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升 《档案与史学》2008,(12):25-28
一、留住这段历史记忆 60年来.不管我身在什么地方,眼前总会常常浮现出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的身影和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就是当年我曾经任教过的曾被人们誉为“少年艺术家摇篮”的(上海)“少年文化村”的同学们。  相似文献   

2.
当我拿着见报的“豆腐块”,高兴地回到家,见到的却是妻子冷冷的面孔。当年谈恋爱时,妻子是冲着我那厚厚的稿件剪贴本,才答应跟我这个“丑小鸭”好上的,那时她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在报纸上见到我的“大名”,而且每次总要给我一份小小的奖赏。今天怎么啦?任我怎么“讨好”,妻子无动于衷,直到晚上,她才拿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说是送给我的“礼物”。我翻开笔记本,见扉页上写着:“谦受益,满招损”,第二页上是:“成绩只代表昨天,想收获明天只有今天奋斗”。我猛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想想昨天,看看今天,我心中充满愧疚。我一当兵就…  相似文献   

3.
1985年春,我跟母亲一起到当乡武装部长的表哥家串门,受着“大人说话小孩儿听:’的世俗影响,我坐在沙发上听着大人们从东拉到西的闲聊。发闷之时,随手从茶几上拿起一份报纸──《解放军报》。那时我已上五年级,一般的书都能读了,便从头看了起来。本来,我这个“顽皮鬼”因首次到表哥家不敢轻举妄动,想借此来打发时间,不料这一看,却被报中的内容所吸引:“兵器常识”,“论文杂谈”,“部队新闻”等栏目丰富多采……当年我还没满12岁,正值幻想年龄,一种我也要去站岗放哨当一名解放军的愿望在心中萌生、我和军报的这初次相会,她就…  相似文献   

4.
广告商应用名人效应特别是明星策略,由来已久。1989年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出山拍摄“三九胃泰”广告片,开创新中国大陆影视名人广告先河。短短26年中,我们看见影视明星的确演绎创造了不少商战奇迹:1993年巩俐的嫣然一笑使“美的”空调当年3月份销售额破天荒达2500万元;1996年井冈山一曲《我的眼里只有你》使娃哈哈当年一举成为饮用水市场的第一品牌;1999年濮存昕、李湘演绎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使恒基伟业当年商务通的销量突破40万台。  相似文献   

5.
60年前,西安骊山脚下响起一阵“砰砰”的枪声,堪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声惊雷,惊碎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决策,惊醒了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中华的白日迷梦,从而建立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新局面。这就是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发动的“百安事变”。笔者乘赴西安参加“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之机,有幸采访了当年事变的亲历者,今已86岁高龄的宋黎。他向我披露了事变前后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一。从北平到西安宋老满头银发,脸色红润,身材高大挺直,令人想见其当年俊朗洒脱的风采。他是吉林梨树人,先后就读于西丰县立中…  相似文献   

6.
人上三十,正到一生的紧要处。倘若再遇些触及身体进而给灵魂作记号的事情,忏悔的心自然一日胜过一日,方才懂得点安身立命、利己利人的常识。我从十七岁起,曾经做过四年“教书育人”的事业,又做过几年“上面下来的”记,当年正是无畏无知,其中一件难忘的,是一位对我关爱有加的老县委书记,有一回大约对我的浅薄忍无可忍,当面训导了我几句:“小侯啊,你也是个农村娃,怎么对农村的情况如此陌生.你不能光呆在书斋里写章啊!”  相似文献   

7.
文案高手     
很多年前我还在广告这行混的时候,以设计师为主题,写过一篇随笔《被虐千遍不厌倦》。当年那些做平面设计的苦命男同学,至今仍然奋战在设计第一线——一做设计深似海啊,除了出人头地做老板或者当大师,这辈子基本上就只能靠体力过活。其实,当年只有成绩好专业硬的同学毕业才做了设计。不会软件、成天在论坛发帖子的同学如我,投简历的时候,邮件主题就只好加上“文案”两字。  相似文献   

8.
那个星期六,我像往常一样去看望年迈的父母。一进家门,看见母亲在桌上用胶水粘着什么。原来母亲在捣腾旧物时,无意中发现一张我当年上山下乡时的“因病退回通知书”。历经二十几年,纸张已经有点皱巴缺损了,母亲在帮我附纸粘贴呢。我迫不及待地上前端详,为它的不意出  相似文献   

9.
人类种种纷至沓来的思想形式和产品里面,有一件妙不可言而极富情趣的东西,便叫做“怀旧”。“怀旧”也不是“人人有份”的。笔者当年在“一塔湖图之畔年幼无知,曾“单恋”过同班某女士。这次“百年大庆”,欣欣然自海外回来参加。欢聚之下,有“好事者”把我的这件“隐私”捅了出来。“同学少年”那已经是“老头老太”矣,“老脸”自然“皮厚”,我是“不合当年种相思”,只好一笑量之;某女士已经是颇有成就的航天科学教授,回答却也很有风度,曰:我的“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很好,而“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简直不行。这倒也好,怀旧的美妙和况味,便也就只归我一个人独家享用,与别人无  相似文献   

10.
《名字写在大地》是我2002年采写的通讯,当年获得了省好新闻一等奖。总结当初的这份“答卷”,我愿与大家说上几句话。  相似文献   

11.
互动的假象     
李强 《视听界》2009,(6):119-119
曾经做过DJ的惠子带着新写的小说回南京做宣传,几乎上遍了南京的电台节目,见到了每家报纸的娱乐记者,互联网上频繁曝光,几家书店轮番签售。一波宣传下来,终于有机会和老同事见面,面色灰败,气若游丝。我笑:“知道范冰冰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了?”她答:“聊以安慰的是,我上一档深夜聊天节目时,热线电话打爆了,无数的听众要跟我说话,说我当年的夜间节目是他们的指路明灯。”我止住了她:“别自我催眠。”  相似文献   

