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小时候住的那个院子里,只小恒和我两个男孩。我大小恒四岁,这在孩子差得就不算小了,所以小恒总是追在我屁股后头,是我的“兵”。  相似文献   

2.
张建伟 《兰台世界》2004,(12):55-55
我出生在军人家庭,火热的军营生话。让我从小就萌发了强烈的愿望——当兵。因为我是父母的老儿子,两个哥哥巳从军。1979年对越反击战时,两个哥哥分别在南北边疆执行任务。所以母亲极不愿意我再走进军营,希望我上大学,毕业后留在他们身边工作。但是1979年11月,16周岁的我还是违背了母亲的意愿,踏进军营,圆了自己的军人梦。  相似文献   

3.
品牌策略的奥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讲讲品牌策略的秘密。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建筑群。或积木(BUILDING BLOCK)理论。我先讲一个故事,这是我对品牌的感受。有一个寓言.说的是一个人在建筑工地遇到三个砌砖的建筑工人,出于好奇,他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砌墙”。其实,他们干的是相同的事情.他又问第三个人“你  相似文献   

4.
刊中报     
成功,就在下一步等你  还是在我初学新闻写作的时候。那天,我捏着第100篇稿件,心事重重地来到办公大楼的邮筒前,在把稿件塞进筒口的一霎那,我对自己说:如果这篇稿子依然石沉大海,就向主任辞职回连队当排长。  其实,我当初到机关就是个错误,从陆院毕业不久,便调到机关担任新闻干事。我惶恐地想,连新闻“五个W”都不知道的人,能担当得起指导全团新闻报道的重任吗?然而主任在听了我的百般担忧后,只是笑着拍拍我的肩说:“小伙子,我相信我不会看错人的。”  为了主任的这句话,我卖命地在新闻领域里折腾。为了写稿,我常常…  相似文献   

5.
向菲 《新闻三昧》2005,(9):14-17
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有两名身负命案的逃犯在我的陪同下自首,此事被各家媒体报道得沸沸扬扬,一时间,我似乎成了一名“传奇”女子。几个月来,被提问频率最高的就是两个问题,“你是如何让这两个逃犯相信你的?”,“难道你不害怕吗?”。我想,人们之所以会在这两个问题上疑惑重重,原因在于,许多人眼中辜海军和袁炳涛的第一身份是“杀人逃犯”,带着这样的“标签”,在人们眼里他们就是凶恶的、危险的、良心泯灭的、不可靠近的。而在我眼中,他们的第一身份是喜爱我节目的忠实听众,其次,他们才是“在逃犯”。因此——  相似文献   

6.
幸福得要死     
山东二敏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正蹲在14楼阳台的一个角落里郁闷地抽烟,他问我“小子,你现在在揍(做)什么呢?”我很想告诉他,我在揍自己,但我不能这么说,我懒洋洋地告诉他,我正在抽烟。二叔给我打电话是想告诉我他新买了个手  相似文献   

7.
周确 《新闻传播》2004,(6):35-35
至4月19日,我到达墨西哥整整10天了。这十天,将其与我人生中的多数快节奏时段比,如同度过10载岁月!因为在这240个小时里,我面对了许许多多或新鲜、或生僻或与以往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事物及人物。在这之前,我也非孤陋寡闻者——本人曾是个走过十几个国家地皮的人——可这10天的所见、所闻、所思,仍让我眼球、耳朵“酸痛”,大脑紧张!  相似文献   

8.
幸福万岁     
六年前,我的好朋友谢晋导演对我说:我想把你托付给韩美林。从此,“韩美林”三个字,无论是在媒体杂志,还是在地摊小报上出现,好像与我都有点关系,尽管我从没有见过这位仁兄。  相似文献   

9.
我与图书馆结缘33载李建标(广州图书馆)六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州著名的高等学府华南工学院图书馆从事专业工作,从此,我便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回想起来,时间过得飞快,弹指间我已在两个图书馆度过了三十三个寒暑;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也已由一个血...  相似文献   

10.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11.
“在商场我是个十足的小人,是个惟利是图的卑鄙的人,捉住别人的口袋投其所好是我的本性,在自尊和利益面前徘徊是我的挣扎。做电台节目之后,我发现原来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方式中人也是可以真实的!听众需要的不是救世主,不是温馨的港湾,而是心灵真实的回归,因为他们在虚伪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受够了。”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的人生在我们今天看来称得上是辉煌的,但他却是孤独的,他一辈子生活在深深的孤独感中。他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相似文献   

