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最先发明了无线电?哪一个国家最早开始无线电广播?有人说,意大利的马可尼是无线电的最先发明者,因为他于1896年首先获得了无线电发明的专利权。也有人说,俄国人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是最先的无线电发明者,因为在马可尼取得专利权之前,他已经做了实验并曾公开表演。又有人说,美国的德法雷斯特是“无线电之父”,因为他发明了使微弱的电信号得到放大并传到远方的电子三极管,没有它广播大概只能是电话、电报的形式了。所以,一些人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无线电广播的国家,另有一部分人称苏联是无线电广播的“故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
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84年。当时,一位名叫保罗·尼普克的德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机械性的扫描图盘,可以用于有线传递图像。这种图盘有若干小洞,当圆盘转动时,被扫描的图像置于圆盘之前。信号随着圆盘转动从洞眼里出来,看似画面在动。但他的发明要求很强的灯光照明设备,而且无法与声音同步。 1923年,一位美国的俄国移民乌拉德米尔·斯瓦里奇发明了一种扫描电子管,他称之为光电摄像管。靠这一发明,他可以把一张图画在纽约和费城之间传递。在1928年,纽约州斯克奈塔地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你可知否,在无线电发明之前,广播已经出现了。它是通过电话来“广播”新闻信息的,取名为“电话报纸”,被视作无线广播的雏形。因为它与电话有直接的关联,我们还是从电话的发明说起吧。  相似文献   

4.
1884年,一个名叫巴维尔·尼普科夫的俄裔德国发明家发明了“扫描盘”,显示出一个粗糙的图象,自此以后,电视获得了飞速、令人惊讶的进展。192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第一次进行全电子电视装置试播。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开始每日播出两小时的电视节目。大约在50年代中期电视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六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电话机以后,电话便成为人类通讯的得力工具。在电话兴起的初期,电话主要用于军事通讯和人们日常相互通话联系。记者利用电话采访始于广播与报纸相互竞争新闻的最初阶段。在美国,第一个利用电话进行采访的先率人物是全国广播公司(NBC)的谢克特。一九三二年美国几大广播公司成功地报道了总统竞选活动。从此,广播界向报界发出了一个新闻竞争的信号。大批的报纸读者和广告商开始转向广播,报纸的收入随之明显减少。起初,报界免费向  相似文献   

6.
发现·开发·发展──对发挥广播优势的若干思考马德前几年广播工作面对各媒体特别是电视的强大挑战,曾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拼搏,随着大板块、主持人直播、电话参与等广播模式的推出和系列台、专业台的开设,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与任何一...  相似文献   

7.
称经营业务1980年广告费(百万美元)其中地方性电视广告费(百万美元)123456789101112l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普罗克特和甘布尔通用食品公司麦克唐纳公司通用面粉公司百事可乐美国电话和电报可口可乐尤尼莱弗(美国)美国家庭产品达特和克拉夫特公司莫比尔公司丰田汽车公司(美国)A.H.罗宾斯司司皮尔斯伯里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国际电话和电报时代公司马尔斯公司雀巢企业安霍伊泽尔一布施科尔盖特一棕榄菲利普·莫里斯雷夫朗公司联合食品公司沃纳兰伯特 肥皂和洗涤剂制造 食品制造 食品制造 食品制造 饮料制造电话服务和通讯设备制造 协料制造 …  相似文献   

8.
冷眼看热线──当前中国广播电台热线电话一瞥刘宏几年前,很少有人会预见到广播能走出低谷并再度崛起,更少有人会想到广播的这种崛起,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热线电话。广播终于发现了自己这一长处。过去,广播曾凭借时效快的优势与电视一争高低,但是,随着电视字幕及现场插...  相似文献   

9.
广播的特点和优势,是一代又一代广播人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老话题。经过十几年的广播改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对它有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必要。广播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它不同于报纸和电视之处在于它以电波为载体,仅仅依靠声音进行传播,既不象报纸那样主要依靠文字,还辅以图片;又不象电视既有声音又有图象,而且主要是依靠图象。广播只依靠声音诉诸听觉,供受众收听。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过时的看法,现代广播正在向多媒体方向发展,新型的数码广播可以有文字和图形,受众不仅可以听,还可以看,可以查阅。这话没错,广播这一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在电视发明以前,报纸与广播尚能平分秋色,保持均势。那么,自从电视问世,很快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打破了原来平衡的格局,形成大众传媒三足鼎立的态势。而三大支柱中的广播,既没有电视那样声像并茂,也没有报纸那样图文并举;既没有电视那样年轻活泼,也没有报纸那样成熟凝重。于是有人断言,广播最终将被电视所取代。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广播非但没有颓丧衰败,反而在经历了一度徘徊之后,随着全国经济改革高潮的到来,广播改革也到了日新月异的阶段。以广州为龙头  相似文献   

