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突发事件分为突发公共事件和突发灾害事件两大类。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重在建立和完善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掌握舆论主动权。对突发灾害事件的报道则要通过快速反应和连续深入的报道来引导公众,疏导情绪。  相似文献   

2.
党媒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如何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稳定器”“压舱石”作用?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报道为例,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在疫情防控报道中,增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针对性、专业性,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有效性,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作为地方党报,组织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抢占舆论制高点,是对地方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综合考量,也是地方党报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之一.本文以《咸阳日报》对2013年盛夏的一次城市突发供水危机事件报道为例,探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信息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4.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体制改革决定》),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做好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新闻传播从业者则是文化产品的"把关人"和"传送者",他们担负着反映社会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通过舆论引导实现人类精神文化的根本任务。灾难新闻是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题材。”灾难报道题材可分为:“自然灾难报道和人文灾难报道”,在近些年的新闻中人文灾难事件的发生频率远多于自然灾害,如空难、海难、火灾、爆炸、恐怖暴力及其他个别意外事故的发生等。  相似文献   

6.
俞霆 《新闻世界》2009,(8):104-105
近些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加大。如2008年的南方雪灾、“3·14”藏独事件、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这些对媒体提出了严峻考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其引起的社会舆论具有巨大的威力,舆论引导出现偏差容易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媒体报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问题不仅是政府处理危机公关的首要议题,也是新闻传播界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刘晓来  李劭强 《传媒》2021,(5):77-79
应对包括疫情在内的重大突发事件,需要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有效性.新闻舆论的"四力"构建是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的根基.其具体路径包括:在议程精确设置中提升新闻舆论公信力;在事件深度报道中提高新闻舆论影响力;在受众黏性增加中扩散新闻舆论传播力;在共识有效构建中增强新闻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8.
突发事件报道常常触动社会神经、拨动民众心弦,产生强烈的新闻效应。新华社肩负着传播新闻、引导舆论的重任,要在国内新闻报道中更好地发挥“龙头压阵”作用,并在世界舆论中争得发言权、主动权乃至主导权,须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有新的突破、有更大作为。这是新闻信誉所系,政治责任使然。 勇闯“必争之地” 突发事件报道是新闻媒体的“必争之地”。新闻媒体特别是世界几大通讯社无不把突发事件报道作为争夺受众和用户、与同行竞争的擂台。新华社理所当然要把突发事件报道作为通讯社主体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  相似文献   

9.
阮怡 《东南传播》2018,(2):10-11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挑战与机遇并存。在网络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增强突发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力,让来自党和政府的权威发布、来自现场的客观报道、来自社会各界的守望相助成为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主流声音,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与担当。本文以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广播直播一等奖作品《泰宁泥石流紧急救援》为例,从突发报道媒体应对机制、议题设置和传播手段等方面,分析探讨突发事件中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媒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丁孟醒 《今传媒》2011,(12):123-124
国务院2006年1月8日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它是我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它划分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级别和区别以及预案体系,并设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我国目前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媒体在真实性要求下,应及时向受众告知信息、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本文以真实性为原则,浅析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媒体作为影响大众的舆论工具,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媒体要在依托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准确、及时、客观、全面地进行报道。笔者着重论述创新电视报道形式,以立体报道为主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2.
对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全面呈现,往往考验着新闻媒体的快速反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全面呈现,往往考验着新闻媒体的快速反应,以及采写灾难性新闻时选取的报道侧重方向. 6月20日重庆各区县普降暴雨,奉节县黄井水库漫堤,4人失踪6人受伤1人遇难,面对这一灾难突发事件,<重庆晨报>快速反应,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并在当天成功采集回新闻.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报道中纸媒现状 所谓突发事件,国务院在2006年1月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做出了如下的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具体来说,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省记协举办的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研讨会6月25日在杭州召开.会议着重研讨新闻媒体如何坚持正确导向,坚守社会责任,快速准确地抢占舆论制高点,为突发事件妥善处置营造主流舆论;如何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工作机制,以制度建设确保舆论引导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丁为 《新闻窗》2011,(3):18-19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或危机性的特点,公众的信息需求尤为急迫,政府和媒体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信息显得十分重要。广播电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把握新闻规律,发挥舆论引导主动权,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新闻单位在突发事件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直播和连线报道方式,以实现最优传播,从而吸引受众、引导舆论。本文从公共突发事件中,抽出"台风"这一新闻事件,以"莫拉克"台风报道为例,对沿海城市台台风报道的对策与实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与提高,新媒体因其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与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成为灾难报道的中坚力量。其中,微博在繁琐的新媒体平台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专注于自身的业务,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与议程设置的能力,因此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介入,使得微博平台成为灾难事件的率先报道地与网民讨论的聚集地。微博的广泛应用性使其在发生突发灾难事件中形成由网民组成的强大舆论阵地,它除了对灾难事件的信息进行传播外,还会对微博的使用用户与社会舆论起到重要的引导与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突发事件报道的信息来源系统发生大的改变。在全世界范围内.“草根记者”在重大突发现场发布的新闻一次次产生了全球性的轰动效应。本文通过分析新的传播环境对我国现有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挑战,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突发事件中媒体的报道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旭培  牛静 《今传媒》2006,(6):14-16
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事件。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使得自然界、社会、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的恒常性遭到破坏或发生断裂,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冲击和震撼。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以及报道的时效性、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一个政府的民主开放程度和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目前,我国没有一个规范、可操作性强且高效率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制度,致使新闻单位在报道此类事件时无“规”可循,无“矩”可蹈。各级新闻主管部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必须经逐级请示、上报后方可报道。而在操作层面上,突发事件在不同时期的报道和宣传…  相似文献   

20.
当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发生时,媒体面临严峻的考验,其责任体现在哪里?怎样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如何引导社会舆论? 转变观念:尊重、满足公众知情权与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并不矛盾 2006年,辽宁省抚顺市委宣传部出台了突发事件新闻宣传管理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新闻宣传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强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强调市直新闻单位要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主动引导舆论,维护全市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大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