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审美教育改造人的生存状态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家们的共同理想,他们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事实上审美教育在建国后也被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中,但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却流于抽象,在应试教育的现实中审美教育也难以落实。在21世纪的今天,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人们的生活现实,表面上看,思想先驱们的理想似乎得以实现,但事实的情况是,我们陷入了一个精神危机的白色时代,在技术复制的艺术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能力萎缩,人的自由发展被限制,在这种情形下重新提出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审美自由的内涵的落实与人的理想生存状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泰戈尔审美理想的人文价值,是以美的象征显示人对世界的征服,从而在美的形式中去追求自由,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因此,就他的美学理论的科学意义而言,乃是印度民族创造世界性文化高峰的重要精神动力。它将作为东方文明新的精神瑰宝,沟通人类审美文化的联系,成为东西方精神文明交流与融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论高教管理审美文化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教管理的审美文化是指以关注人的最本真的生存状态为价值指向、以体现和解放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为行为准则、以自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优美洁雅的校园环境为外在表征的高教管理的审美化。现实的高教管理中存在着过度逐利、模式化、混乱无序等审美文化缺失现象,审美文化对高教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教育管理者实现对自我功利欲求的超越,能够实现个体特别是被管理者个体生命对模式化管理的超越,能够引导教育管理者创造和谐有序的高效管理并实现对效率的超越。高教管理审美文化可以通过培育学校精神,建立对话关系,树立价值信仰,丰富审美文化生活,完善学校制度规范和美化校园物质环境等方面来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4.
大众高等教育时代大学的理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大众高等教育时代 ,必须对大学教育的内在逻辑进行重新审视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讨论大学教育在未来的发展。大学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中心 ,应该承诺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重视人的自我完善、生命价值以及终极关怀 ,直面人类处境的有限性与其理想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张力 ,最终引导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5.
席勒美学思想是以审美为手段最终实现人性的完满,人的自由。他推崇古希腊社会是因为古希腊人对自由的向往,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他谴责现代科技的片面发展对人性的破坏,认为只有美才能恢复人性的完满。席勒注意到人的自由自主对审美活动的重要作用,他追求美的理想,强调审美心境对人的净化提升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对待后现代文化转向,重建艺术的教化救赎功能,席勒的美育思想对人们有着启迪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它以追求真善美与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服装作为人的第二皮肤,不仅满足人生理方面的需求,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文化心理及其审美化生存。为此,加强对大学生着装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针对外来多元文化冲击给大学生着装审美造成的病态化现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着装审美教育的内涵与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针对大学生着装审美能力提升的策略及方法,为实现大学生着装审美的健康化与良性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文章说明道家哲学人生观主要特征是现实社会人的异化、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和自然超越的人生理想,在这个哲学基础上指出了道家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崇尚“道法自然”的审美理想,追求的是一种与不脱离现实而超越现实功利世界的精神的自由、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体现教育要按照人的充分自由发展规律而实施的理想追求。素质教育目标蕴含着一定的审美价值,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也具有多样的审美特性,反映了素质教育丰富的人文内涵特征。以审美理念关照教育现实,依照审美规律构建中小学教育生活,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多样化、个性化实施。  相似文献   

