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境遇,"防教师"和"教师介入"的课程改革其实是两条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压缩式成长和履历式成长.  相似文献   

2.
本课题研究试图改变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实施着眼教师个体发展的校本研修,创新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私人定制,尊重主体发展的诉求;步步推进,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搭建平台,创设多元成长的路径。"一主二助",以参与研修的新教师个体为"主体",通过个人反思式、先学后教式的自我"问诊",伴之以同伴靶心定向式、师徒协约式、结网认知式的"会诊"和首席领雁式、专家门诊式的特需门诊,聚焦问题,先诊后治,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3.
教师成长贯穿于职业生涯全过程,是教师在不同成长阶段中所呈现的专业和精神上的进阶式可视化的能动型映照。基于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师发展影响因素论,立足高职院校教师成长的现实必要,构建“专业—精神”共生的教师成长“五阶梯”,在此框架结构下提出培养教师成长意识和成长型思维、设计贯穿生涯发展的教师培养体系、重塑教师成长方式、营造平等民主自由的支援性环境等推动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教师制定专业成长计划是教师在教育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中评估成长环境、找准发展定位、思考发展方向所作出的一种具体行动。我们教研组根据本园教师的实际,开启了两度跟进式主题教研活动以帮助教师制定适宜的专业成长计划,分别是:跨出第一步——从基本来写,走向第二步——有改进地写。一路走过,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也呈现多元趋势。首先,多元文化使教师的多元发展成为可能。同时,多元文化促使教师人才观的改变:多把尺子衡量教师,多类主体考量教师,多种方式评估教师;催生教师成长方式的多元:任务完成式发展,自我内驱式发展,团队互助式发展,个性张扬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专业化已成为当前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工作室是高职院校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的新路径,更是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径。文章结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作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基于教师工作室的"教研训一体化"成长模式,阐述了教师工作室中团队合作式、知识共享式、创新研究式三种教师专业成长方式。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模式的弊端,影响和制约着新教师的专业成长。针对不同阶段的特征和需求,新教师入职教育应当采用分阶段、连续性、发展性的方式和策略,通过带教式校本培训、科研式校本培训和理论专题讲座式集中培训等方式,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能力成长过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化的国际潮流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浪潮亟待教师专业能力的合理性生长。探索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过程,为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构建理性基点是支持“教育母机”——师范教育良性运转的客观要求。本文试图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五对矛盾人手,通过“对话式”的透视,以期对教师专业能力成长过程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提升专业成长,这些都呼唤"主体-发展"式校本教研的完善与创新."主体-发展"式校本教研根据学校发展定位确定校本教研的主题;根据教科研工作成效确定工作计划;根据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职业特性,激励教师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主体-发展"式校本教研确立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以课例(或活动)为载体,以教学评论为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使教师尽快适应课程快速变化发展的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10.
教研组协作文化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研组是我国基层教师间协作的非行政性组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它使教师专业发展由外控走向自主成为可能。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为构建协作式文化的教研组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性特征,支撑着生态型教研组协作文化的构建;而构建协作式教研组文化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开展校本教研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开展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和现实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校本教研以其明确的目标指向、与学校和教师的天然联系以及能动、鲜活和不断创新等特质,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现实的有效途径。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它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关心爱护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笔者所在学校对校本教研形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本文从群体学习式校本教研、先导小组式校本教研、引领式校本教研、合作式校本教研、联片式校本教研、网络式校本教研六个方面阐述了校本教研的做法,及其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激励与评价是幼儿园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以往探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与激励性评价行为的关系的研究较少。文章使用文献研究法探讨两者间的关系发现: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儿童观、研究者角色、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与能力三个方面影响教师激励性评价行为;激励性评价行为通过形成个人教育哲学、在关键事件中促进专业成长、促进实践反思式专业成长、提高主体性、实现探究式发展五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建议如下:反思自己的儿童观,不断提高教育智慧;提高激励性评价水平,实现专业能力发展。同时建议幼儿园管理者减少行政文书类事务。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阶段"关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多教师会经历一个专业成长的“危机阶段”。“被动发展式”的专业成长模式、教师专业角色的孤立、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缺失、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凸现等是造成“危机”的原因。让教师成为专业发展的主导者,体现“教师即研究者”的精神;教师促进者协助创建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帮助教师走出孤立无援的境地;倡导学校教师主体化,体现教师本位,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学校和教师为缓解教师压力而共同努力等是对克服“危机”的策略构想。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及其成长模式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师专业能力是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国际潮流的出现、对教育活动复杂性的认识发展及对教育价值功能的重估而产生的一个专门性术语。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应由两维构成横向上包括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两方面,纵向上则包含前专业能力、专业意识及生成能力、专业调适能力。在教师专业能力重构的基础上存在着反判式与创建式、经验积累式与理性演绎式及人文模式和科学模式三对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教师精神、教师能力、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也离不开其成长环境,共包括五个层面:一是国家教师评价考核制度等;二是学习社群,如教师学习共同体;三是学校文化;四是班级中的师生交往互动;五是网络教研的正能量传递与科学接纳。分享·互动·公益式网络地理教研交流方兴未艾,正逐渐融于地理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血液"之中,并成为广大教师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外自主专业成长的又一条途径。一、分享·互动·公益式网络地理教研平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张华 《江苏教育》2012,(8):52-53
"名师工作室"是我国近年来广为采用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与机制。从实践效果看,它至少取得了下列成就:(1)创造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2)创造了"教师研究"的新形式,使"教师研究"在我国蔚成风气;(3)使一部分教师脱颖而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积  相似文献   

17.
新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什么?我们的培训应如何为新教师提供所需?笔者认为:基于新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内容要贴近新教师成长的需求,如教育素养养成、教学素养提高、管理能力增强;培训模式要依据培训内容选择、创新,如“讲授——互动”培训模式、协同培训模式、案例式培训模式、“自主发展学习”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入职初期的培训是新教师能否适应、融入教育教学从而缩短成长周期、快速站稳讲台的关键,也是新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保证。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着眼教育发展需要与教师成长需求,坚持科学规划,优化课程结构,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探索全景式研修、抱团式研修、嵌入式研修的培训策略,引领新教师自主发展,实现教师从自然成长到自觉成长的初步跨越,为教师快速成长赋能。  相似文献   

19.
新任教师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促进新任教师的专业成长,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新任教师培训工作,可采用“讲授——互动”培训模式、协同培训模式,案例式培训模式,让新任教师尽快地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有两种范式:一种是外促式发展,一种是内生式发展。内生式发展范式即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动机、行为表现与激励评价不是由个体本人以外的组织促生的,而是教师个体本身内在的自觉性发展。它发端于教师个体内心信念的觉醒,外显于终身学习的坚持;它植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土壤,却又泛化为学校发展生命成长场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