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左忠毅公逸事》一文的注解①里,编者将“逸事”注为“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我以为此说极为不周。既然是“散失”且“没有流传”的事迹,那  相似文献   

2.
《记念刘和珍君》中“纪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是本文一个教学重点。我在讲授这个问题时,要求同学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找出关于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同学阅读思考后,分别表述为:“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女师大风潮中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女师大复校时,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为声援外交欣然前往执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的《左忠毅公逸事》,编者在“自读提示”中说:“所谓‘逸事’,是指散失没有留传的事迹。”这里所说的“散失没有留传的事迹”,固然不错,但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肤浅,绝不是作者原有的全部命意。如果仅限于“散失没有留传的事迹”,何以不用“遗”字?持这种意见的,还有卫星电视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的《文选和写作》(第三册)也在《段太尉逸事状》的注释①中说:“逸事,史书没有记载过的事迹。”二者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4.
更换姓氏凸显主旨。文中多处提到被资助的大学生“正国”的姓氏时,用的是“艾”,但有一处用的是“李”——契合“帮助和索取”的话题。本文基本材料可用于“贫困学生与绿色通道”的话题,其变格的途径是,将虚实关系反过来写——将李永田的事迹推到前台。  相似文献   

5.
《下一代》2001,(12)
为了深入宣传、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思想教育青少年一代,让他们了解“三个代表”,学习“三个代表”,辽宁省关工委、辽宁省教育厅日前发出通知,决定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以“学习‘三个代表’,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革命接班人”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并推荐由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专家编写的以先进人物优秀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材料。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组课文都有重点训练项目.重点训练项目是一组课文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明显地体现在讲读课文中.教师应利用讲读课文的教学,突出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如第九册第三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选择材料”,与这个项目相联系的重点课文是《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在写作中应怎样选材.课文的题目突出了课文的中心,集中体现了董存瑞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教学中要通过解题、阅读.使学生了解董存瑞的事迹,同时进行引导,理清文章线索,看作者是怎样选择材料的.让学生明白:董存瑞短暂的一生战斗事迹很多,作者只选择他在解放隆化战斗中“炸暗堡”这件事.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历届高考中,命题作文二十六次.遇到这类文题,第一关就是审题.怎样审好文题呢?这要结合具体例子说一说.1960年,高考作文题是《一位革命前辈的事迹鼓舞了我》.据统计,有一半考生不同程度跑了题.有的把“一位” 写成了“几位”,有的把“革命前辈”写成了刘文学,有的把“我”写成了“我们”.大部分考生把重点搞错了,大写特写“革命前辈的事迹”,最后三言五语谈谈认识,表表决心.他们忽视了“鼓舞了”中的那个“了”字.“了”是表结束的时态助词.它表明“革命前辈的事迹”,在“我” 身上已经起了“鼓舞”作用,产生了明显的效果.重点应写“我”成长和进步的成绩和效果.这不是炫耀自己,恰恰是为了说明“革命前辈事迹”的“鼓舞”力量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庞云萍 《学语文》2008,(3):28-29
所谓“套话作文”是近年来高考作文中出现的一种模式文章。这类文章有鲜明的共性:一是选材总是历史文化名人,而且以屈原、陶渊明、苏轼等为最多。二是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一个开头一个结尾,再加一个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事迹的作文主体。三是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浅显的平面而不加以深入开拓。作文材料熟烂化、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9.
卓嘎 《西藏教育》2008,(6):35-36
针对“后进生”的具体情况,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加强“后进生”学习信心 1、掌握“后进生”的实际情况,焕发“醒悟点”。一般来说,后进生在学习上都比较自卑,对学好数学信心不足。因此,要提高后进生的数学成绩,首先必须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信心,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介绍一些中外历史上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特别是我国数学家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国争光的事迹,  相似文献   