10.
文学审美教育的当代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科技的当代社会,是数字化和图像化的时代,文学接受遭遇冷落,因为大众的审美接受由传统的文学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图像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然而,这种审美不利于大众审美水准的提高,不利于现代国民素质的提高。文学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对于人们思维的开拓,创造力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发挥,个性的张扬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大众文化精神生活的开拓和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宫春虎马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一方面继承了徐悲鸿、韦江凡写意的艺术风格,并增加了马的数量,以马多见长;另一方面又创立了婉约的风格,开辟马画的另一番天地。文章试图通过对宫春虎马画进行美学的分析,从理论上给予一种美学价值的判断,并指出其对于欣赏者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背景下,通俗小说的审美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实现。通俗小说之所以深深的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是因为它的审美价值与读者的审美心理流向契合,能够带给读者心理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通俗小说情节的传奇性、生动性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通俗小说语言的传神与生动带给读者思维狂欢;通俗小说情感、题材的丰富多样带给读者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13.
从学生生命的本奥存在这一视域出发.建构课堂审美文化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理想追求。美,以和谐的感性形式肯定和确证人的自由精神从而引起人的情感愉悦,美即自由和谐。课堂审美文化中的自由与和谐分为三种:一是学生的主体自由.集中表现为“智慧”;二是师生主体间性的互动自由,其核心在于“对话”;三是学生的个性自由.是学生返观自身时与自我镜像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愉悦”。由此就演绎出了课堂审美文化内涵的三个维度和要义:智慧、对话、愉悦。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无上价值。一千五百年来,陶渊明的文化意义不断被挖掘,并受到极大的推崇。在当代中国,陶渊明尤其显出他的重大价值。种种精神危机表明,今天更需要陶渊明。陶渊明的独立人格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会感召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困境,冲破精神枷锁。陶渊明的真率人格,激励我们努力做真人、讲真话,回归生活的本真状态。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是美育的好教材。陶渊明的巨大的人文价值,应该成为人们自身修为、清洁灵魂的良药;同时,也应该成为改变不良社会风气的一种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三维教学目标与课堂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生生命的本真存在这一视域出发,建构课堂审美文化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理想追求。课堂审美文化中的自由与和谐分为三种:一是学生的主体自由,集中表现为“智慧”;二是师生主体间性的互动自由,其核心在于“对话”;三是学生的个性自由,是学生返观自身时与自我镜像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喻悦”。由此演绎出课堂审美文化内涵的三个维度和要义:智慧、对话、愉悦。  相似文献   

16.
自然从未离开过人类的眼帘,古往今来,人们总能在自然中寻找到精神所需,但是,人们对自然审美价值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层面。如果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自然审美价值层次,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可将其分为:生命价值、生存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增生价值四个层次。充分认识自然审美价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和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诗歌变形,是指创作主体(诗人)为了更本质地反映生活,更强烈地表达情感,在创作时,运用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改变客观物象的原本面貌,将生活原型打碎,按照美的原则,对客观物象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意象。这种因变形创造的意象,既与生活常理相悖,又在更深层次上与情理相通,它是艺术的真实,具有更高意义上的审美。可以说,变形是通向诗美的重要途径,变形是生活真实通向艺术真实的桥梁,变形是衡量诗人心智高低的重要尺度,变形也是衡量鉴赏者心智高低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8.
晚唐五代词风对北宋词影响较大,与花间词相比,南唐词具有情深而文雅的特点,更易为北宋士大夫所接受。欧阳修在北宋词坛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又具有合体的文学观念,因此他对于南唐词的接受,更能体现北宋人的文化审美心态。一是接受南唐词淡化情节、形象的写作技巧,深化、细化词作的情感;二是接受南唐词淡化情欲描写,提纯人的感情的写作技巧,使得感情温润纯正;三是接受南唐词幽深的意境,摈弃了其深广的意境;接受南唐词细腻婉转的情思,淡化了其深沉的情思,使得意境迷离,情思摇曳。这样,既遵循了词作摇曳迷离的心绪文学的审美特征,又遵循了儒家温润雅正的审美思想。这种心态的形成是由作者对于词体的认识、合体观念及其儒家文化审美观念共同决定的,也是当时士大夫接受南唐词时的普遍心态,但这种心态一方面不能真实地反映作者的内心感受,一方面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束缚,因此说,它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心灵审美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异化劳动"审美是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确认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劳动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文章认为,审视世界华文小说的创作理念,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乃至认知理念的迥异,身处异域的华人作家的创作审美体验,既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又在精神领域潜移默化了个人独特的反抗异化的社会实践方式,并以《天望》为例来解读异化审美与世界华文小说创作之内在实质。得出作家作为审美创造的主要参与者,在反抗异化的小说创作征程中,必须坚守自己作为自由与描绘社会的捍卫者与守望者的身份,梳通世界华文小说创作理念能够在同一理论背景下将东西方文化得以彼此沟通、衍化和统摄的概理。  相似文献   

20.
历史审美思想是历史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尚书》历史思想中,其历史审美观尚无人专文探讨。《尚书》的历史审美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对人的美德的赞美;对人的功业的赞美;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归根到底,是对人的赞美。《尚书》中较为缺少对自然的审美等内容。《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有自己的独特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