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梖 《收藏》2012,(14):130-133
创意摄影,是近几年来比较火热的摄影方式。当拍摄者不再满足于中规中矩,创意摄影就被激发出来,而摆脱司空见惯,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或者特殊的摄影语言呈现前所未见的景象,更是创意摄影的魅力所在。克里马斯的冲击2012年6月,其他画廊举办的创意摄影展"瞬间"带给内地观众不小的视觉冲击。"瞬间"是德国摄影师马丁·克里马斯在中国的首次摄影作品个展。该展由两个系列组成:"功夫武士"系列  相似文献   

2.
茅迪芳,中国著名舞蹈编导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被公派留学舞蹈专业的四名学生之一;八十年代,她分别以著名舞蹈编导、中国杰出妇女的身份分别被收录进入《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外著名妇女辞典》;由她作为舞蹈编导的大型歌舞音乐电影《阿诗玛》获得国际电影节舞蹈片大奖;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舞蹈、《赶摆》、《吉祥天女(即"千手观音"原作)》、《绣金匾》、《阿佤人民唱新歌》、《青年友谊圆舞曲》、《景颇刀舞》等等,其创作的近百余部舞蹈作品获得全国、全军奖项并流传至今;茅迪芳亲自发掘培养出:著名傣族舞蹈家刀美兰、著名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等,桃李满园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3.
外场     
《网球》2008,(2):16-16
玛蒂娜·纳芙拉蒂诺娃:新年伊始,女金刚来到珀斯,她一方面为正在进行的霍普曼杯捧场,另一方面是为自己的"画展"揭幕。去年初,纳婆曾对外透露自己正在"学习用网球作画"。事隔一年,她已经创作完成了一系列作品。本次画展的结束后还将进行拍卖,所得收入将全部用于救助艾滋病  相似文献   

4.
丝绸的旋律     
一幅极简风格的抽象画在拼接中完成,其中主要的构成元素竟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旧布。这些色彩鲜明,线条变幻如乐曲的作品,出自美国艺术家Debra Smith。她运用女工工艺,将充满柔性的日常材质点化为神奇的艺术作品。新年伊始,Debra就举办了个展"改变领土"。说到喜欢的作品,她提及几年前创作的一幅名为"松散"的作品,是迄今为止所做的最大的双层布作品。这幅名为"块"的作品面积达到5×7英尺。这两块似乎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5.
陈静  袁冉  范学锋 《武当》2011,(7):64-65
颜志雄中国摄影界个人成就最高金像奖获得者,2010全国摄影艺术大展评委。作品《弦月》获第22届中国摄影艺术展金奖,《红颜》获奥地利超级巡回摄影展金奖,《白日梦》、《灵舞》获第11届人像摄影大展金奖。李栓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曾多次赴南极等地考察并进行摄影创作。游走于全国各地,拍摄了大量人文和自然地理方面的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6.
1999年,法国发行《法国摄影大师作品》附捐邮票小本票.纪念摄影诞生160周年。内页6种票图荟萃了6位摄影大师的精品佳作.左端附票上是摄影术诞生前后先驱尼埃浦斯(Niepce,1765—1833)和选盖尔(Daguerre,1787—1851)的肖像(图1),前以研究“阳光摄影法”称,他拍摄的《谷仓和鸽窝》是摄影史上第一张可永久保存的照片,  相似文献   

7.
正在今年5月举办的2018加拿大CONTACT国际摄影节上,加拿大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协会主办的《同时对比》摄影联展中,有一位以一组吴桥杂技图片参展的摄影人,她名叫崔风华。崔风华是专栏摄影作者,多年来一直坚持用影像讲述杂技故事,在多种杂志及国内外影展中刊发和展出的摄影作品,也大多与杂技有关。近期,笔者走访了崔风华。她说:"我是吴桥人,这个坚持了几年的杂技文化专题是我最喜欢的摄影项目,希望能用手中的相机,为家乡做点儿  相似文献   

8.
本论述了凌濛初与汤显祖的交往及他们在戏曲上的学主张的异同。他们曾相互就戏曲创作进行过交流,彼此都主张戏曲创作应注重本色、自然,但前批评后创作的戏曲作品未曾遵循昆曲的创作规则,后亦曾就自己的创作原则进行了阐述。另外,二人在创作手法上,也有一定的相近似,不过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更有艺术性和思想性。  相似文献   

