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谈过度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训练(全称为过度训练综合症)是体育运动中常见的一种运动性疾患,其临床表现与一般人的神经官能症极为相似。因之有人将运动员的过度训练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官能症。体育锻炼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引起机体工作能力下降,全身疲劳,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可能发展成为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实际上过度疲劳是早期的过度训练)。一般情况: 过度训练是运动性疾患中的常见病和多发  相似文献   

2.
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 ,可分为早期过度训练和过度综合症两个阶段 ,每个阶段又有其不同的表现 ,但至今尚无特异的指标反映。过度训练的产生可能与垂体—肾上腺系统、垂体—性腺系统的紊乱以及色氨酸、5—羟色胺、谷氨酰胺的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3.
过度训练也称过度疲劳,是由于训练安排不当造成机体的慢性不适应所引起的综合征,是运动员于生理或精神上过度紧张及异常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结果。过度训练是当前竞技体育训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涸为目前的训练都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过度负荷”以刺激机体提高运动能力。但是什么程度的“过度训练”为最佳,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教练员应对过度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运动员一旦发生过度训练,轻则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重则可使运动员从此结束运动生涯,而且过度训练早期的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加重和增加治疗困难。什么是过…  相似文献   

4.
过度训练与过度疲劳的区别及其防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运动员机体的训练负荷接近人体生理极限,训练中必然产生过度训练,影响运动能力的提高。过度疲劳不同于过度训练,是由于过大的训练强度和过短的恢复时间合并其他训练和非训练应激造成的。综合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对过度训练与过度疲劳的区别、产生机制、表现和防治等做了比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5.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和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过度训练”。这里所指的过度训练即训练过度是指训练强度、数量、难度等等负荷量超越身体的承受量,身体过度疲劳的一种病理状态。“过度训练”造成大脑皮层过度疲劳,体力的消耗没有得到恢复,以致练习新的动作时缺乏信心,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胆怯现象,这对掌握动作技巧、技能产生了不利因素,影响运动训练的顺利进行,在比赛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水平,成绩受到影响。“过度训练”的后果是容易出现的伤害事故。最主要原因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了急于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过高要求”的训练,使运动员体力承受不了而造成。伤害事故的一般症状为:肌腱、韧带、肌肉  相似文献   

6.
1、引起青少年竞走运动员过度疲劳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1.1 训练方面的原因:首先, 在竞走运动训练中,未遵循青少年生理、心理个性特点,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训练方法、手段过于单调,持续进行无明显节奏的大运动量训练,而当运动员开始出现不良的主观症状时没有给予适当的调整。其次,训练中不注意青少年个体特点,制订目标过高、早期专项化过早、从儿童组转向少  相似文献   

7.
踝关节扭伤是运动员最常见的下肢部位的一种创伤。这是因为在剧烈的拼、抢球或赛跑、跨栏、跳高、跳远时,身体重心猛然向一侧移动而造成的。踝关节扭伤时的症状:疼痛、肿胀、充血、步态改变、被迫暂停训练。但由于外伤程度不同,症状也  相似文献   

8.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腱鞘、滑 囊、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以及粘连引起的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在体育运动中,标枪、铅球、跳高、跳远以及篮、排球等项目的运动员常常会患肩周炎,有时疼痛难忍影响运动训练和成绩的提高。因此,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及早解除患者痛苦,恢复正常功能。 一、损伤原因 多因训练安排不当造成肩关节使用过度所致,与运动项目密切有关。由于肌肉反复收缩,使肌腱与腱鞘发生过度摩擦而引起炎症。 二、症状 初为轻度肩部及肩周疼痛,后渐加重。严重者,稍一触碰即…  相似文献   

9.
<正> 澳大利亚《运动报导》发表N·布伦代尔博士于关过度训练综合症的文章,摘译如下: 过度训练的典型情况一般具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最初,运动员急于提高成绩,于是频繁而激烈地训练。然后成绩有很大的提高,并达到了一定水平。这时开始感到不适应,常常受到挫折并且焦躁不安。由于教练员坚持增加训练量,这种不适应更加明显。当焦躁情绪增长、集中能力减弱时,成绩就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对运动员的应激一旦超过了他们的适应能力,过度训练的症状就会表现出来。当然每个项目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一般有如下表现:  相似文献   

10.
过度训练(全称为过度训练综合症)是体育运动中常见的一种运动性疾患,消除和预防过度训练已成为运动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弄清过度训练产生的原因,寻找积极的预防措施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过度训练产生的原因 (一)来自训练方面的主要原因 1.未遵循运动训练原则,负荷安排不合理,负荷强度提高过快、过猛,负荷量过大,  相似文献   

