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人物这三要素中,人物是中心要素.因此,阅读小说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分析小说创作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就必须把握人物性格这个关键.而人物性格分析得透彻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乃至对整篇小说的把握.因此,教师的对新教育观念、独特的分析角度.不仅会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和创新欲望,使学生记忆深刻,学到的东西实在.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想以“与众不同“的教育观念为突破口,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正>小说表达主题思想的主要方法就是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运用小说来反映现实生活就要创造具有现实气息的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人物形象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就是针对外貌、服饰、行动、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第二,就是将小说中的人物放入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描写,该环境可以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利用各种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使故事的主题更为深刻;第三,通过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3.
人物、情节、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其中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鉴赏小说,应聚焦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  相似文献   

4.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中心要素.  相似文献   

5.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人物这三要素中,人物是中心要素。因此,阅读小说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分析小说创作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就必须把握人物性格这个关键。而人物性格分析得透彻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乃至对整篇小说的把握。因此,教师的对新教育观念、独特的分析角度。不仅会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和创新欲望,使学生记忆深刻,学到的东西实在。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本单元为小说单元。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本单元学习重点: 1.以小说知识为指导,结合课文,理解小说的特点。 2.学生精练的形象的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郭姿 《广西教育》2013,(10):59-59,73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从小说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小说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艺术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小说具有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初中语文课本选用的一般是短篇小  相似文献   

8.
在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的149篇课文里,小说有16篇。这16篇小说分四个单元编在三、四、五册课本里。鲁迅的小说《药》编在第三册第五单元。鉴于学生一般都爱读小说,我教这篇小说时,重在指导学生学习赏析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方法,意在通过这篇小说的赏析,让学生能运用这种方法去赏析课内外的其他小说,尤其是课本中的另外15篇小说。 在这个思想指导之下,我教鲁迅小说《药》的时候,首先给学生作这样的讲述: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作家创作小说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创作意图,传达出生活的本质,也就是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而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又主要是通过情节的设置、环境的描写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读小说,最终是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重在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要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又必须弄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如果说情节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那么环境就是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或冲突的活动舞台。在鲁迅的小说《药》中,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或冲突的活动舞台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讲述至此,我就由这个设问引导学生去阅读课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因此,我们在分析小说的主题时,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去分析才是最实在和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就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入手,谈谈小说主题的挖掘。  相似文献   

10.
巴金的小说《家》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他们构成不同系列,但最突出的就是青年一代的爱情、幸福被摧残,被毁灭的现实悲剧命运,分析这些人物悲剧产生的根源,是理解小说主题意蕴、人物形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要明确小说这一文体,它的核心任务就是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性的东西。可见,人物形象与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便自然成了教学的突破口、切入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小说往往通过设置情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使他们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起来。各种手法、情节和环境等对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  相似文献   

12.
一、古诗和现代散文的形象相似(一)古诗和散文人物形象的内在依据是作者的主观之"意"。文学作品习惯借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的三要素之中的人物和环境都与形象有关。古诗和散文中也有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但是与小说形象存在着明显的审美差异。其差异的根本来自于叙事文学和审美文学的差异。小说人物形象的内在依据是人物性格"这个内在依据,对于小说人物来说,就是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13.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主要“样式”(体裁),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比较下列几种关于小说的“界说”(定义),可以加深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生活,这就是小说。”(初中语文第三册《谈谈小说》)“小说是一种综合地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小说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理解人物形象能帮助读者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主题倾向.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善于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赏,从中发现差别或共性,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不断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基础知识篇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来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主题。因此,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自然就成为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安徽卷、浙江卷等均有设题考查。  相似文献   

16.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作品在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方面采用了复调性叙述策略,是一部明显具有复调性叙事特征的小说,具有后现代小说的特色.本文结合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这部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后现代复调性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7.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语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表演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既生动又直观,融思想性、艺术性及趣味性于一身,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上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成效。下面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用好表演法谈点体会。 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课文中精选的小说更是如此。如何指导学生分析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关系到学生对课文中心的把握。表演法生动直观地再现了课文中小说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使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一种亲切感…  相似文献   

18.
<正>小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既要分析典型人物与同类人物的共性,更要着眼于典型人物的个性。在兼顾典型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典型人物与客观环境的关系的同时,重在分析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相似文献   

19.
小说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小说的概念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它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交代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因此,在小说的教学中,必然会涉及人物形象、环境、情节这三要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薛晨 《语文天地》2014,(9):15-16
小说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学生在小说阅读中只关注小说的情节,而对人物形象、小说的内涵理解不够,由此造成了分析问题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回答。在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是重点,而故事情节和环境则是为人物描写服务的,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而深入到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中,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掌握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