们对教育、对自己的职业生活仍然有很多的无知、麻木和错觉。读书大概会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所思所想做一个厘清,形成一种新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用手抚平被磨卷了角的照片的感觉就是一种对生活的修补."在这样一个忙碌紧张的生活中,更应该给自己的身心留些时间,对生活进行一下修补,而林海音的这本<城南旧事>正像是一张怀旧的老照片,也像是一台老式的留声机,慢慢地、缓缓地讲述着一个个天真美好的童年故事.  相似文献   

5.
测试导航 一个人生经验丰富的人通常是一个个性成熟的人。这样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在互作学习中,他能镇静地面对一切,哪怕遇到再大的挫折也不会自暴自弃。他重视与朋友的关系,他有自己独特见解,追求一个理智、永久、实际的生活原则,而不是假想、偏见、迷信所形成的生活原则。  相似文献   

6.
人做事,总有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的想法。人活在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中。有些教师太忙了,忙得几乎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当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少时,教师就变成了一个“行者”。很多“行者”直到要退休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被动地活了一辈子。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的人总得过日常的生活。日常生活意味着这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脑子,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赞成和不赞成,有自己的满意和不满意,有自己的保卫或者反抗,有自己的参与或者不参与。总而言之,一个“日常人”如果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他必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的行动受他自己  相似文献   

7.
儿童有自己的生活,让儿童脱离自己的生活而进入成人安排的不符合他生活本性的生活,就如同将鱼从原生态的水域捉往鱼缸,这对儿童的成长十分有害。如果让儿童生活在一个不符合自己本能、兴趣、需要的生活中,儿童必然十分尴尬和痛苦。因为在这样的生活里,儿童的天性受到压抑,他找不到进入自己生活世界的钥匙,于是便痛苦、挣扎、反抗……儿童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之外,便是生活在异己的环境中,他们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审美欲望及创新冲动就会被捆缚,并逐步异化,最终背离自己的自然本性,于是鲁迅小说《故乡》中活泼、机灵、可爱的少年闰土便逐渐变成…  相似文献   

8.
生命     
我好像为什么事情很悲哀,我想起“生命”。每个活人都像是有一个生命,生命是什么,居多人是不曾想起的,就是“生活”也不常想起。我说的是离开自己生活来检视自己生活这样事情,活人中就很少那么作,因为这么作不是一个哲人,便是一个傻子了。“哲人”不是生物中的人的本性,与生命本性那点兽性  相似文献   

9.
读书笔记     
在寒冷的冬天,就要读暖暖的书。《一千亿种生活》便是这样—部“不可思议的魔力治愈故事集”,用七个充满异想的暖心小故事组成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有快乐,有痛苦,有迷茫,但在另一个人的生活中,他只担任着配角,充当着另一个人生活中的边角料。  相似文献   

10.
生活的每一天都在变换着它的花样,让我们眼花缭乱,甚至会晕头转向。在这样一部多幕的戏剧中,我们是自己的导演,自己的主角, 这是一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不管台下有没有观众,不管是  相似文献   

11.
我们尝试过很多事情,但很少尝试将自己当做自身的起点,也当做自身在这个世界上的起点。王小波在1978年给李银河的情书中这样写道:"我们生活的支点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自己要有一个绝对美好的不同凡响的  相似文献   

12.
陈筱歪 《教师博览》2011,(10):54-55
大脑的乐观中枢如果不是大脑中有这样一个"乐观中枢",所有人可能都会是轻度抑郁的。你的身边肯定不乏这样的人,每天总是笑嘻嘻的,好像没有任何烦恼;也肯定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抱怨不已,似乎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哈佛大学有一门广受欢迎的课叫做积极心理学,讲师用了23节课的时间,告诉他的学生们:积极对待生活,才能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3.
正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感悟。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使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他们的生活。那么如何使思想品德课生活化呢?一、源自生活,选取真实生动的事例教师在选取事例时,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  相似文献   

14.
学会感恩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东西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一种方式,有的人选择安逸,让自己的生命甘于平淡;有的人选择坚强,让自己的生命不甘屈服;有的人选择等待,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有的人选择出击,主动安排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与方式.每个人的生活因此而变得不同。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能让我们对自己人生的选择多一份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一种方式,有的人选择安逸,让自己的生命甘于平淡;有的人选择坚强,让自己的生命不甘屈服;有的人选择等待,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有的人选择出击,主动安排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与方式.每个人的生活因此而变得不同。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能让我们对自己人生的选择多一份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臧彦波 《成才之路》2012,(18):66-67
《品德与生活》课程结构中这样写道:"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构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所以,品德与生活课要以青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作为基础。要让儿童愉快、积极地生活,对社会、对生活有积极的体验,形成开朗、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乐观向上。这是自己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个这样的朋友--TA,性格开朗,乐观自信,总是能在行动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传递着正能量,用真诚,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如果能够,我也想成为“TA”那样的人。  相似文献   

19.
准备     
《海外英语》2007,(6):39
想一想,你到底对"有备而来"这4个字有多深的了解。古希腊厄斐索斯人的书中曾对一个强壮的人如何来武装自己,以使自己的力量更加强大有这样的描述:就像古时的士兵为战争武装准备一样,用信仰来武装你自己,那样,即使面对生活中最苦难的日子,你也会觉得那不是你的灾难,而是对自己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可以说,作文能否表达真情实感,是作文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真正能够激动人心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来源于生活的深处,反映生活中真实情感的作品。作文也同样如此。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有这样一条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