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销辩正     
关于购销形式问题,是发行体制改革中争论最多的中心题目之一。只是由于某些基本观点不够明确,讨论中往往产生一些歧异和混乱。对所谓“包销”的不同阐释,最为突出。一、包销在图书市场中的变态包销是进出口贸易中常采用的一种购销形式,即出口者将某种商品给包销人在一定范围内以“独家经营”的权利。一般情况是:包销协议达成后,出口者只能通过包销人向指定地区出口指定的商品,不得向另外的商家报盘成交,包销人也应保证在一定期限内购足一定数量指定商品,在指定地区内销售。建国初期,我国图书市场基本上属于自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由于出版社实行承包制,编辑怕赔钱,就采取了“作者包销”这一做法,客观地说,也是“逼上梁山”。“作者包销”办法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论利弊,我个人看法,利少弊多。先讲利,最大的利是作者能够把不上印数的书出版,如果作者有能力采取对口征  相似文献   

3.
目前,“三农”书发行不畅是出版社和新华书店遇到的共同性问题。“三农”书的发行基本上是通过新华书店这个主渠道,而基层新华书店目前只设置到县一级,这给分散于广大乡镇农村的农民购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很多农民经常反映市场上买不到实用的“三农”书,反映在出版社则是有不少的积压书;而同样是这些“三农”书,通过作者下乡作技术服务去销售,往往相当畅销。因此,以现行的图书发行机制发行,并不能真正满足广大农民对“三农”书的需求。作为“三农”书发行“正规军”的新华书店,普遍存在着对“三农”书市场的变化不适应,对“三农”书市场和…  相似文献   

4.
我省从1982年冬季开始推行图书寄销以来,局所属全部出版社已与近三分之一的销货店建立了寄销关系。实践证明,寄销较之包销,有许多优越之处。第一,扩大了发行量,提高了满足率。长期的征订包销制,存书损失完全由书店承担。书店因担心积压,进书往往是“宁少勿多”、“宁缺勿压”。实行寄销后,书店解除了后顾之忧,敢于根据“以需订进”的原则,尽量少  相似文献   

5.
二长期以来,我国图书发行一直是由新华书店独家经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新华书店征订包销,出版社本身不参与发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四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图书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急迫。旧的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买书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近一个时期,“买书难”问题没解决,“卖书难”的问题又日趋严重。据报载:1985年年初以来,全国图书发行单位图书库存急骤上涨。据新华总店统计,至1985年  相似文献   

6.
一、出版社加强图书宜传的重要性图书宣传是出版工作的延续。过去,一谈出版工作,就是编、印、发“一条龙”。其实不然,“出版社出了书,只算完成了任务的一半”,还有“评”、“读”两个环节。这是检验出版发行工作质量的试金石,也是社会主义出版发行事业区别于资本主义出版发行事业的一个重要标志。过去,一些出版社只管编书,不管宣传、发行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制度上的“大锅饭”,责、权、利不分,干多干少一个样;二是购销形式上,书店征订包销,出版社对书的销路如何不怎么关心,反正  相似文献   

7.
韩阳 《出版参考》2005,(11S):11-12
本刊讯 前几天,去采访一个从事出版事业30余年的老编辑,他向记者提及现在很多老朋友都在“怀念”、“呼唤”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图书包销制。他感慨道,现在的编辑很多不敢出书,编辑的工资要和图书的发行量挂钩,而当前图书的退货率又居高不下,在出版社做发行太难,真不如回到包销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从最近“出版发行、书评书讯”等有关报刊上众多的饱含着写书人辛酸之泪的文章来看,“以书代酬”、“作者包销”诚然是出版社为了生存、发展的竞争之术,但从长远看,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回忆历史,我国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文化事业发展缓慢,如今文盲占有四分之一,曾经盛行的“文凭热”正在过时,“文化热”逐渐降温,“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读者的兴趣和购买力转到了一般消遣性书刊上,学术性越高的书买的人越少。一个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知识分子写一部书,花费的心血越多,包销的数量越大。相反的,选编、辑录而成的通俗读物却使编者们无忧无愁,这样下去还有谁愿搞学术  相似文献   

9.
大学出版社发行战略:多式并存 因店而异 灵活多变夏大平我社多年的发行工作实践说明,大学出版社现行的单一化征订包销制的销售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采取“多式并存、因店而异、灵活多变”的发行战略,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促使大学出版社的发行工作迈上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10.
读罢万木春《专卖辨析——兼评对多渠道发行的非议》(以下简称“万文”)和谭文《出版社自办发行之我见》(以下简称“谭文”)两篇文章(均见《中国出版》1991年第9期),对有些观点不敢苟同,因写此文与之商榷。怎样正确理解多渠道发行“万文”的主要内容是谈对专卖(包销)和多渠道发行。作者在“关于多渠道的是非观”中,似乎并没有摆出多少“是非”来(关于多渠道的“是非”)。说得比较明白一些的地方有这么一段话:“必须对主客观因素作细致的分析研究,不要把一切毛病都不分青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则小故事:B某需托他人办一件事,就买了几件礼物,送到他人家里。没想到,这几件礼物几经周折又转回到B某家中。这是在社会上出现的一种怪现象。可是你不曾想到,在图书出版发行领域竟也出现了这么一个“怪圈”。当前学术著作出版难,但有些是转来抄去编成的书,反倒容易出版,原因在于包销。包销的图书一般都有经济效益。因此,只要这部书内容方面无大问题,出版社就乐于出版,至于图书质量,则就不在考虑之中了。  相似文献   

