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记者是从事新闻采访报道的专职人员,在每一次的社会活动中,都在扮演着一种“角色”——社会角色。比如,《新闻战线》曾刊载了人民日报著名老记者刘衡下基层采访的故事。她到湖北随县后,一不住县招待所,二不要小车接送,三不要招待吃喝,四不要宣传部的同志作陪,白天一个人步行到机关、工厂、农村采访,晚上在屋里看材料,写稿子。她还经常帮助通讯员改稿、写稿。大家都说:“我们欢迎像刘衡同志这样保持党报优良传统作风的记者!”刘衡同志的行为,具体表现了作为一名记者,所体现出的社会赋予记者的社会角色,这也是人民群众所期望的理想角色。  相似文献   

2.
好党员刘衡     
“我象回到大地的安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前夕,人民日报社党委会和编委会要求各支部评选出一批好党员。在记者部的会上,大家一致推选刘衡同志。人民日报记者部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重建的,四十多个记者中,既有新闻界熟知的老记者,也有写过不少好新闻的中年记者,还有一部分年轻力壮的记者。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推选刘衡同志为好党员呢? 1979年,刘衡同志错划右派的问题得到改正。她向党组织提出:“回到记者部,重新当记者”。当时,有些同志有顾虑。因为她已经57岁,超过了女干部退休的年龄,坐坐办公室还可以,当记者下去采访很辛苦,耽心她不能再四处奔波了。从1957年开始,她始终拒绝承认自己是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您好!我们报纸最近开辟了《名人风采》专版,要求记者经常提供名人专访稿,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名人都很忙,联系上就不容易,不要说作深入采访了。您能给我指点一二吗?读者王东王东同志:您好!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的记者生涯中采访过的名人不下百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法制等各领域,有些是系统  相似文献   

4.
1958年,毛泽东同志来河南视察,我奉命跟随采访。一次,我和新华社记者侯波正在切磋采访中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信步走来,幽默地打着手势,同侯波开玩笑说:“你们总爱一只眼睛看人,目标集中呵!不过,不要总把镜头对准我,要多照群众么!”荷兰国际新闻摄影大赛的组织者们骄傲地宣称:“每天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些杰出的人们就醒来,用三只眼睛而不是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他们就是世界上的摄影记者。”  相似文献   

5.
思涵 《今传媒》2016,(7):1-4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董超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从2002年初您参与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的策划筹备、采编等工作到今天也有13年之久了.这么多年,您对这档节目一定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请问是什么让您一直坚守在这个节目岗位上的? 董超:您好,感谢贵刊的采访!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3月19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刚刚从繁忙的“两会”报道中抽出身来的许中田同志,此时,恰好他就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整整一周年。 记者:您是《中国记者》的特约顾问,本刊刚刚出版的最新一期刊登了您的简历。从中可以看出,您曾从事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从事过新闻出版和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工作等,您认为这其中有哪些共同点?以前的经历对您做好人民日报总编辑工作有何帮助?就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一年来,感受如何?  相似文献   

7.
《记者摇篮》2005,(10):21-21
每位记者都有自己的采访方式,每位记者 都有莫逆之交的采访对象,每位记者都有难忘 的采访经历。经历就是财富,您把这些经历记 下来吧, 《记者摇篮》急切地盼着您的文章!我 们在请您的赐稿的时候,给您的大作规定了写 作内容: “一次难忘的采访”,标题由您自拟。 我们之所以开展这样的征文活动,是为了 更好地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的原则, “一次难忘的采访”也许更能反映记 者实践“三贴近”的风貌,充分展示记者与采 访对象乃至于和广大读者心贴心的思想感情, 这是我们的一个初衷;顾名思义, 《记者摇篮》 是记者的理论和实践阵地,理应更好地贴近记 者,服务记者,为记者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  相似文献   

8.
一份医学研究报告说,处女的子宫癌发病率高于已婚妇女。一位西方记者在报道这一研究成果时,写下了这样的导语:“癌症是生锈的结果。而不是纵欲过度的结果。”(新华出版社《美国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第79页) 有一个时期,河南省商丘县有个乡食品收购站作出收猪“十不要”的规定,诸如麻脸的不要,皱皮的不要,大耳朵的不要,大肚子的不要,粗腿的不要等。为了批评这种刁难农民的不良现象,《河南日报》记者杨玉璞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文章的题目是《收猪不是“选美”》(见1986年5月21日《河南日报》)。读罢以上两件新闻作品,您有什么感觉呢?笔者的感觉是:很幽默。幽默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如果您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您就必须具  相似文献   

9.
学艺札记     
记者的采访本每个记者都有一本采访本。一位做过多年记者工作的同志对我说:“我们记者的采访本,可是一样好东西;简直可以这样说:采访本是我们记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万宝全书’!”他说:“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要熟悉社会情况,根本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向一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的人请教。”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您好!齐奇,很高兴采访您.我们知道,您是从记者一步步走到节目主持人岗位的,那么,您认为记者经历对您目前的主持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齐 奇:您好,很高兴和大家交流!我大学毕业后进入央视工作,一开始没有做成主持人,而是一名记者,没有出现在镜头前,当时还很遗憾.因为自己是科班出身,当主持人也是从小的梦想.(为什么是从小的梦想?因为小时候曾三次与摄像机的镜头失之交臂.上小学时喜欢文艺,学校里编排文艺节目我总是积极分子.有一年我代表学校参加文艺汇演,电视台也派来了记者采访,我兴奋极了,可没等我上场就看到人家采访结束了,工作人员都正在收拾东西呢.第二次是参加市里的小学生演讲比赛,要录我的时候摄像机电池没电了,当时我眼泪差点没掉下来.第三次是在毛主席纪念堂举办的"毛主席百年我十岁"的纪念活动,我代表北京少先队员发言.领导讲完话记者们又纷纷撤了.至今想起这些事来仍耿耿于怀.从那以后我就暗暗期盼:以后一定有机会对着镜头说个够!后来为了实现我的心愿,我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就读于播音系.现在作为央视 12 频道的主持人的我终于可以自信地站在镜头前,不用担心自己话没说完镜头就挪开了.现在每当我站在镜头前都仿佛看到那个因为错过了镜头而伤心失望的小姑娘.)  相似文献   

