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柳詒徵是最早提倡研究家譜者之一,曾撰<族譜研究舉例>論文,刊於<國學圖書館第四年刊>.(收入<柳詒徵史學論文續集>)在這篇論文中,他將王祖畲所輯<太倉太原王氏宗譜>(寫本),改編為圖表.  相似文献   

2.
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维明教授在他最近论文化中国的论文中认为所谓“文化中国”(CulturalChina)可以看成是三个象徵世界(symbolicuniverse)在交互作用,这三个象徵世界分别是以华人为居民主体的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四地所构成的“第一实体”;以海外各地侨居的华人为“第二实体”;以及  相似文献   

3.
古代长江流域的“超级大国”──楚国张正明(我应日本勉诚社邀约,撰为此篇,其日文本为阿部进先生所译,刊登在《日中文化研究》第7号"长江文明特集"上。今将其汉文本删繁就简,并将标题做了相应的修改,奉请《中华文化论坛》的编者和读者指教。──作者)伯特兰·罗...  相似文献   

4.
范子烨 《中国文化》2014,(2):100-101
拙文《曹丕〈典论·论文〉“齐气”发覆》在《中国文化》2013年春季号(第37期)刊发後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拙文主要列举了引用曹丕《典论》原书的以《三国志》裴松之注为核心的九条材料,并参以《文心雕龙》之内证以考定通行《文选》各本曹丕《典论·论文》“徐干时有齐气”之“齐气”乃“逸气”之讹。  相似文献   

5.
附《论语》“学而”、“为政”章今读示例论语─—孔子对话录(共20篇,500章)[记]何谓《论语》,说法不一。据近人赵纪彬“论语新论导言”(见《中国哲学》第10辑,三联书店1983年出版,北京):“‘论’字有‘整理’、‘撰次’等义;‘语’字谓‘二人相等...  相似文献   

6.
编后记     
《中国文化》2006,(2):172-173
回眸17年前,1989年盛夏,《中國文化》創刊之時,在首期編後記中,我們申說期刊創辦之旨趣:“着眼點在學術,目的是弘揚文化。”此言的源出,就是“我們抱定的宗旨不變,仍如撰於去年年底的創刊詞所說”——在該篇創刊詞中,主編提出:“深入的學術研究不需要熱,甚至需要冷;學者的創造力量和人格力量,不僅需要獨立而且常常以孤獨為伴侶。”兩年之後,《中國文化》第5期編後,又引用錢鍾書先生的話,重提“冷”、“熱”問題:“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相似文献   

7.
本刊2014年第一期《本期人物》栏目刊载《国际汉学家北京集结》一文,简要介绍活跃于当今国际汉学领域的翻译家、学者的学术简况及其在“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下称“座谈会”)的发言梗概,使读者对于国际汉学家群体有了概略性的了解与认知。我刊自本期开始,将在《中外学苑》栏目陆续选登“座谈会”部分与会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潮州工夫茶:中国茶道的集中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州工夫茶:中国茶道的集中体现□陈香白日本文学博士仓行洋为《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11月版)撰《序》时说:“茶道是发源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的高层次的生活文化”。日本学者千宗室在其《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南开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9.
刘明 《华夏文化》2022,(4):39-44
<正>班婕妤能够引起文学史的关注,大概首先是《汉书·外戚传》载有她所创作的《自悼赋》(题名据《艺文类聚》),辞赋是汉代文学创作的主流,遂凭借该赋而获得第一篇女性创作的“宫怨赋”的美誉。班婕妤也成为中国女性文学史书写的“关键性”角色,或被奉为“圣人”,如称:“汉代女文学家被捧为圣人者有二人,一是班婕妤,一是班昭。”(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诗文创作如《怨歌行》或被认为是五言诗发展史上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报诸侄书》被视为古代女性所写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习惯将李清照《词论》称为女性创作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文,作品集则被称为“妇人专集之最古者”(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绪言》),班婕妤收获了女性文学史的诸多“第一”。美国汉学家康达维也撰有《班倢伃诗和赋的考辨》予以专门讨论。兹重读相关史料,就班婕妤诗文创作的细节,特别是作品在中古时期的流通问题略作管窥。  相似文献   

