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百年树人     
我认识徐树是在今年九月九日,我们共同在河北怀安参加了一个叫“全国围棋论坛”的会议。徐树二十四虚岁,身穿布衣布裙,显得干净漂亮。她告诉我说她家几代人都是种树的.所以她叫了“树”这个名字。会议完毕.我约了徐树,让她讲述了她家世代种树护林的事.让迅疾而厚重的历史书页,记录下山乡僻野人家依恋树木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2.
一枚硬币     
最近,我去拜访一位商人,和他谈话时,他一直在旋转一枚硬币。我忍不住好奇,问他为什么把玩一枚硬币。他说:"我在念大学时,一次和室友穷得只剩下一枚硬币。我们靠奖学金和打工勉强凑够了学费。我们都是家族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父母以我们为荣。我们的生活主要靠父母每月寄来的不多的钱维持,可是这个月我们的家里都没有汇钱来。他说他已经和家人谈过了,他们家也实在拿不出钱了。那是一个星期日,我们总共只剩下一枚一角硬币了。"我用那枚硬币给500里外的家里打了一个电话。母亲接的电话,我从她的声音听出家里出事了。她说我  相似文献   

3.
如今人们对陈香梅女士的名字,已很不陌生了。她不仅是一位有着国际声望的知名人士,也是一个成就斐然的多产作家。她能取得这样丰硕的成就,可以说,是与她的一段美丽动人的异国婚恋故事有着密切联系。 美好的爱情永远是感人的,更何况陈香梅是被陈纳德誉称为“中国的翡翠’”的特有魅力的女性。下面记录的就是他们的爱情故事。 邂逅于新闻发布会上  相似文献   

4.
老马和小马     
艾妃 《文化博览》2007,(9):60-62
尽管无休止的争吵与冷战让我几乎筋疲力尽,可我依旧没有在离婚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她说:"你这样做只会让我们一家三口都不幸福。"我坚定地摇头,在小马没同意我们可以分开之前,我绝对不会协议离婚。  相似文献   

5.
虫和龙     
她是位有文化的女人,她的丈夫也是位知识分子,他们都毕业于名牌大学。她相信,他们的儿子也会不同凡响。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第一个到达。  相似文献   

6.
有位朋友对我说,看一个人出不出名,有一个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包括他的笔名),"如果在狗狗或百度里搜索一下,相关网页超过五万个,OK,他肯定是个名人。如果你超过这个数目,OK,我得恭喜你了,你可以拍着肚皮说,我终于混出来了,当然酒我是喝定了。"我不知道这个实践的方法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我看来五万就像珠峰一样难以企及。但是我知道,三个多月以前,当我在网上搜索自已的名字只有十几个网页时,我的生活平静如水,从来没有人理睬、打扰我,当我在百度的搜索网页超过四千时,生活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一天晚上,我正在看书,一个从区号看是深圳打来的电话找我,开始我以为是对方打错电话了,一接,对方显得很激动,问我是不是廖保平先生。我说是啊。她说她姓左,是我的忠实读者,刚读到我的一篇文章,说"你的文章正说了我想要说的话",然后她说她没有什么要说的了,我也就只好挂了电话。愣了半天,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意犹未尽。又有一天晚上,我在QQ遇到一个比我大近十岁的大哥,自称  相似文献   

7.
去年年底,我听说了一个102岁高龄老人的遭遇,最近我又听说了一个99岁的老人的生活。比较两位老人的命运,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关于102岁高龄老人的遭遇,是她的大孙子讲给我听的。她是个农民,一直到70多岁也下地干活,90多岁了,她还一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直到最近一两年她才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作为一个农民,她当然没有退休金,晚年就完全要靠儿子赡养。据她的大孙子说,她先是靠大儿子生活,日子还过得去。后来,她到小儿子家生活,日子就艰难了。特别是最后一两年,她竟然一日三餐都吃不全,更说不上什么有营养的。有时大孙子送一点好吃的去,但没有时间喂她,让他的叔叔喂.可后来一了解,他的小叔叔竟没有喂老人家。  相似文献   

8.
从报道中,从牌匾上,我早就熟悉了王玉玺这个名字。他的字根基传统,醇厚端庄,尽显朴茂本色。我走近他之后,觉得他更是一位功力深厚、以书法艺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型大书家。  相似文献   

9.
雪瑶 《职业圈》2004,(9):22
大学毕业后,我应征到一家大公司做秘书.我现在改行做形象设计,还真得感谢那时我的老板.她是位四十多岁的女士,就是审美力太差,她的服装都是几千、甚至上万元一套的,但她不知道自身的特点,常常穿得不适合环境,扬短避长.好好的衣服被她穿得不伦不类.一次,当我知道她晚上要参加市长的晚宴,忍不住对她的着装提了几条建议,当时她用狐疑的眼光看着我,我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相似文献   

