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富国,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日本中小学生的生活一定是养尊处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实并非如此.据2月4日《报刊文摘》载:为了培养学生从小具有顽强坚韧的意志和强悍、健壮的体质,日本教育界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艰苦教育.近年来,日本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推行了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的活动,即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山寨去,经受艰苦劳动的磨练.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向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大变革时期产生的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探索前进的一生。在教育思想上富有创见,在教育实践上勇于革新,在办学作风上艰苦踏实、讲究时效。他作过很多演讲,有过很多著述,在《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斋夫自由谈》、《古庙敲钟录》、《行知书信集》、《行知诗歌集》、《陶行知文集》等书籍中,留下了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一整套教育理论,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仅就“教学做合一”的精神实质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向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大变革时期产生的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探索前进的一生。在教育思想上富有创见,在敦育实践上勇于革新,在办学作风上艰苦踏实、讲究时效。他作过很多演讲,有过很多著述,在《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斋夫自由谈》、《古庙敲钟录》、《行知书信集》、《行知诗歌集》、《陶行知文集》等书籍中,留下了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一整套教育理论。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仅就“教学做合一”的精神实质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4.
“双向培训”—教育实习与师资培训的有机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思“双向培训”并付诸于实践,是我院对常规教育实习的突破。其中的“顶岗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实习的新尝试,它具有起点高、时间长、强度大、全方位的特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在艰苦的“实战”境遇中全面培养、发展和检验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初步实现了由学生到教师的转变。与“顶岗实习”同步进行的中学教师培训,为解决中学教师达标开辟了新的途径。“双向培训”使高师的教育实习和中学教师的培训达到了有机的统一,这一改革得到了国家教委和河南省教委的肯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分别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5.
黄中林 《教师》2013,(31):88-88
2011年版的新课标中阐述了:“写作,它是学生语文学业水平和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其目的是让学生用书面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方明生在论著《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中讲述到“作文是生活活动的最佳表现形式,是与表述者平常的生活、成长和发展相连接的活动.与表述者的劳动与学习、认识与感悟、思维与总结相连接的活动……”事实上,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它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教材看作是引发、指引学生学习活动的工具.教材内容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引出现实生活的“话题”或“范例”,充分体现了其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性,旨在营造学生感悟、  相似文献   

7.
朱红霞老师发表在《班主任之友》2007年第一期中的《看“手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教育随笔。朱老师真是教育的有心人,关注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善于从学生生活出发,使教育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在不经意的谈话中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与谬误、命运与奋斗的内涵,是向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理想境界努力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随着“日本奇迹”的产生及人们对“日本奇迹”之谜的探讨,日本教育作为“日本奇迹”的谜底之一逐渐成为世人的共识,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我国自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量的日本教育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它们为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最近,在我国的日本教育研究的百花园中,又增加了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它就是由吉林教育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发行的《日本教育发展战略》一书。该书系我国“七五”国家教育规划的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由60年代以来长期致力于日本教育研究并先后推出《战后日本教育与经济发展》、《战后日本教育——日本的经济现代化与教育》、《日本教育  相似文献   

9.
翟永新 《教师》2013,(34):62-62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引导他们能看清事实,就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其中的“事实”就是当下的现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冠然对应的是生活。可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都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0.
<正>福建省教育学院的邹开煌教授在《陶行知核心生活力培养的现代回响》一文中提道: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活力”培植主张,特别是“六大解放”教学举措,概念明晰、措施得力、操作性强,对探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策略有很强的现实指导借鉴意义。本文受此启发展开论述。一、“核心生活力”概念的提出与内涵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教育革新的先锋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提出生活力这一新主张:“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前向上生长。”而后,他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着力强调:“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学生的生活力更加丰富,更能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  相似文献   

11.
黄秀玲 《新教师》2019,(9):33-34
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他将其定义为,“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陶老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于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应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  相似文献   

12.
《生活教育》2008,(1):62-62
在某次中日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中,艰苦的训练使不少中国学生半途而废;而面对同样的困难,日本学生却全部坚持下来。活动结束后,日本一名带队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日本的家庭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远远胜过进行天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可见,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它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贯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找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挖掘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课堂”,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国际教育”研究是近年来日本教育研究一个值得重视的新动向,而且,其发展势头较锐。“教育国际化”是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作为日本教育改革“第一目标”提出来的,得到全社会的响应。1990年,日本出版了第一部《国际教育事典》,调动日本国内外355名学者编写了1200余个条目,洋洋800页。同年8月,在东京又成立了“日本国际教育学会”,明确提出建立一门跨学科的“国际教育学”。此外,日本还出版发行《国际教育交流新闻》报纸。 本文作者西村俊一是日本国际教育学会副会长、东京学艺大学副教授,著有《现代中国与华侨教育》等书。本文日文原名为《学会设立的经纬》,编译时,译者对原标题作了改动,删去了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本册教材分为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篇首都分别安排了两课看图学文:《在艰苦的岁月里》《放风筝》和《送水》《荷花》。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艰苦的岁月里》共四段,先写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第二段紧扣“笛声”,写了“吹笛子的是一位老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是任何一个社会的精英群体 ,其精神面貌、价值取向、认识态度等往往对社会起着导向性的影响作用。王安忆的三部小说《叔叔的故事》、《歌星日本来》、《乌托邦诗篇》 ,正是试图用形象的方法 ,探索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一代知识分子由“牛鬼蛇神”走到精神倡导者的过程中 ,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艰苦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一、进行社会生活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这一最本质精神的需要无论是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还是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都揭示了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生活教育的重大意义。《语文教学大纲 (高中部分 )》指出 ,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语文教学较为重视教授学生知识 ,相对而言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对生活的品评能力则略显不足。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应把握“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人学”的含…  相似文献   

18.
一个成功的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渴望学习的机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获得鲜明、深刻的教益.乘此导入新课之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将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谈几点做法:一、温故导入,在新旧内容联系中渗透.“温故知新”,由复习巩固导入新课是“导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我们可利用这一号入新课之机,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考虑“渗透点”,即旧课与新课中有哪些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它们有什么联系.再设计渗透方法.譬如,教学《长征》诗时,可采用温故导入法;回顾学习过写长征中故事的课文(如《在艰苦的岁月里》、《大雪山》、《草地夜行》、《飞夺泸定桥》等),使长征中感人的故事,英雅的形象再现在学生的脑海,让长征的伟大革命精神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做既扣紧课题对学生渗透祖国现代史教育又为教学新课搭桥铺路.  相似文献   

19.
连碧红 《文教资料》2013,(19):162-164
生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于公民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其学科特点是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础;教学方式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课程的重心在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指导。品德课程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给予学生健康成长的保护,凸显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董永钰 《广西教育》2007,(10A):13-14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称,孔夫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养成的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内容之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学校礼仪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