11.
姜新 《新闻世界》2011,(11):43-44
大牌明星是指行业的翘楚、领军人物。对于明星,尤其是大牌明星甚至大腕等,记者都想写出独家新闻来提高媒体的吸引力,提升媒体的品牌影响力。但明星的光环和资源的稀缺使得省级报媒记者很难采访到,尤其是独家,更不要说最基层报媒的县市报记者了。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采访经历,归纳出“我来帮您忙”法、正面不成迂回法、见机行事“导游”法等五种方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绍军 《传媒》2003,(1):49-50
《xx日报》记者站招聘站长 2002年11月27日,郑州日报记者前往南阳市卧龙区法院采访。采访之余,该法院的工作人员易先生欣喜地告诉记者:“以后我们可能就是同行了!《xx日报》正在招站长,我昨天去应聘了。” 接着,易先生讲起了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13.
在基层,虽然难以遇到“大记者”、“名记者”光顾,但是,省、市、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却要接待不下十来个.可以肯定地说,我所接待的记者中,有的思想敏锐,有的务实求真,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公正廉明.他们都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神圣的称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原《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光羊老师,更是叫我难以忘记的一名好记者.1994年9月中旬的一天,镇党政办公室通知我,说是湖北日报一名记者来镇里采访,要我代表镇里陪同他“全程采访”.待我赶到镇里时,办公室的同志告知,记者已下榻在镇政府客室里.镇政府客室异常简陋,室中两床一桌,既无卫生间,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床是硬板床,桌是办公桌.我说:“怎么能把省报的记者安排到客室里住呢?”办公室的同志说,这记者坚持不住宾馆哩!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领到客室,刚介绍完,光羊老师就一把拉住我的手,十分热情地说:“曾馆长,我打扰你了,实在对不起!我叫光羊,姓李,你就叫我李同志吧!”李记者一脸慈祥的笑容,头发花白,微胖的身体显得十分稳健.在办公室的同志离开客室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09,(15):39-41
赵金:陈老师,您好!您的事迹在《青年记者》刊出后,很多读者来电说您“很牛”,是个“值得学习的好记者”。“七一”前夕,您获得“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陈中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最近,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记协下发了《关于向陈中华同志学习的通知》。在此,向您表示深深的敬意!  相似文献   

15.
在各国记者采访李鹏总理会见澳大利亚总理基廷的现场,我一眼就发现一位熟人。“您是王恩禧先生?”“对,”王看了我以后回答。“8年前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澳大利亚时,您帮了我不少忙,谢谢!”他说:“你记性真好!”我看了看他递给我的名片:“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澳洲广播电台中文部记者王恩禧。”澳大利亚广播电台全天播音48小时,有英、法、印尼、日、华、泰、越语。没有广告节目。王先生出生在四川,成长于台  相似文献   

16.
思涵 《今传媒》2016,(1):1-3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王建萍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您.我了解到,多年来您一直专心钻研着播音主持工作,但是在工作之余您选择进修了旅游管理专业,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7.
“你们都是记者,访问过许多地方,采访了不少人,今天我先来采访你们好不好?你们今天可以发这么一条消息,题目就叫总书记采访了我们。行不行呀?”在场的三十来名港澳记者和其他同志都大笑起来。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四月九日上午在中南海会见港澳记者时的一个场面。这些港澳记者是来京采访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的。他们  相似文献   

18.
传馨 《今传媒》2016,(11):1-4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梁院长,您好!非常荣幸采访您.我看到您的博客名是厚夫,这也是您的笔名,请问您取"厚夫"为笔名有何含义? 梁向阳:你好,感谢《今传媒》的采访,让我有机会和读者进行交流!文人善用笔名,不外乎一些原因:如不想让读者知道作者的真实身份;在笔名中寄寓心志等等.我起笔名时,这两种心思均有.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年轻记者问一位老记者:“我们能用电话采访吗?为什么领导上总强调不要用电话采访呢?”这位年轻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觉得用电话采访效率高。新闻不是要讲时效吗?为什么有现代化的工具不用呢? 应该承认,电话采访我们有时也是要用的。1986年夏天,一辆载着60名北京游客的大旅游车在去五台山的路上翻入深沟。新华社山西分社得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恶性事故应马  相似文献   

20.
受河南日报社领导委派,我随出席党的十五大的河南省代表团赴京,作采访报道工作。省委领导同志向代表们介绍代表团工作人员,在谈到我这个省内惟一与会记者时说:“这是一位有经验的老记者。”做记者有二三十年了,如果说“老记者”尚可的话,“有经验”就不敢当了。跑一般会议的经验自然是有的,但进京采访如此重大的会议对我还是第一次。10天忙下来,9月19日我向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辞别,并祝贺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他亲切地说:“也祝你胜利完成任务。”我把此作为领导同志对一个普通记者的勉励和鞭策。 观察·接近·思考 观察事物,接近采访对象,结合思考一些问题,这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大型会议,由于任务繁重,对象繁多,这方面功夫的养成和提高,尤显重要。 9月9日晚,我随代表团乘火车赴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