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肖敏  殷丽萍 《海外英语》2023,(22):50-52
本文以晋剧翻译为研究对象,旨在从戏曲翻译的意义及难点入手,以晋剧翻译为例,重新审视戏曲翻译的内涵,探讨戏曲翻译的原则及翻译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双重转换,进一步证明晋剧翻译在新时代的重要性,最终助力戏曲文化传播与推介,增强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戏曲是古代艺术的精华,凝聚着华夏文明的美学思想精髓。目前译界对戏曲的翻译研究较少,尤其是在经典戏曲英译文本对比研究方面还很欠缺。文章立足于戏曲的民族文化之根,在翻译美学的框架内研究中国传统戏曲的对外译介,以《长生殿》的两个经典译本为例,从戏曲修辞英译的"凝炼美"、戏曲人物台词英译的"含蓄美"、戏曲曲词"诗性智慧"的传译等方面来传递中国戏曲特有的"诗意的芬芳",以期达到文化传承以及对外译介与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戏曲是小说《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研究《红楼梦》中戏曲文化的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推理空间等距原则源于关联理论翻译观,该理论的提出为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为指导,以《红楼梦》的两个经典的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戏名、戏中角色和术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杨贞 《考试周刊》2011,(76):33-34
戏曲字幕是用于舞台表演时同步播放的译文,它的翻译与用于阅读的戏曲剧本翻译是有区别的。作者结合实践,以越剧《救风尘》字幕翻译为例,探讨了戏曲字幕翻译的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论认为(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英若诚所译<茶馆>是用于演出的蓝本.通过分析发现他在处理文化因素时主要翻译的是意义,而不是保留中国的文化意象,用词更口语化,适合演出.  相似文献   

6.
从功能理论特别是翻译的目的论角度探讨泉州市旅游信息的中文文本翻译成英文文本所采用的策略.泉州市旅游文本是典型的以呼吁读者采取行动为目的的呼吁性文本,旨在吸引游客并且传播泉州文化,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以这两大目的为中心灵活选择策略,包括汉语短句的短语化处理、段落为翻译单位、翻译转移和文化信息的说明,使泉州的旅游资源在更广阔的范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商洛学院学报》2015,(3):21-25
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中有大量方言俗语,从而使得该戏曲亲切自然,感染力强,但方言俗语的英译也是该戏曲英译的难点。该戏曲中的方言、俗语英译应遵循语言的通俗性、简洁性和个性化的翻译原则,可采用直译、意译以及借译等翻译方法。该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商洛花鼓戏翻译研究的空白,为以后该领域的翻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多媒体翻译的兴起,戏剧翻译已逐渐受到关注。然而,专注于具中华文化特征的戏曲翻译研究仍不多见。本文从以演出为导向的舞台翻译出发,审视中国戏曲的域外英文演出;探讨在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下,为联系标的文化与观众,戏曲翻译所呈现的不同程度的转化,进而讨论本土媒体与学者对此转化的回响与接受度。鉴于戏曲英译与演出的高难度,其中有效个案屈指可数。本文聚焦于在中国有「洋贵妃」之称、长期在夏威夷大学执导其英译京剧的魏莉莎,并将其2010年在夏威夷公演的京剧《白蛇传》与其学生沈广仁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执导的昆曲《西厢记》(2008年在新加坡公演并到上海演出)作一比较,着重检视戏曲翻译中最具挑战的唱词翻译。除了援引戏剧翻译的理论,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轴,讨论译者/导演如何在观众取向的舞台翻译中转化文本暨舞台的视听性,以达到最佳关联与情境效果。此讨论结合译者/导演之目的及其归化、异化与补偿策略之运作。继而联结标的与源语文化/观众的期待视野,进一步探讨本土对魏与沈之跨文化交流演出实践的回应以及未来戏曲翻译之走向。  相似文献   

9.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它的提出也为旅游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不同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加注释、增译、省译、归化和释义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旅游文本在“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突出其“呼唤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医四字格是汉语和中医术语中所特有的词汇现象,其结构工整,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并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中医四字格英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分析其在中医四字格英译中的应用,进而为中医英译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1.
秦岚岚 《河池学院学报》2011,31(3):55-58,116
明本元杂剧剧本较之《元刊杂剧三十种》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明代人对元代人的杂剧剧本进行了改动,所以明本元杂剧剧本中有些地方呈现出明代独有的戏曲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丑角角色的新增以及其他人物说白的戏谑化;二是情节改动后呈现出大团圆结局的强化。这两个特点的形成与明代地域文化与政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关联,因此在研究明本元杂剧时,要注意认清明本元杂剧中的明代戏曲特点,而不能将其看成是元杂剧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2.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惟一的元代刻本,20世纪以来比较著名的校勘本有徐沁君的《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其校勘系统,校记翔实,校注中能补足角色,理顺情节,并能多方取证,分辨是非,令人折服。失误处在于注释中不乏以今代古现象,也有漏校、误校和误解处。  相似文献   

13.
论述元代文人"渊明情结"的特色、形成和表现,指出这种一代文人不约而同的在千年之前的"文明"中,选择同一个对象,并从中"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灵感",乃是特定时代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对近代以来现存宋元南戏剧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和“四大南戏”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了对研究现状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为元杂剧、南戏乃至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一点参照。  相似文献   

15.
明代华北地区贞节观念的形成经历了辽、金、元时期的积淀,虽然目的同为激劝风俗,但明以前妇女贞节观与明代有甚大区别。明代华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列女群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形成与分布有其自身特色,这与当时重要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同时也受当地忠烈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公安派的发生发展以三袁为主将。三袁对公安派的发展之功可概括为:袁宗道发之,袁宏道兴之,袁中道善之。而公安派之所以能够成为明代文坛蔚为大观的文学潮流,从根本上说离不开袁宗道的发轫之功。  相似文献   

17.
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汉语动量词的产生使得汉语量词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系统。《元曲选》是研究近代汉语元明时期语言的重要语料,其动量词已经比较丰富,是一个小类完备、个体丰富的系统,这说明在近代汉语元明时期动量词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为现代汉语动量词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8.
元后期淮北自然灾害多发,包括水灾、旱灾、蝗灾等,尤其是黄河长期夺淮入海,使淮北原本良好的水系遭致严重破坏,使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自然灾害、民族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加剧,为白莲教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条件,导致刘福通红巾起义的爆发。战乱使淮北人口稀少,又引发了明初的大移民。这一系列社会现象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成因关系。可以说,元明之际是淮北社会的急剧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19.
明代版本学研究呈现出兴盛局面,其成就首先体现在对各类版本起源的探讨;其次是对版本风格特征的研究,包括综论宋元刻本的风格特征、探讨宋元刻本的字体、描述说明宋元刻本的纸墨、论述宋刻本的装订,以及论析明刻本的风格特征等;三是评论历代刻本、鉴定与辨别版本,评各地历代印书纸的优劣及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剧论是以“曲”为本的戏剧本体论,它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较深,晚明曲论家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中突破传统剧论观念,论剧以“事”(剧戏)为本,抓住了戏曲作为叙事学的本质特征,祁彪佳的戏曲理论具有朴素的现代戏剧美学意义,对以后戏曲研究模式的转换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