9.
《武当》2007,(2):I0005-I0005
2006年12月30日上午,武当山摄影家协会揭牌仪式暨武当山第一届摄影作品展在磨针井武当书院举行。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陈勃、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樊德寿应邀出席仪式。陈勃和武当山特区管委会主任李发平为协会揭牌。该协会的成立为湖北省摄影界增添了一支新生力量,同时,也为武当山摄影艺术创作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对繁荣武当山文化事业,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揭牌仪式后.出席仪式的专家和来宾观看了武当山第一届摄影作品展,并对展出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0.
周文昭 《收藏》2012,(4):116-121
向京,专注于雕塑20年,逐渐从塑造自我的诉求,转向关注人性深处,而"好作品才是硬道理",更是她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对于这样一位日夜兼程、身体力行进行创作的高产艺术家来说,雕塑以及中国雕塑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11.
LAIN 《收藏》2013,(8):104-111
马良/Maleonn1972年生人,生活、工作于上海。12岁起进入上海华山美术学校初中部学习专业美术,199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专业。1995-2003年期间从事广告影片的美术指导和导演工作。2012年创作艺术项目《我的移动照相馆》,用9个月时间,在全国35个城市搭建临时照相馆,免费为1500多位喜欢他的朋友拍照,反响强烈。奖项(节选)2012年入选《南方人物周刊》2012中国艺术家权力榜:2010年入选《周末画报》中国权力百人榜;在奥地利获得第八届Trierenberg超级摄影巡回赛(奥赛)杰出作品金奖/中国题材金奖2个奖项;2008年《东方早报》文化中国奖中获得年度摄影艺术家大奖  相似文献   

12.
体育摄影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有在欣赏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过去们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在作者和作品上,定程度地忽视了欣赏者的存在,忽视了赏者与作品关系的研究,这是失之偏颇。这里我们把体育摄影看作一个过程,这过程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摄影者———品,即创作过程。其二是  相似文献   

13.
体育报社摄影部女记者吕英亮,一九六六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一九七三年来体育报社,一直活跃在体育摄影采访的第一线,为体育图片报道做出了贡献。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影展和比赛。其中《虎口拔牙》曾获一九七九年全国第四届优秀体育作品评选二等奖。一九八○年在北京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联展,展出的三十幅体育摄影作品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14.
段超 《当代体育》2014,(24):68-70
特别报道贵为新晋天后的泰勒·斯威夫特年纪轻轻就已经火遍了美国,精致的五官、修长的身材、甜美的歌声让这个准90后女歌星获得了超高的人气。而她最出众的地方还不是这些外在的东西,最让人喜欢她的地方在于她还是个拥有着超凡创作能力的才女。  相似文献   

15.
光影跃动     
高昱 《收藏》2013,(16):18-19
我选择玻璃作为创作媒材,正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明澈、通透、坚毅、脆弱、而又变幻莫测,在展示的过程中更需要配合光线变化,从而营造如梦的幻境。要作品有意思,首先人要有意思。如果作品中的"形象"很像自己,那就一定会感动别人。做作品犹如做人,需不断修行,最重要的则是修心。佛云:相由心生;我解:作品亦由心生。我近期的主要创作是"意象山水系列"。山水可谓是中国艺术家钟爱的创作主题,而我只想继续一路看山看水,透而彻,巍而峨,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流转感悟世间百态,体会人情冷暖。  相似文献   

16.
乔梖 《收藏》2012,(4):136-137
咔嚓——在照相机诞生之后,它就扮演着承载记录历史,发现、传播大千世界的角色。今天,"咔嚓"被孙晓晨凝固在了他的作品之中。第一次接触孙晓晨的作品,是被邀请去看他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个展——"洞鉴"。  相似文献   

17.
刘岩 《收藏》2015,(3):172
刘岩先生作画没有固定程式,没有刻意的符号语言,他既不故作深沉,也不凭空臆造,创作方式平实、单纯。他注重写生,每到一地必细心观察,选好写生创作角度,记录感受,尝试感悟新的笔墨语言,为传情达意寻找最佳的表现方式。欣赏刘岩先生的作品,每每感到单纯而又丰富,一股饱满、活脱的气息扑面而来。古人论诗,注重从"随物婉转"到"与心徘徊"的过程,这是从现实世界到精神世界的过渡,也是意境生发的必由之路。刘岩先生的山水画创作也是如此,简单说,就是写生、提炼、升华,他借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经由自己的艺术创作,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8.
周文昭 《收藏》2012,(16):60-63
展览名称:"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发现展展览间:201年06月28H~7月11月11日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近日,《杜甫》被网友冠以各种当下流行情态,而这件作品本是一代大师蒋兆和先生当年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的。6月28日,蒋兆和先生的画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将人们的视线牵扯到50年前的中国,作品中出现的彼时彼地的人与景,事与情,让人感叹嘘唏。  相似文献   

19.
凡人 《上海集邮》2004,(4):i002-i003
“花是美丽的,爱花的女人更美”。 初识王小慧是通过她的摄影作品《花之灵》,不单单是她的照片,更是作品中那富有哲理的语言。没想到花可以这样表现,没想到视角可以如此独特。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借助互联网,我开始走近她。  相似文献   

20.
周文昭 《收藏》2012,(14):124-129
6月,北京草场地艺术区刚刚结束了"摄影季"的艺术活动。名家、新锐的观念摄影作品构成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聚会。草场地的热闹,差不多就是近年来国内外各种如火如荼的观念摄影展的缩影。那么,国内观念摄影作品的水准究竟如何?高水平观念摄影作品到底又遵循怎样的艺术规则呢?本刊特别采访了摄影学博士蔡萌以及著名美术评论家朱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