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琦 《考试周刊》2010,(35):37-38
历史街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历史风貌,保存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风貌。实施对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传递历史信息、展现历史风貌、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街区居民的生活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安北院门回民街改造为例,通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历史街区在保护与更新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措施。力求在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结合回民特性,解决该住区中的整体环境质量问题,恢复历史街区的生命力,最终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公众参与历史街区更新的必要性 2003年11月12日,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的宽窄巷子正式启动保护性改造。截止2004年12月31日,共完成全部891户动迁户中的587户的动迁安置。实际上,未完成搬迁的300余户主要是拥有房屋产权的住户。这些产权住户们之所以不愿搬走,既因为这些产权住户保护自身财产的合理性,也有对切实保护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信息的期待。  相似文献   

3.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城市。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急功近利以及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影响,许多城市在发展中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形象特色。因此在硕果仅存的历史街区中如何延续传统城市形象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首先对当前历史街区更新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然后从保护和发展城市形象特色出发,提出将城市形象理论导入历史街区更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中国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还存在诸多弊端.本文从历史街区人文氛围的危机、保护与更新的力度和保护与更新的政策三个层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史琦 《考试周刊》2010,(37):30-31
顺城巷是西安城的骨架,其对周边环境的串接联系的景观作用而在城市规划中备受关注。它同样作为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记录历史风貌的同时保存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实施对顺城巷的有效保护与改造对于西安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顺城巷的居民生活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保护古城墙与传统民居的基础上讨论了传统民居街巷与其的互动性和流通性,提出了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的措施,以现实顺城巷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史琦 《考试周刊》2010,(38):32-33
顺城巷是西安城的骨架,因对周边环境的串接联系的景观作用而在城市规划中备受关注。它同样作为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记录历史风貌的同时保存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实施对顺城巷的有效保护与改造对于西安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顺城巷的居民生活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遵守古城墙、传统民居保护的基础上讨论了传统民居街巷与其的互动性和流通性,提出了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的措施,以实现顺城巷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历史街区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城市历史脉络的延续和发展的反映,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阐述和剖析了世界城市历史街区的基本概念、分类、保护与更新再利用的关系和相关的开发模式与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对宁波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状调查基础上,认为历史街区保护存在着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衰败两大文化与社会困境。提出突破困境之路在于运用有机更新理论和方法,并从保护与延续整体历史原真性、生活真实性,保护与传承人文社会网络等方面,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达到对历史街区进行整体原真性保护与更新,维系发展人文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20年中,宁波传统历史街区经历了快速转型.新的城市形态取代了传统城市形态,传统城市格局遭到了破坏.本文通过对一些特殊历史街区的分析研究来阐明城市中的保护与更新.以宁波月湖西部地区为例,提出了规划设计的方法,阐述了其中的一些限制性因素及矛盾与冲突,并以此为例来阐述在此大背景下再现城市活力的重要性.文中运用了2种学习方法:一是通过对资料的学习来获取理论来源,二是通过现场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试图通过对传统历史街区在更新过程中的冲突与结果的分析来阐明传统历史街区更新和再现活力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惠州传统骑楼的解读,指出传统地域建筑在全球化时代遭受极大的冲击,传统历史街区在城市化、趋同化影响下正在走向衰落.但是历史街区的保护正在上升为一种积极概念,历史风貌与建筑的保护,一方面应尊重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摒弃片面复原观念,实施全面的保护与继承;另一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传统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视其保护和开发。以漳州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指出漳州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绩,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提出开发与建设的三点建议,强调在保护中开发,使历史文化街区魅力长存。  相似文献   

12.
空间形态是城市滨水历史街区文化沉淀中最外显的部分,也是奠定环境格调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空间形态的遗产保护、规划设计与业态的经营管理两个角度切入,以杭州湖滨街区为案例,探讨了城市滨水历史街区空间更新与业态更替的融合与矛盾,从中得出若干启示,最后提出了空间设计与业态经营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景观等多种层面而言,广州市逢源大街至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都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此地区的保护、改造工程也借助亚运这个契机得以全面的实现.然而,在此次城市更新中,行为与制度间仍存一些矛盾冲突,导致规划目的与实施结果产生脱节的现象.通过对此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状的调研,记录好的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对历史城区更新的一系列反思,以促进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片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外关于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的英文文献的研究,总结出目前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的八个方面,希望对国内城市历史街区的研究和振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喀什城市历史街区改造的定位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向大型化、现代化、经济化方向发展,历史文化街区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遭到侵蚀。如何确定一个城市的改造宗旨、原则和方向,既是学术界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各级政府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喀什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其他城市改造不同,笔者结合现代化建设中其他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成功经验,对喀什城市历史街区改造的定位问题进行了思考,以期能够为喀什历史街区改造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建筑类型学进行了大致的概述,并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设计中引入建筑类型学的理论和思路,对成都文殊坊街区进行分析研究,尝试一种关于传统风貌保护和更新的概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台湾路的历史街区沿革和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台湾路历史街区整治保护规划在贯彻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原则方面的做法。以及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和设计文件上的创新尝试,探研如何寻找城市建设与名城保护两者间的平衡点,以求共赢。  相似文献   

18.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是福州地区近代历史的缩影和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对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文化资源调查分析发现,现状不容乐观,亟需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我们应本着分块保护及渐次推进、坚持"四个基本不变"、文物单位修复并开放等原则,将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开发成为"旧洋房、活化石、新烟台、宜居地"为一体,以中西文化交融为支点,以建筑、宗教、文化创意、名人博物馆为主题的休闲文化旅游区及宜居街区。  相似文献   

19.
历史街区是旅游城市的特色载体,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积淀。针对武夷山市南门历史街区展开调研,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余庆桥为链接,从设计开发的定位、地域特色的表达、防灾景观的结合、公共设施的建设四个方面对南门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作出规划设想,试图总结出保护城市历史街区的景观改造方法,从而实现武夷山市南门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真实历史信息的遗存,其体现着鲜活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规模、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某一民族或某一地方的鲜明特色,反映某一历史时期风貌特色的区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于历史街区的研究主要是从概念着手的,进入21世纪,"历史街区"的研究开始突破文物保护、城市改造等领域,向着多元化视角展开,研究数量大幅增加、研究角度步步细化,研究学科不断多样,理论转化实践不断涌现,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基于文物保护视角提出的历史街区,实践领域主要是从保护之上、抵制时尚,空间置换、商业地产,功能单一、忽视居民,古街仿建、混淆历史等模式角度进行开发。然而,历史街区只有创意旅游开发,才能将街区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才能"活化"历史街区,才能实现城市的更新升级。通过分析研究,提出文化造产、文化造场、文化造市旅游开发路径,最终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结合,打造融文化、休闲、商业和旅游于一体的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