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散文化写作手法的运用可以让新闻生动可读。新闻与散文是两种不同文体,有区剐也有联系,这种联系让新闻可以将散文的写作手法引进。从新闻的立意、情感、语言、结构等方面,都有将散文成功引入新闻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笔调·旋律     
宁夏作者张永祥潜心于新闻写作研究。他把新闻、新闻理论和散文、散文理论融合在一起,既作为学术上的交心,也旨在新闻写作方面有一个创新。下面这篇是选自作者即将出版的论著《新闻与散文》一书。  相似文献   

3.
诗有“诗眼”,散文有“散文眼”,新闻也应有“新闻眼”。“新闻眼”是对新闻工作者新闻敏感性的一种形象比喻。有“新闻眼”的人,能敏锐发现、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最闪光之处,最吸引读者之处。同样是一座庐山,不同的游客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返然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一个新闻,不同的作者前去采写,写出的文章也往往千差万别。但不管有多少种写法,一条新闻总有~条最佳角度,这是作者的“新闻眼”所决定的。笔者在多年编辑工作实践中,深感找准“新闻…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文学作品有许多共同之处,有许多东西可以相互借鉴。由于在文学作品中,散文的标题和形式比较自由、灵活,与新闻更为接近,所以,近年来,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应用较为多见。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一直提倡用散文手法写新闻。他曾经指出:“我们的新闻报道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增加自由活泼的散文形式,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清新明快的写法。”  相似文献   

5.
何谓新闻的散文味?即以散文笔法写出的新闻所自然流露出的散文风格。蕴含散文味的这类新闻体,既带有新闻原属的个性,又融入散文写作特征。它是新闻与散文的联姻,是两者的强项“化合”。 读过报端时常出现的这类文章,令人感受到它一扫传统新闻的沉重与死板,代之以新文体的自由、活泼与清新。 众所周知,新闻是报纸的主体,没有新闻的报纸绝不可称之为新闻纸。人们之所以喜爱阅览报纸,就是因为从它那里天天可以获知新近发生的事件,人们可以独处房中而闻晓身边事乃至天下事。它的简明、利落的风格着实惹人喜爱。 新闻到底有哪些属性?…  相似文献   

6.
我这里所说的新闻文体,是广义的新闻文体,包括消息(新闻报道)、通讯、专访、评论等。它同其他散文文体不无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又有质的区别,彼此的职能不同,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有不同之处。新闻文体作为广义的散文文体中的一个类别,有其区别于其他散文文体的独立性。我们应该如何在不影响新闻文体的质的规定性的前提下,把我们散文的优良传统化入新闻文  相似文献   

7.
新闻以真实为生命。新闻写作要求用事实说话,做到真实、准确,但并不排斥用鲜明生动的写作手法来表现新闻的主题。实践证明,借鉴散文笔法对增强新闻稿件的知识性、可读性与趣味性,具有超乎寻常的作用。散文与新闻有着本质区别。散文是文学的一种体裁,是作家对社会观察、体验、感受基础上的主观想像和艺术加工。散文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进入新时期,新闻创作也进入多元互补的时代,它表现为各种文体间的交叉渗透,即各种文体都在向自身以外的品种吸收新的艺术元素,新鲜血液而完成自身的蜕变,其中散对新闻创作的影响尤为强烈,散文倾倾向正在成为新时期新闻写作的一个潮流,在这个潮流中,报纸副刊充当了“排头兵”和“试验田”的角色,新闻作品散文化,或者说作用散文写作的某些手法写作新闻作品,不仅可以把新闻写活,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可以把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从而达到记者期望达到的社会效果。而这一点,正是新闻界提倡新闻作品散文化的目的所在,纵观其表现手法,大致有三:要用生动的形象说话,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要有自由活泼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新闻采访与一般的访问调查有相同之处,又有所不同;新闻写作与一般的应用文写作以及散文写作有相同之处,又有所不同。所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专业课,是独立存在、不可代替的。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主课,要花较大的时间和精力来学,因为它与今后从事的新闻报道工作关系最直接,也最密切。不掌握这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己到实践中去摸索,就容易走弯路,就会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0.
读者之声     
甘肃甘谷新兴镇亮江附中张捷:我在新闻教学上是个“外行”。自从去年我订阅《新闻与写作》后,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将《新闻与写作》中“谈散文写作”、“谈喜剧创作”、“句组语病杂谈”、“新闻标题写作”等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天下文是一家。新闻与文学作品既然都是文章,那它们便有许多共同之处,既有共同之处,便有许多东西可以相互借鉴。况且报告文学既可称为新闻,也可称为文学作品。由于在文学作品中,散文的标题和形式比较自由、灵活,与新闻更为接近,所以,近年来,散文笔法在新闻写作中应用较为多见。本文就新闻中散文笔法的应用发表一点浅见。 散文式新闻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各行各业都进入激烈的竞争状态,在当今的商品经济时代,新闻也不例外地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特殊商品,而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  相似文献   

