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汉语的双宾语句式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双宾语句式中的两个宾语都放在动词的后面,一前一后,紧紧相连。例如“遗赵王书”(《史记·廉蔺列传》)、“给他录音机”是双宾语句。如果说成“以书遗赵王”、“遗赵王以书”、“把录音机给他”,就不是双宾语句了。第二,双宾语句的两个宾语在结构上不发生直接组合关系,而都同支配它们的谓语动词发生联系,其联系又有直接间接的不同——其中一个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内容,可以称之为直接宾语;另一个宾语是和谓语动词动作行为发生间接关系的对象,可以称之为间接宾语。例如“遗赵王书”中,“书”是“遗”的直接内容,“赵王”是与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存在双宾语句,但对双宾语句的认识到现在还没有统一。双宾语句的核心问题是动宾关系以及两个宾语之间的关系,从这两个关系入手研究双宾语句,确定双宾语动词,找出谓词性直接宾语的双宾语句与兼语句、主谓宾语句的不同,有利于统一对双宾语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存在双宾语句,但对双宾语句的认识到现在还没有统一。双宾语句的核心问题是动宾关系以及两个宾语之间的关系,从这两个关系入手研究双宾语句,确定双宾语动词,找出谓词性直接宾语的双宾语句与兼语句、主谓宾语句的不同,有利于统一对双宾语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双宾语”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双宾语” ,是指表示给予或取得意义的动词带上两个宾语 ,其中一个宾语通常指人 ,靠进动词 ,称之为间接宾语或近宾语 ;另一个宾语指事物 ,离动词远一些 ,叫直接宾语或远宾语。如 :“老师教给我们许多知识”就是双宾句。句中的“我们”是指人的近宾语 ,“许多知识”是指事物的远宾语 ,也就是说 ,动词“教”涉及的对象有两个 ,即“教”与“我们”、“许多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动宾关系。但近宾语“我们”与远宾语“许多知识”之间不存在任何结构关系。现行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现代汉语知识》(试用本)第二册在叙述双宾语时 ,列举了三…  相似文献   

5.
一、定义 何为双宾语句?已故著名学者解之曰:“一记所语之人;一记所语之事。先人后事,无介字以系者常也。”(马建忠《马氏文通》P152)“双宾语者,一表人,为间接宾语;一表物,为直接宾语。”(杨树达《高等国文法》P112) 两位名家指出了两个宾语的性质不同,但是如何断定是双宾语,它还有哪些固有的特征,尚觉语焉不详。再看时贤的表述: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中学的析句中,所提及的“双宾语”是指谓语中心动词(谓语)牵涉的具有领属关系的两个名词。例如: ①父亲‖留给王小红(一支好)笔。 按照我们中学的析句方法,句①中主语是“父亲”,谓语是“留给”,宾语是“王小红”和“笔”,“一支好”是作宾语“笔”的定语。就这一句,我们可以得知,按照我们中学教学语法的析句法,该句应处理为“双宾句”,即一个句中的谓语牵涉着两个宾语,那就是此句中有关宾语部分具有领属关系的两个名词“王小红”和“笔”同归于宾语之列,分别视为谓语“留给”牵涉的事物——宾浯,于是得出“双宾”。  相似文献   

7.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语句结构的考查,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结构复杂的单句。从理解结构复杂的单句入手,能把握句意或句群的中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下面就常见的“双宾语句”与“主谓短语作宾语”试进行辨析。第一,含义不同“双宾语句”是一些表示与“交与”“赠送”“告知”“请教”“训诫”“奖惩”等有关的接物动词,做了谓语之后,则这些动词既要涉及到人,又涉及到物,也就是说要带上相互等列的两个宾语。例如:1.他告诉我一个好消息。2.我向老师请教了三个问题。其中例1中“告诉”既涉及近宾语“我”,还涉及远宾语“消息”;例2中谓语…  相似文献   

8.
话“是”     
在现代汉语单句中 ,作为特殊句式的把字句、被字句、存现句、兼语句、连动句、“是”字句在结构上或在意义表达上与一般的主谓句不同。“是”字句通常是以“是”为标志 ,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因而也称判断句。“是”字句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应为同一关系或从属关系。①韩寒是《三重门》的作者。②纳米技术是一种有着不可限量的潜力的技术。句①主语“韩寒”和宾语《三重门》的作者”是两个同一关系的概念 ;句②主语“纳米技术”从属宾语所表示的“技术”一类的事物。所以 ,句①②都是“是”字句。有些语句虽然用了“是” ,但它们的主语和…  相似文献   

