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娜拉"形象系列,构建了中国经典性类型.但在这同一视角下,作家笔下的"娜拉"形象有各自的侧重点.大致地分,有侧重空间意义上的行为姿态的;有侧重精神意义上的突围与迷失的;有侧重"自我超越"与时代结合的.  相似文献   

2.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太多的情感。说到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情感,早在鲁迅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照顾鲁迅幼年生活的保姆——长妈妈就是一位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的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审判>和<城堡>关注相同的主题.即"如何面对绝对它者".对此,卡夫卡笔下的中国人("我"、"我们")和K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本文将这三部作品进行对照.试图揭示出卡夫卡如何对作为"它者"的中国形象的拟想和塑造.  相似文献   

4.
遥远的"他者":杜拉期笔下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是一位善于赋予地理位置和特定空间以特别意义的作家.在<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等小说中,她借助想象性的描述,使印度支那的中国都城--堤岸蕴含特定的文化意蕴.在异域地理景观和空间化的情境中,建构出一个体现文化差异性或对立性的"他者化"中国形象.她笔下的中国形象,是想象和现实掺半的虚构物.在中国形象身上.投射了作者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复杂隐晦的心理动机以及更深层的焦虑及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的大量存在使蛇(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表象"。 通过对蛇的形象和起源的分析,发现"人首蛇身"形象的形成和演变,体现的原始人类的精神。从而认识到 在原始思维的内在结构中蛇的形象占有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美国诗歌的中国形象之所以呈现一种异于19世纪西方文学中国形象的风貌,与诗人们想象中国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大致而言,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再造性想象、互文性想象、相反性想象.运用再造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再造中国器物表征与再造中国化视觉空间,旨在通过"发现"中国来言说自我.运用互文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歌文体、句法结构、立意进行仿拟,对中国字和句进行直接粘贴,意在通过"师法"中国文学和文化来丰富自我.运用相反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将混乱、称霸的美国与和谐、友善的中国进行对比,意在通过"正视"中国来反思自我.可以说,这三种想象中国的方式,在20世纪美国的不同历史情势下,都成为这一时期美国诗人具有积极意义的批判性武器,它们以中国文化为参照系,对美国现实进行了社会和审美等方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现了许多许多女性形象,这其中有男作家笔下的子君、繁漪、静女女士,还有女作家笔下的莎菲、贞贞、亚倩等,她们丰富了中国文学人物长廊。但用比较学的观点,我们就不难发现,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日本作家太宰治笔下的"多余人"形象带有极强的个人感情色彩,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具有一定的自我暴露性。这些特色与中国作家郁达夫笔下的带有一定颓废色彩的、同时批判自我和社会的"零余者"形象也极为相似。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塑造和成因两个方面,结合社会历史与作者个人经历,比较研究二人笔下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74):149-150
海明威作为公认的文学巨匠,在他笔下诞生了许多"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的英雄。因此,许多评论家认为海明威是一名主要描写男性气概的作家,而对于女性的描写,大多都只有两种角色:第一,操纵男人的坏女人以及只为男人的欲望而存在、失去自我的女人。这些评论无疑是对海明威的一种诋毁。而通过不断的对海明威笔下的女性角色进行分析与了解,我们不难发现:海明威笔下的女性角色大多性格多样且较为复杂。本文就针对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文学文本对地域形象的塑成和传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对本区域内的作家而言,这是一种"自我"形象的塑造,而从域外作家的视角来看,这又是一种"他者"形象.河南人形象在不少外省作家作品中多有呈现,在三秦作家的文学实践中,突出地表现在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的作品中.在其文学想象里,河南人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老百姓,一类是兵匪形象.尽管作家们所塑造的地域形象是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他者想象与他者书写的一种方式,并不一定是现实本身,但一定是所描写的地域人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前期小说主要是"自我小说",所塑造的"自我形象"虽然表征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与"他人"的相互"注视"中,生存处境在"自我"的感受中被极限化.由此,"自我"在爱欲、家庭、社会、国家及至自我实现与生死抉择的多个层面被撕碎,同时又被拼接.其精神内质的复杂性,可视为"五四"落潮时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般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2.
厄秀拉是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女主人公,她是具有现代新思想的女性代表.本文从厄秀拉这一具体新女性形象出发,旨在探讨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本能的摧残和扼杀,以及如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和突出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既"双星平衡"式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瑶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2):106-109
毛姆一生游历甚广,著作颇丰,他曾来中国游历并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中国形象。毛姆一方面试图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及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却始终无法摆脱欧洲人对中国根深蒂固的认识,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相交织导致了其笔下中国形象的复杂矛盾及变化。本文旨在从形象学的角度阐明毛姆笔下复杂矛盾且不断变化的中国形象,且分析这种形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冯靖茹 《文教资料》2012,(12):21-22
徐志摩丰富的欧游经历和所受到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展现了丰富的西方人形象。在20世纪初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徐志摩笔下的西方人形象表现出独特性和历史性。这些形象在诗人的笔下完成了对自我和他者的言说,是诗人集体想象和个人经验的总结,寄托了诗人的精神家园和救世理想。考察徐志摩笔下的西方人形象有助于我们厘清西方人形象的历史性表征,以及徐志摩对此的个体化言说,也可以就此更为深刻地理解徐志摩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儿童形象大量出现在小说家的笔下是随着五四时期人的发现而出现的,他们都将儿童看作未来世界的希望。先锋作家苏童用一种别样的叙述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的香椿树街儿童形象,他们粗鄙,残暴,这是对儿童形象的颠覆,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这种形象与鲁迅笔下的某些儿童形象存在着相似,揭示了人类人性中的丑恶。苏童用先锋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性寄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梧桐"这一形象,并结合相关的古诗词作品,来解说"梧桐"这一形象。以"梧桐"为形象的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难以悉数提及,笔者选取部分加以整理,归纳了古代诗人笔下,"梧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形象学关注他者形象与自我的关系.自我在言说他者形象时,也言说了自我的思想及文化.他者的"在场"与"缺席"和创造者对他者的狂热、憎恨都体现在两者的关系之中.如今我们要建构两者的深层对话模式,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者,审视他者的同时也审视"镜像化自我",并对自我进行深刻反思,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态势.  相似文献   

18.
"白痴"、"傻子"作为特殊形象经常出现在作家的笔下,这一社会边缘人成为叙事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病理意义上,"白痴"、"傻子"通常指智力低下、不明事理的人,一般指有先天生理、心理缺陷的人,身体畸形、智力为零。还有一种,是具有文学性的,如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与常人相比,是一"白痴"形象,与普通白痴相比,又似"精灵"一般,既沉默又灵异,既沉迷自我又向成人世界靠拢。  相似文献   

19.
李劼人笔下的蔡大嫂和巴金笔下的曾树生这两个女性形象虽然有着全然不同的生活轨迹,但她们身上所共有的胆识和果断使得她们能够在生活的重压面前谋取同时期其他女性所不敢谋取的"出路",这种勇气在当时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今天的人们对她们的"出路"加以重新审视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女性的自我拯救并未把她们从悲剧命运的泥潭里真正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20.
"娜拉"形象在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娜拉"形象系列在中国现代作家笔下嬗变的轨迹,包括三个阶段,即以"出走"为终点的田亚梅;"出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陈白露与子君;"出走"后实现了自我解放而超越娜拉的梅行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