12.
提倡散文式新闻,是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引起了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兴趣和重视。早在1963年,穆青同志就提出过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他说:“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传统,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的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彻底解放思想,敢于创造,新闻写作就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然而,这个关系到新闻改革与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13.
刘承武 《视听界》2012,(2):110-111
初学新闻写作时,一个让人为难的问题是如何告别以前的写作习惯、定势,许多新人写出来的新闻像记叙文、小说或散文。究其原因,作者没有明确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这种目的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了提高宣传艺术、增强宣传效果,新闻报道也应该富有文采,成为既可亲可信又可读的美的作品。这是新时期新闻工作对新闻写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树立创新意识、推进新闻改革的一个课题。我国许多新闻工作者开拓进取,正在进行创造性地实践。有的采用散文笔法,力求新闻作品新颖生动、优美感人;有的博采各种文学体裁之长,力求新闻作品具有“散文的意境、诗歌的韵味、小说的悬念、政论的说理。”这说明新闻写作与文学有着密切关系。本人由于偏爱诗歌,特别对古典诗词名句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有些兴趣,因而觉得有必要提倡,并就教于同行。古典诗词是光辉璀璨的中同古代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许多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所以,中国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古典诗词的勃  相似文献   

15.
应该说改革开放这几年来,有点散文色彩的新闻确确实实是比前一个时期多了起来,但和实际的需要比起来还很不够。从穆青提出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到现在,新闻写作中的死板、老套、枯燥乏味的形式依然存在。新闻体写作还真存在着“作者不愿写,编辑不愿编,读者不愿看”的“三不”现象。因此,写点散文式的新闻有重新提倡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中文与英语电视新闻写作有许多相通之处。作者自走出校门以来,一直在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从事采编工作。本文从探讨英语新闻写作技巧出发,总结了一些中、英文电视新闻写作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7.
新闻、散文这两个名词,是经常使用的。但新闻散文这个名词,使用得还不太多。本文试图就什么叫新闻散文、当代中国新闻散文的表现特征作一初探。何谓新闻?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何谓散文呢?散文通常是指与报告文学、传纪文学等作品相并列的文体,它是这些文体中比较自由活泼、不拘一格、题材广泛、讲究文彩、具有诗的意境、形散神不散的写作形式。新闻与散文“联姻”后结出一个新品种:用散文笔法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的文体。这种新闻散文体的特点是:题材重要,内容引人注目,讲究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自1989年10月中央宣传部的领导提出大力倡导采写现场短新闻以来,我国新闻界现场短新闻的采写已蔚然成风,产生了一批有声有色、颇有影响的佳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好评。这其中有多种多样的原因,而现场短新闻在写作形式上的独特之处也是引发这种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李瑞环同志在首届“现场短新闻评奖”颁奖大会上指出,现场短新闻具有真、新、活、短四大特点,其中新、活、短三项都涉及到这种体裁的写作形式。这里,我们想探讨一下现场短新闻写作中的一个方面,即现场短新闻的开头与结尾。在这方面,现场短新闻有充分条件摆脱一般消息写作  相似文献   

19.
当演员有“戏路”的宽与窄,从事新闻写作,也有个“文路”的宽窄问题。我认为,新闻写作者要广开思路、广辟“文路”,“文路”越宽越好,即不但写新闻报道,同时也要兼写散文、杂文、言论,报告文学、小说等.实践证明,文路宽,对所从事的新闻写作无疑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坚持业余写稿,从实践中悟出了这样做的几点好处。首先,能使自己的新闻写作语言生动、词汇丰富、文风活泼.新闻当然有新闻的语言,但新闻语言千万不能墨守呆板、固定僵硬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要不断改革,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可读  相似文献   

20.
“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是穆青于6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所说的“散文笔法”,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应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这个观点,提出了新闻写作应在写作手法和语言文字上,把散文讲究意境、讲究文采的特点融会于其中,以增加新闻作品的意境和现场感,使之鲜活、生动,有启迪,可读性强。长期以来,新闻作品尤其是消息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