11.
过度训练是由于一段时期内运动负荷超过了身体可能承受的能力,造成了疲劳的积累而产生的一系列功能障碍及病理改变的结果。青少年运动员和初训者易产生过度训练,如不及时处理会影响运动成绩提高和人体健康。 一、处理  相似文献   

12.
所谓过度训练(overtraining),是指运动员接受过量训练,经过适当的恢复期仍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动水平。运动成绩下降是诊断过度训练的必需条件。那些训练态度积极、没有经验、自我训练、停训一段时间后又积极参加训练的运动员、更易出现过度训练。 1 过度训练的表现过度训练的表现很多,依照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差别、运动项目的不同以及其它因素而表现不同(表1)。 2 过度训练的诊断过度训练的原因因人而异。目前还不能靠一项诊断试验就可诊断过度训练。需要综合的指标,观察它们在恢复期后能否恢复到基础不平。这些系统和指标包括:  相似文献   

13.
<正>过度训练是指运动员由于疲劳的连续积累而导致机体出现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判断学生是否出现过度训练,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评价。一是训练耐受变差。过度疲劳发生后,日常训练中的耐受情况变差,可承受的训练负荷、训练次数和组数都会较平时下降,训练后主观疲劳程度(R PE)量表数值增加。二是睡眠情况。一般中学生需要通过足够的睡眠来保障训练和学习精力的  相似文献   

14.
过度紧张是由于一时性运动负荷过大和过于剧烈,超过了机体负担能力而产生的急性病理现象。多发生在一次训练或比赛后即刻或过后不久。常发生于训练水平低、长时间停止训练后过于迅速参加剧烈训练或比赛的运动员,及带病参加训练或比赛的运动员。过度紧张的发病机制不很清楚,它可以引起急性胃肠功能紊乱及运动应激性溃疡、晕厥、急性心脏功能不全及心肌损伤。什么是过度紧张  相似文献   

15.
目前,较多的学者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 运动员在长跑项目中取得成功,必须经过一段系统增加训练负荷的、超过日常训练水平的训练期,这种方法即所谓的“过度训练法”,可使成绩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有些运动员的机体会对这种训练作出负面应答,形成“过度训练”。由此可见,“过度训练法”与“过度训练”意义是不同的。 过度训练法是一种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过度训练则是运动员没有能力适应“过度训练法”所增加的运动量,症状的共同特征是成绩停滞不前或显著下降。此外,运动员还出现运动性疲劳,并伴有较高的静息、心率及…  相似文献   

16.
“过度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身体长期过度疲劳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特点是运动能力下降,精神和身体健康状况恶化。此种病理状态在青少年运动员中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7.
过度紧张是由于一时性运动负荷过大和过于剧烈,超过了机体负担能力而产生的急性病理现象。多发生在一次训练或比赛后即刻或过后不久。常发生于训练水平低、长时间停止训练后过于速参加剧烈训练或比赛的运动员及带病参加训练或比赛的运动员。过度紧张的发病机制不很清楚,它可以引起急性胃肠功能紊乱及运动应激性溃疡、晕厥、急性心脏功能不全及心肌损伤什么是过度紧张?  相似文献   

18.
在训练中要想确定游泳运动员的最适训练强度,使训练不致超过运动员的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限发,往往是一件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 最近几年,已有不少教练员仿效东德的做法,应用血液检验来指导安排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希望通过血液检查发现贫血、感染、过度训练和慢性疲劳。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状况和训练情况,特别是对那些在训练中出现问题并发生了疲劳症状的运动员。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就可以及时调整膳食、训练和体息。 评价过度训练最常用的血液指标有以下几种:(1)红血球(RBG)大小、形状和计数;(2)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过度训练的早、晚期症状,检查特征及过度训练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对过度训练进行正确判断、处理和预防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二、过度疲劳 (一)过度疲劳的概念 训练适应的机制是生理应激。在此过程中运动负荷是引起适应性变化的生理性刺激物,然而训练和日常生活的总负荷超过了运动员所能接受的限度后,运动负荷就由量变转为质变,从生理性刺激物变成了病理性刺激物。由于训练和比赛与恢复之间的不平衡,在加上千变万化非训练应激因素,由此而造成了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糖元耗竭、氨基酸不平衡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过度训练,出现一系列心理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