12.
李:任老,我能有幸拜见您,应该说是一种“缘份”。1970年春,北京图书馆除部分留守人员外,大都下放到文化部成宁干校。前不久,我曾在电话里向您打听当年北图的“五七”战士有多少,代表人物有哪些。尽管您自己并未下放鄂南,而且对我素昧平生,但还是热心帮我打听到北图曾到过向阳湖的知名专家,如李长路、郑效洵、戚志芬、冀淑英……我已采访了著名善本专家冀先生等人,今天上门求教,一来表示谢意,二来聆听教导。  相似文献   

13.
去深圳特区报社参加一个庆典活动,带回一本两年多前出版的摄影集《昨日深圳》。尽管它沉甸甸的,但放进小旅行箱时我没有犹豫。 打动我的是作者江式高写在前言中的一段话:“如果当年我谋一个半大不小的官儿当,又如果我拍照片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见报,我想在纪念特区成立20周年的时候,我是无法哪怕勉强些,向深圳人民献上这样一份薄礼厚书的。” 当年的江式高已48岁,半路出家借了一架“宾得”,骑一辆“大永久”,用镜头把深圳的历史一点一点定格了。触摸画面上的脚手架,我触摸到江式高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一)1990年7月份,我去哈尔滨采访“活烈士”李玉安,在巴老县武装部查看到了李玉安当年(1952年)转业时的鉴定,不仅写了他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两者篇幅几乎名占一半。当我读到“团结作风差,如,与同志打过一回架”时,在场的武装部长、政委以及几位工作人员,每人发了一番感慨:“听!过去的鉴定写得多么实在。”“人家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敢于写缺点。”“咱们现在的鉴定是成绩一大堆,缺点一带而过。”“还有不少没有缺点的鉴定呢。”从哈尔滨回来,我写的《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的长篇通讯很快就在《解放军报》发表了,可是看李玉…  相似文献   

15.
我与《新闻知识》打交道已三年多了。认识她后,每期必读,尤其新闻知识讲座、业务研究和各类体裁的采写经验,还有各地优秀通讯员的经验交流,更加引入爱读,使我受益匪浅。我的豆腐块文章及新闻报道,先后在地、省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我上学时就钟爱文学.向往“记者”,上十年的闭门造车,一切良苦用心付之东流。经文化馆一位老师的指导与介绍,我与《新闻知识》交上朋友。认识她,我这个小人物在工友眼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记者”。当年我在《中国电视报》上就发了2篇稿,《汉中日报》7篇,《中原铁道报)、安康铁道报》共19篇。《新闻…  相似文献   

16.
龙文彬 《新闻窗》2005,(6):26-27
去年盛夏的一天,贵州电视台青年记者韩雪莉、姜卫东打电话给我,说台里正在组织策划制作我省新阶段扶贫攻坚的电视专题片,想约我谈谈当年采访惠水县摆榜乡贫困情况的报道,并且说那篇报道拉开了我省“新世纪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序幕。”听他们这样一说,让我实在是受宠若惊。  相似文献   

17.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么一个故事:马克思当年为了写作《资本论》,在大英博物馆里工作了四分之一世纪之久。每天,他早上九点钟到达那里,一直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他在博物馆的阅览室里,一坐就是一天。由于精力集中,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用脚来回擦地,日久天长,竞把脚下的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层,因此留下了很深的痕迹,被人称之为马克思的“脚迹”。但是,由于那时的我身处穷乡僻壤,对于“博物馆”、“图书馆”之类的名词,既陌生,又遥远,如同月球。  相似文献   

18.
朱伟明 《湖北档案》2016,(12):20-22
2014年元旦刚过,77级同学在桂子山母校聚会.席间传阅一份当年全年级人员录取登记表,每个同学的所在地、当年高考总分和语文单项分、还有官方认为可以从事的专业.在每个学生的备注栏中,有的标注的是“绝密”、有的是“机密”,还有的是“一般”.我们有几个女生,当时父母还在审查之中,还没有“解放”,都被标注为“一般”.而我,还比其他人多一个备注“限制体育”.  相似文献   

19.
熟悉我的人都说我这个人特“怪”。少年伙伴跨马走四方时我成了“教书匠”,改革开放经商热时我握笔进了军营,当年军校同学宫升街长时,我却又进了政治学院。对,是怪,怪就怪在我喜欢的这支笔上。入伍十多年,尽管我这人脑策智拙,还是咬牙握紧自己喜欢的这支笔,训练累了,背几句自己喜欢的诗词;饭后路上,观察一件引人注目的趣事;晚就寝前,读几页指导写作的书籍;节假日里,随记下所思所感。每每身边发生一些让人心动的“新闻”,就展箴提笔陶醉于静静的氛围中,是否变成铅字就随编辑大入的心意了。日子一天天滑过,“萝卜条”“豆腐…  相似文献   

20.
读了6月17日“我与湖南日报”《编者的话》,使我想起了湖南日报帮我平反冤假错案的事来,正好借这机会把埋藏在心里28年之久的感谢之情表达表达。我随即翻出当年湖南日报对我信访答复的明信片。信片是铅印好的,只填所处理的意见:对我的来信,已转“地委政策落实办”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