11.
1904年,德国人亚特·科恩(Artur Korn1870—1945)发明了电报图片传真技术,他在慕尼黑和柏林之间做了第一次试验。1907年法国物理学家埃都阿德·莫林(Edouard Mou-lin 1876—1963)改进了电报传真技术。同年英国电气工程师约翰·安布罗斯·弗来明(John Ambrose Fleming 1849—1945)发明了二极管。 1906年,美国电气工程师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 1873—1961)发明了三极管,这对无线电放大技术发展来说是决定性的一步。几乎同时,澳大利亚电气工程师罗伯  相似文献   

12.
户冬内卜二油尸二,夕一~.称经营业务1980年广告费(百万美元)其中杂志广告费(百万美元)雷诺工业公司菲利普·莫里斯西格拉姆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刘易斯公司普罗克特和甘布尔福特汽车公司时代公司美国电话和电报美国牌子通用食品公司B.A.T.工业公司西尔斯·罗巴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达特和克拉夫特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大众汽车公司(美国)杜邦公司布里斯托尔一迈尔斯约翰逊和约翰逊美国广播公司海勒姆沃尔克一消费者住宅公司美国政府诺顿西蒙公司休布莱因公司{烟草制造一烟草制造 制酒 汽车制造一化装品制造一肥皂和洗涤剂制造一汽车制造 出版 电话…  相似文献   

13.
曹阳 《中国传媒科技》2011,(12):101-103
<正>镜头内的看到的东西,才是一切艺术的载体!——英格玛·博格曼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关键是利用画面及其辅助手段把信息传递给受众。常言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那么作为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者,想到了,又如何把"想到的"通过镜头或其他电视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呢?我们首先要了解电视这个特殊媒体的特殊表现形式,电视与广播、报纸、  相似文献   

14.
在电视发明之前,广播与报纸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但是有了电视之后,这种平衡格局很快被打破,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在这三大传媒支柱中广播显得势单力薄。笔者认为,广播从业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广播的优势与弱势,并及时找出应对措施,才能使广播传媒更好地“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广播传媒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下面从不同角度来浅析一下广播传媒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以及应对措施。一、快捷、简便、信息量大、参与性强与节目粗糙、把关不严的矛盾广播传媒传播快捷、收听简便、…  相似文献   

15.
布莱兹·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了一种机械式计算机,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获得专利的计算机。帕斯卡独创了跳锤装置,使该机器可以自动进位,又发明了补码机制,使计算机在齿轮只能单向转动的情况下,仍能进行减法运算。帕斯卡正确预见到,在未来的机器发明中,科学理论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17—18世纪的早期文献,详细讨论了帕斯卡计算机的研发经过、机械结构、操作方法,阐明了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重现电视图象的显象管,由于制造水平、玻壳防爆和重量等方面原因,荧光屏的大型化受到一定限制。但人们对图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人眼主观感觉的实验,对高质量电视图象提出了如下要求: 1、画面宽高比以5:3或2:1为宜(旧标准为4:8),在2—3米的室内观看距离下,图像高度须有60-100)厘米才合式;  相似文献   

17.
一、广播剧的初创期无线电广播发明于1906年,电台正始播出则始于1920年。相隔3年之后就诞生了广播剧。过去我们都把1924年英国广播剧《危险》当成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最近我发现1923年10月,在格拉斯哥广播的广播剧《罗布·罗伊》(原作司  相似文献   

18.
从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诞生,到互联网的兴起,再到新世纪发展迅猛的手机,传播技术的每一次变革,改变的不仅仅是社会传播的方式,而且创造出了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世界开始被广播、电 影、电话等技术联成一体,人们四周的信息量空前增长。亨利·鲁斯和布瑞顿·哈登,这两个耶鲁大学的毕业生认为,人们都是“大忙人”,无法抽出很多时间阅读大量报刊,但又必须信息灵通。如果把一周的重大新闻加以压缩改写分类,销量肯定不错。就这样,《时代》(TIME)于1932年应运而生,他们希望通过它“让大多数美国人更了解世界”。  相似文献   

20.
未来的电视将是什么样子?在英国独立广播事业管理局的工程技术中心里,我看到了即将问世的新型电视——“高清晰度电视”。负责接待我的高级工程师兼新闻官吉姆·斯莱特先生陪同我来到一间播映室。只见前面一个长方形的大屏幕上,显现出色彩鲜艳、清晰动人的图象,仿佛是放映35毫米的小电影。“这就是高清晰度电视,”斯莱特先生热情地向我介绍起这种新型电视机的几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