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运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四川师范大学320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测量,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进一步探求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呈中等偏上水平。(2)在对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调查上,男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强度、时间、频率三个维度上都显著高于女大学生。(3)体育锻炼等级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锻炼等级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且中等体育锻炼量时,主观幸福感最高。  相似文献   

2.
高职生与本科生体育锻炼及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46名高职生和216名本科生体育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发现高职生与本科生在体育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本科生体育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好于高职生。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越多,体育成绩越好,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心理卫生自评表》(SCL-90),以290名在校高职生为被试进行测试,探讨高职生应激和心理健康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以及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并对应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职生的应激、心理健康及其个别维度、因子在某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高职生应激各维度及总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探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职生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某高职院校438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心理韧性直接调节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丁晶  丁玲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4):121-124
本文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宁德师范学院07、08、09级310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低于普通大学生常模,其中最明显的症状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敌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文理、生源和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洛阳地区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体育锻炼目的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关系,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次数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及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对480名高职生的自我概念和人格进行调查,探讨高职生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心理疾病防治提供理论支持。结果发现:①不同性别高职生的自我概念在道德伦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概念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5);②高职生自我概念的总分、道德自我、自我认同和自我满意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③自我概念各因子与人格特征存在显著的相关(p〈0.05);④不同自我概念水平的人格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8.
目标:通过调查,揭示师范大学生成就归因风格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与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中的《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对180名师范大学生进行评定。结论:师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生源地上存在着差异;师范大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在性别、生源地上存在着差异;师范大学生的成败归因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强迫症因素、恐怖因素、偏执性上存在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体育锻炼的特点,设计体育课程干预模式,利用SCL-90和GWB两个量表对100名高职女生进行调查,研究有氧健身操和传统体育课程对高职女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对高职女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与传统体育课相比,有氧健身操在提高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方面有更好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大五人格”问卷以及自编调查问卷,对某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诸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中国高校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河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提出高职院校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全面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注重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开展,论述了对高职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回顾,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调查法,探讨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选择,冀图对当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青海师范大学学生人群的自测健康状况。方法:对450名大学生进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评定。结果: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测健康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体育专业学生在自测健康总体水平上要明显好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应加强非体育专业学生对身体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身体活动对心理健康积极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为积极响应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需要,文章针对广西区内的五所高职院校进行了以心理健康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查,并结合问卷反馈的内容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试图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与模式,探索切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04级1912名学生整体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将SCL-90中强迫症状因子≥2.2分的学生,随机抽取男、女各45名,用不同运动方式,经过6周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干预,比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测中,男生有15.37%、女生有16.87%存在着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等症状。体育运动可以改善身体器官的机能,加强肌体新陈代谢,有助于增强体质,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较快地提高情绪稳定性,减轻强迫症的一系列症状。研究表明,科学的体育运动对减轻强迫症的一系列症状有效,不同的运动项目对男、女生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6.
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 ,而且能促进心理健康。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心理疾病进行分析 ,运用体育调节与治疗心理疾病的原理和手段 ,提出利用体育运动促进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和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和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高查研究表明,高职大学生心理状态优于普通院校学生,不同性别、来源、年级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发现除敌对因子外,体育锻炼者在SCL-90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低于非体育锻炼者,并且在部分因子上的得分呈现显著性差异和非常显著性差异。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性的影响,持续一个小时左右中等强度的锻炼最为理想。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高职单招生与统招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异同,研究采用症状自评清单(SCL-90)、网络成瘾表和人格特征问卷(EPQ)对3708名高职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高职单招生的SCL-90问题检出率略高于统招生,单招生的敌对因子分数显著高于统招生(p<0.05);单招生的网络成瘾得分及问题检出率均高于统招生;在人格特征方面,单招生在内外向、神经质及精神质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统招生(p<0.05)。这表明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单招生与统招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南京工业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状况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参加不同锻炼项目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大学体育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