10.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事迹是平凡的事迹。但是,一般人却很难做到象他那样为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农村不动摇。 从1962年至今,已有29个寒来暑往,他一直坚持在位于海淀区西北边陲鹫峰脚下的四十七中工作。年轻时,他曾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近年来,他多次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他就是北京四十七中校长许步云。  相似文献   

11.
采访刘建平很容易。他去年刚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事迹和丰富的材料,毋需花很多时间去搜集挖掘。  相似文献   

12.
今年5月以来,在省教委、省委高校工委、中国教育工会黑龙江省委员会的组织、倡导下,全省各县(市)相继开展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先进个人、集体的评选活动。时值第12个教师节的到来,我们从向省推荐的“三育”先进个人材料中,选取我市(县、区)一些优秀教师的平凡事迹,编发在《教苑英华》栏目,为这神圣的节日献上一份薄礼。  相似文献   

13.
一、忌事例老旧单调,宜引入“活水”可让学生利用早读课时间收听央视一台的“新闻联播”,用简洁的语言把播报的国内外人物事迹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按话题分类整理,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文素材库等到考场作文时便能打开思维通道,随意驱遣调用。如2004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优秀人物的感人事迹就是很好的作文材料2005年高考优秀作文《出乎其外,入乎其内》中就引用了任长霞的事迹: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位女英雄任长霞,尽心尽责,任劳任怨“出乎其外”,她公正廉明,扶困济贫,顾及人民大众利益;“入乎其内”,她除恶扫黑,铁面无私将一…  相似文献   

14.
董加耕同志的优秀事迹和他的《务农日记》发表以后,在我校师生中引起了热烈的争论。许多教师和同学对董加耕的行动称赞不绝。有些学生表示,走董加耕的路,学董加耕的样,立志做坚强的革命后代。但是,也有不少人对董加耕回乡务农,觉得“可惜”,说这是“鲜花插在牛粪上”,“国家失去了一个攻尖端的人材”,以为到农村去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是“浪费”;也有人对董加耕的行动感到“难以理解”;还有人怀疑,宣传董加耕的事迹是否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现在谈谈  相似文献   

15.
将典型人物事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常见的设计形式,但这种形式通常会面临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典型人物的事迹本质上都不是学生的直接经验,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比较远。通过“天才全能少女”谷爱凌、演说家尼克·胡哲、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江梦南和陈薇院士四个具体详细的例子阐述了典型人物事迹如何更好地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常中,并总结了“观而远,感而近”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探究训练     
材料:200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初三(1)班同学准备举办一次主题班会,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事迹,抒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7.
《晏子春秋》简论——兼评《晏子春秋集释·前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事迹的著作,历来论者甚多。已故吴则虞先生的《晏子春秋集释》是解放后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其“集释”部分材料丰富,考订翔实,十分佩服;但“序言”部分某些论点尚不敢苟同,有些还想作点补充。  相似文献   

18.
话题材料: 洪战辉,作为一名出身采微的大学生,在母亲离家出走的困难日子里,把捡来的“弃婴”妹妹一手带大。从读高中起,洪战辉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整整12年。他的事迹报道后,感动了许多人,也引发人们对“责任感”的讨论。在致网友的公开信中,  相似文献   

19.
写议论文就要用材料,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思路纵横,旁征博引,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观点鲜明,雄辩有力。那么,具体如何运用材料呢?1.古今并举。首先要放开思路,纵观古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撷取典型材料浪花来论证观点。如写《近墨者未必黑》,一些学生就举了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材料,用了陶渊明出淤泥而不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写《知错改错情可嘉》,不少考生就联系晋  相似文献   

20.
“人作为有思维有创造力的高级动物,往往存在着多面性。”历史教学不但要眼中有人,还要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其复杂的、多变的事迹和思想。众所周知,没有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很难从广阔、宏观的多面视角再现重大历史主题和历史事件。“历史真实,基本的任务是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把历史上曾存在的、在历史视野中有意义的事实面目描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