13.
朱立红 《大观周刊》2012,(44):206-206
2011年新学期伊始,我没有等到接新初一的消息,而是接到学校安排我中途接任初二两个班的语文课的任务。我知道中途接班,难度很大。因为初二是整个初中的关键时期,学生们的变化相当大。尤其是心理和生理的变化,难以捉摸,弄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上初三,甚至整个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我接手的这两个班,情况也不一样,一个是好班。一个是平行班,两个班的成绩在同级部中也不容乐观,加上学生和老师的磨合又需要一段时间。我想,既然学校把这副担子交给我,就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我丝毫也不敢马虎,没等开学我就提前进行备课。但是事情总是不随人愿。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一年,我是个农民,穿着一件父亲穿旧了的长过膝盖的中山装,样子很可笑。因为我口笨,说不了来回话,体力又小,没有几个村人喜欢和我一块干活。我总是在妇女窝里劳动的,但妇女们一天的工值是八分,我则只有三分。邻居一位婶娘讥笑我不如人,我指着门前公路上一位妇女骑自行车,反诘道:“人家女人能骑自行车,你行吗?”  相似文献   

15.
《声屏世界》2007,(2):16-16
选择做电视人,紧张是生活的主旋律,或许只能在梦里才可以稍稍放松。我怕一不留神就迷失了自己,我宁愿用忙碌的脚步去填充一个个有阳光的日子!尽管我的脚步有些凌乱,但我在慢慢地调整,努力寻找我的坐标。  相似文献   

16.
龙应台 《出版参考》2005,(12):21-22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全球化”第一次发生“戒心”是在一九七五年刚到美国时。在台湾读大学时,教英语的美国教师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选一个英文名字,因为她可记不得几十个中文名字。于是一整班的学生都变成了Dick,Tom,Harry;我的名字叫“Shirley”。到了美国,我开始教美国学生英文写作。面对二三十个美国学生,很难记得谁是谁,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把人名和脸相配起来,认得了。于是我回想,为什么教我的老师没坐下来花时间,把我们的中文名字记住,反而让五十个人都为她的方便而改名呢?  相似文献   

17.
雪思     
瑞雪普降大地。在寒冷的冬季里,这一个个飞扬着的小精灵增添了节日的气氛。我欣喜于上帝如此的安排。站在雪地中,任那一朵朵调皮的雪花飞在我的身上,降落在我的周围,填没了我留下的脚印。不知道我在雪地里曾经留下了多少个脚印,也不知它们又被时光融化了多少次。眼前的场景总是那么熟悉,我的脑海里还留下了一些儿时的烙痕,所不同的是,幼时的我惊奇于满世界的白色,只是欢畅地玩耍,而此时,我却难以找到当初的激情,心中多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味道。幸好有些东西还是没有改变的。譬如雪花还是那样白,还是那样讨人喜欢;譬如那些落了叶…  相似文献   

18.
李缨 《新闻窗》2006,(1):58-58
1998年7月22日是我到《贵州日报》报到刚好一个星期的时间,文艺部主任苏丹安排我做文艺副刊版面编辑,并要求当天就上版子。那天中午天气很热,吃了饭也不敢去休息,我就在办公室慢慢拼凑着“我的第一个版”。尽管之前苏老师已指导我临摹了20多个版面,但“真枪实弹”,还是心虚。直到下班前,我自己组的第一个版面终于诞生了。  相似文献   

19.
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写字作业是照着字帖临帖,总共20个字,老师给我划了20个圈,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予表扬。从此开始,我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小学是在“革”后期结束的,当时可以说是学业荒废,但却引发丁我诸多的业余爱好。如音乐、篮球、乒乓球等,其中最令我怦然心动的还是书法,由于当时家庭条件所限,没钱买纸和笔,我每天就在课本上信手涂鸦,看到别人的课本干净整洁,自己的却是惨不忍睹。  相似文献   

20.
婚后的前三年,我都在写字楼里工作,直到怀孕5个多月的时候,爱人怕我辛苦不让再上班了,我便辞了职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