10.
王兴 《华夏文化》2023,(3):46-48
<正>抗日战争期间,文艺界人士通过撰写文章、编辑刊物等形式宣传、动员群众坚持抗战。《抗战文艺》便是战时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它于1938年5月4日创刊,至1946年5月4日终刊,是唯一从抗战初期直至抗战胜利结束都持续出版的大型综合性文艺刊物。彭玉斌《〈抗战文艺〉的版本问题》一文(载《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2期,以下简称“彭文”)详细梳理了《抗战文艺》的正刊、特刊、特辑、专号等,指出《抗战文艺》正刊、特刊一共编辑了80期,又因为有两期正刊(第10卷第4、5期合刊)编好后没能印刷出版,所以《抗战文艺》实际上只出版、发行了78期,这对战时文艺及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都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洁 《华夏文化》2009,(1):29-30
关于“猞猁狲”一词,不同语文辞书的处理不尽一致。《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辞海》(1999年版)均未列“猞猁狲”词条,前者在训释“猞猁”时也未提及“猞猁狲”,后者在“猞猁”的释义中说。明“别称‘猞猁狲”’。《辞源》(修订本,1988年版)、《汉语大词典》(1992年版)则把“猞猁狲”列为主条目,前者未设“猞猁”词条,后者将“猞猁”设为参见条目,用“(猞猁狲)又称猞猁”将两条目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江藩,字子屏,号郑堂,晚号节甫,江苏甘泉(今江苏扬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卒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自幼长于苏州,先后师从惠栋的两位弟子--余古农、江艮庭,“博问强记,无所不通,心贯群经,折衷两汉”,16岁即习作《尔雅正字》,后又承惠栋遗志,撰《周易述补》.清嘉庆年间,他发愿总结一代学术史,相继完成《国朝汉学师承记》并附《国朝经师经义目录》及《国朝宋学渊源录》。  相似文献   

13.
方华玲 《寻根》2013,(5):45-49
《寻根》杂志2012年第6期所刊《慈乌及其文化蕴含》一文对“慈乌”与古代中原的“孝”文化、七夕节及其他祥瑞之兆进行解读,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笔者受其启发,现仍以“乌”为蓝本,借此探究清代满洲(即今满族,以下不注)的“敬鸦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4.
牛棚生活     
《牛棚杂记》是季羡林先生1988年写毕、1992年定稿的一部专门记叙文革经历的著作,全书20余万言,即将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现徵得季先生和出版社的同意,特选刊其中的一节,以使《中国文化》的读者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15.
朱和双 《寻根》2013,(5):24-30
笔者最近因研究需要在查阅清代阿昌族的图像史料时,有幸获见了台湾华文书局于1968年4月影印出版的《皇清职贡图》(精装二册,扉页钤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印”)。根据封面上提供的文字介绍,作为王有立主编的“中华文史丛书之十一”而印行的这部《皇清职贡图》署“永璇监修董诰撰”,其所复制的是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滇西地区的阿昌族在整个清代多被记作“昌蛮”或“昌”等,出于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我通过目录直接翻到该“影印版”正文的第1043页和第1044页,找到了要重点关注的“大理等府昌蛮”和“大理等府昌蛮妇”。  相似文献   

16.
張夢陽 《中国文化》2012,(2):223-233
“象牙之塔”原是十九世纪法国文艺批评家圣佩韦(1804-1869)批评同时代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维尼(1797-1863)的用语,後来用以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家的小天地,成为知识分子疏远社会与“大众”的象徵物,颇有贬义。  相似文献   

17.
扬学的渊源     
周游 《寻根》2014,(5):27-29
我不赞同扬州学派源于吴学(惠栋)、徽学(戴震)的这一说法。检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扬州学派源远流长,至少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早在隋唐之际,扬州曹宪精通诸家文字之书,尤深谙文字学。隋时,曹宪为秘书学士,奉隋炀帝之命参与编撰《桂苑珠丛)),又注《广雅》,还撰((古今字图杂录))一卷,这些都属文字训诂之学。到了唐代,《文选》成为学子必读的文学范本。但要精熟((文选》之理,亦非易事,为之作注,以利学人,就显得迫切而紧要。据《旧唐书·曹宪传》记载:“(曹宪)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  相似文献   

18.
关於“天人合一”的讨论1991年8月,《中国文化)}第4期转刊了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的最後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文中,宾四先生对“天人合一”这一古老命题有了全新的“澈悟”,认为“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相似文献   

19.
杨琳 《寻根》2009,(1):91-95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文献记载中最早见于盛唐时期。如唐李林甫《唐六典》(撰成于739年)卷二十二提到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向皇上提供“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因为皇上要在节日期间向身边的大臣赏赐这些尺子。玄宗时的宰相张九龄有《谢赐尺诗状》文,这应该是节日期间的赏赐活动。唐代的镂牙尺现今存世的不少,后人多称为“拨镂牙尺”,  相似文献   

20.
《学术集林》和《学术集林业书》出版王元化先生主编的《学术集林》第一、二、卷已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这是一种以刊载有文献价值的研究论文、历史文化资料为主的学术专刊,提倡“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每年可出版四辑。第一、二、三卷除刊有余英时、徐梵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