12.
学术著作对指导社会实践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是巨大的,其效益是无法用一本书的码洋来衡量的。然而,近年来,学术著作的发行情况却很不好。许多学术著作积压在书店的库房里卖不出去,许多读者为买不到所急需的学术著作而着急。原因究竟在哪?如何解决? 一、学术著作发行情况不好的原因 1、经营亏损影响了进发学术著作的积极性以烟台市新华书店科技门市部工业书销售组为例,1987年该组全年图书销售码洋为137493元,均是征订包销,购销折扣75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将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统一征订包销的图书市场荡涤殆尽,代之而起的是“一主三多一少”和“三放一联”的改革目标。这个大变化给图书出版业带来了可喜的大发展。书出多了,销量大了,必然要求有个大的图书市场来承载。于是,组建图书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呼声日渐高涨,业内有识之士又一次举起了改革的大旗。然而,人们客观局限的思维定势、安于现状的心理机制、小生产经济的习惯势力、硬件的种种缺陷,使发行体制的这次改革受到社店内外方方面面的议论,众说纷坛,褒贬不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集约化经…  相似文献   

14.
图书购销形式由征订包销发展到寄销,是近几年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迈出的一大步。但是目前的寄销制仍局限在出版社对书店的“单方寄销”和社店“联合寄销”等形式,且都是部分品种的寄销。这些形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社店直挂,全品种分配寄销”形式,不仅发挥了“寄销”制的长处,而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几种形式存在的问题。“社店直挂,全品种分配寄销”这种形式是1987年人民体育出  相似文献   

15.
出版社虽然出版了大量的图书,但有些书是作者包销少量以外,仍然在出版社的仓库里睡大觉。出版社有许多好的图书选题因没有征订数而不得不搁浅。出现上述情况有多种原因,但是图书发行工作的滞后,本版图书宣传、推广、销售不得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笔者从事出版社本版图书发行工作近10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对本版图书发行工作做了一点粗浅的研究。本文就如何当好本版图书推销员,谈点拙见。  相似文献   

16.
最近旁听了一次专门研究政治理论书籍发行工作的书店经理会议。会上,大家畅谈了初步取得的成绩,也检查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这两方面的经验之谈,都使我颇受教益。“重点”辨在书店的行话中,常有“重点书”和“一般书”之说。以政治理论书籍为例,所谓“重点书”通常是指党委统一布置学习的重要政治文件。这部分书籍的发行,领导容易点头支持,工作驾  相似文献   

17.
试销作为“寄销制”的尝试,已在一些出版社和书店取得成效,这是常规的征订包销走下坡路时的必然选择。它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图书发行手段,逐渐成为图书发行的重要方式。对于基层书店,试销可以减少承担的风险,调动他们进货的积极性。那些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基层书店,单凭订单订货,犹如“隔山买牛”,他们情愿以高于出版社的折扣到附近的中心书店进货,这样需承担的风险更小。金盾出版社之所以出现十年辉煌的累累硕果,正是他们较早进行发行体制改革、实行图书试销的结果。金盾出版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机会,迅速改变经营策略,改“坐商”为“行商”,强调“脚下出效益”。他们有一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出版发行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化,图书发行形成了多渠道的新格局,即由:出版社——省新华书店——市新华书店——县、区新华书店——门市部,单线式的经销渠道,发展为出版社——新华书店直接经销、自办发行、独家包销、委托发行等多种发行渠道。  相似文献   

19.
加快建设出版业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在出版业推动电子商务的应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物流配送。目前出版业的生产模式是“大而全”、“小而全”、各出版社形成自给自足的局面。出版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出版社面临巨大压力,出版社不仅要考虑选题、出版、图书质量,保证出精品书、出好书,还要自办发行、储运,把书送到中间商或消费者  相似文献   

20.
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起步较早,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下一步重点放在哪里?很值得研究。目前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文件上,在出版界人士的议论中,一致认为应当加强新华书店主渠道的建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来扶植和加强主渠道。北京市原计划盖一个二十多层的图书发行大楼,因资金不足搁浅;许多基层新华书店在窄屋危房中工作,凉山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县书店房屋竟是1840年盖的,这些事究竟归谁解决?某些单位一方面坚持要新华书店“包销”,一方面将大批(几千册、几万册)畅销书、厚本书直接批发出去,有的用优惠折扣和抢先发货的办法直接批销;还有的运用特殊办法将全国大中型图书馆订书从新华书店拿走。这样做能否把发行工作搞“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