9.
双宾语是指在动词谓语句中,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离动词近的宾语,一般指人,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宾语,一般指物,叫远宾语。也有人把近宾语叫间接宾语,把远宾语叫直接宾语。这种句式古今汉语都有。但是,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里的应用范围,却比现代汉语广泛得多,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下面根据动词词义的不同,分类说明。一、“授予”、“教示”意义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古代汉语中动词“赐”、“予”、“遗”、“教”、“语”、“告”、“示”等,造句时一般要带双宾语。例如: ①项王曰:“赐之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②陈余亦遗章邯书。(同上) 例①“赐之彘肩”双宾句。“之”指樊哙,指人在前,近宾语;“彘肩”指物在后,远宾语。全句可译为:把猪前肘赏给他。例②双宾句可译为:陈余也把信送给章  相似文献   

10.
宾语是述语的连带成分,是述语支配关涉的对象。双宾语句,就是在一个句子里,一个述语支配关涉两个对象的句子,也就是一个述语带两个宾语的句子就叫双宾语句。双宾语句中的两个宾语,通常是靠近述语的一个指人,叫近宾语(也有叫间接宾语的),靠述语远的一个指事物,叫远宾语(也有叫直接宾语的)。现代汉语中能带双宾语的词并不太多,主要是表示给予意义的一些动词,包括一些给予意义不太明显的动词,象:叫、骂、称、认……  相似文献   

11.
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的句型归属和命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却很少受到关注的一种句式。有人把它叫“兼语句”,认为句中的两个宾语有一个是兼语;有人把它叫“双兼语句”,认为句中的两个宾语都是兼语。我们认为这种句式在句型分类上应该属于兼语句,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兼语句,因此命名为“双宾兼语句”更合适。双宾兼语句只有一个兼语成分,这个兼语有时是直接宾语,有时是间接宾语,但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不能同时作兼语。因此把这种旬式笼统地叫做“兼语句”不能反映它与一般兼语句的区别,把它认定为“双兼语句”,又混淆了句法结构中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的界限,二者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2.
有的古代汉语语法书把“属之昭奚恤”(语见《战国策·楚策》)解释为双宾语句。我认为“属之昭奚恤”应该是“动词 宾语 补语”的结构关系,把它解释为双宾语句是不够妥当的。为了便于问题的叙述,我们把“属之昭奚恤”的结构形式简称为“动之名”结构。在古汉语里,这种“动之名”的结构形式,就其内部结构关系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省略了近宾语(间接宾语)的双宾语句,是一种常见句式,但却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这种句式,完全符合省略句的条件,并非语言结构中的“零形式”。  相似文献   

14.
双宾语结构是述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宾语可分为近宾语(或间接宾语)和远宾语(或直接宾语)两类。双宾语结构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本文以《孟子》这部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双宾语结构的判断标准、双宾语动词的分类、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分析出《孟子》中有双宾语动词28个。  相似文献   

15.
古今汉语都有双宾语句,但其结构有明显差异.本文从不同角度举例,具体分析了四个方面的差异:第一,所用动词的范围广,不限于表授予、教示、问询意义的动词;第二,语序不同,直接宾语可紧靠动词;或者间接宾语置于动词前;第三,动宾之间有特殊关系,即使动关系、为动关系、向动关系、供动关系等;第四,用表示多种意义的“为”字构成双宾语句.  相似文献   

16.
该文比较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结构,认为此结构的决定性特征是“转移性领属关系”,并审视汉语中一些被认为是双宾语的结构,发现汉语中存在一种汉语特有的“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的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一、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今人注本均视“生民心”为动词带双宾语结构,“生”用作使动,“生民心”是“使民生心”的意思。按:所谓双宾语,“是一个述语同时带两个宾语,两个宾语各自跟述语发生关系,它们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关系”。朱德熙《语法讲义》121页)古代汉语中,使动词带双宾语情况是存在的。例如:《左  相似文献   

18.
《论衡》双宾语句有两种结构形式: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2.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第一种结构占据主体地位,它的间接宾语或为直接宾语转移的到达地,即受者,或为直接宾语转移的出发地,即来源。第二种结构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类:A间接宾语为述语关涉对象,B间接宾语为述语行为指向的处所。《论衡》中,只有A是名词或带有名词色彩的“谓之A”结构才可认为是双宾语式。  相似文献   

19.
有关“把”字句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几种有关“把”的宾语的句法性质的观点评述,指出“把”的宾语不是动词的宾语前置,也不是“把”后小句的主语,也不是补语的主语。它是介词“把”的宾语,和介词“把”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文章对几种有关把字句的语义特征的观点也进行了评述,指出把字句的语义特征是:既有处置,又有致使,把字句的语义经由一个表处置到致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省略了近宾语(间接宾语)的双宾语句,是一种常见句式,但却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这种句式,完全符合省略句的条件,并非语言结构中的“零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