10.
大爱无形     
金翔 《文化博览》2006,(1):59-60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因为我对父爱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恨才转化而来的。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目不识丁。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地称: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那种感受父亲是顾及不到的。也不知父亲是没进一天学堂,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有一位睿智的老太太。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向她问问题,而她总是有问必答。小孩子中有个调皮的捣蛋鬼。有一天,他抓到了一只小鸟。他双手捧着那只小鸟,然后招来一群朋友,对他们说:"我们去耍弄一下那个老太太,好不好?我先问她我手里有什么,当然她会说有只鸟,然后我就问她这只鸟是活的还是死的。她要是说死的,那我就松开手让鸟飞走;她要是说活的,我就猛地一捏,给她看一只死鸟。这样,她怎样答也答不对。"  相似文献   

12.
巾帼女杰     
宗原 《生态文化》2012,(6):24-27
认识王仙菊许多年了,却不知她曾有一个很了不起的姑姑。有一次听村里的一个老人说起,便去问王仙菊,王仙菊咧着没了牙的嘴非常自豪地乐了。我问她为何一直没对我说起她的姑姑。她说年轻时老是把姑姑挂在嘴上的,说的多了,别人都不爱听了,慢慢地就不说,时间久了,也就不再提起姑姑了。  相似文献   

13.
那天跟老公幸运地订到了票回婆家,上车后却发现有位女士坐在我们的位子上,老公示意我先坐她旁边的位子,却没有请这位女士让位。我仔细一看,发现她右脚有一点不方便,才了解老公为何不请她让出位子。他就这样从嘉义一直站到台北,从头到尾都没向这位女士  相似文献   

14.
我的中文名字,再普通不过。前几天,自己“谷歌”了一下“吴旭”这两个字,居然能搜罗出数十个散布在各行各业、履历形形色色、还都算有头有脸的同名同姓者。可若换成是汉语拼音标注的英文字母,这名字就突然显得有特色了。首先,简洁精练——Xu Wu——仅4个字母,几乎是你可能找到的最短的英文名字;而且还不包括那个重复使用的字母“u”。每次讲“高级公共关系写作”课的时候,我都会自鸣得意地向学生们打趣,“克朗凯特新闻学院聘用我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名字体现了现代公关写作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一日,几个同学聊起“自由”的问 题,个个唉叹自己在家里受到了约束,干这不行,干那不行,一点自由也没有。忽然,有一位同学说:“最没有自由的人是陈小妹,她父母不给她看电视,听音乐,放学规定时间到家,星期天不给她出来,连散步也不行。”“对呦”,另一同学接着说:“跟她一起聊天都紧张死了,她总是没过一会儿就问‘几点了,几点了?’而后就说‘我该走了,要不爸妈会讲我的。’她转向我:  相似文献   

16.
又到了年底,总结的总结,分赃的分赃,一片喜气洋洋。CCTV 又开始做"感动中国",表扬做好本不该他们去做的事情的人。比如说那位93岁蹬三轮供养无数学生的老爷爷,再多拉三轮的爷爷也不可能改变教育的现状。诉诸于首先层面,无论这种情怀多么美好,但是这个国家的教育不可能在道德感召的作用下让全民去办,否则要教育部干什么?因此,我要提名我自己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一个三岁的小姑娘。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新闻里没有提到她的名字,只猜测她应该姓王,家住天津河西  相似文献   

17.
小亮 《文化交流》2010,(10):37-40
为中国穷人“拉赞助” 25岁的魏可欣是一个阳光的美国女孩。出生在旧金山的她。从小对中国和中文一点也不陌生,因为那里有大量的华人.魏可欣也有不步华裔朋友。从念大学起,她就开始向一位中国留学生认真学习汉语,并从这时候起拥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  相似文献   

18.
寻觅戴胜     
于伟荪 《生态文化》2004,(4):45-45,59
孔雀的美丽曾令幼时的我惊艳过,但数十年来与我结下不解之缘的鸟,却是戴胜——一种连名字都有些像人名的小精灵。  相似文献   

19.
新新老妈     
在我的生活中,我认识许多令我肃然起敬的人。但是我的母亲是我生存生活的榜样。 母亲8岁当童养媳,熬到解放奋起反抗,自己到乡政府解除婚约那年她才13岁。16岁入了预备党员,并担任乡女民兵连长。接着邂逅我伟岸英气的父亲。时任上海市公安局干警的父亲随工作组来到我母亲的家乡,一下子被三位姑娘看上,母亲是其中一位。用现在的眼光看,母亲最不具有竞争力。因为母亲除了能吃苦耐劳巧手刺绣外,既不识字,形象又非特别亮丽。为了爱情,母亲报名上夜校扫盲班,  相似文献   

20.
我与桑德拉·费尔德·格瑞斯的相遇有些奇特。或许,那正是一种夏威夷风格。1992年4月,我到夏威夷东西方中心参加杰佛逊新闻研讨班之前,旧金山中国书刊社的同事们告诉我,书刊社的一位雇员桑德拉·费尔德搬到了夏威夷。他们还说,她是一位热心肠的好人,我应该与她取得联系。在檀香山,当第一个周末来临的时候,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