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谭献(1832——1901),字仲修,号复堂,是清代常州词派的后劲,是近代词坛上的一大宗师。他曾选清人词为《箧中词》,此选因选目精审,评语富有见地,而被当时的学者奉为圭臬。后又审定由唐至明之词为《复堂词录>。他为了教徐珂学词,将周济《词辨》里的词首首评点,“以示矩范,”这就是后人所说的  相似文献   

2.
对晚清名词学家谭献词学活动和词学理论的研究,主要献材料一般取自《复堂词话》,而词话主要辑自八卷本《复堂日记》。此八卷本日记,是作删汰后的选辑,很不完整,徐彦宽将被作删汰部分整理成《日记补录》,后又编八卷本刊后续写的日记为《续录》,内容始趋完整,惜未引起词学研究重视。本据全本《复堂日记》,发掘《复堂词话》之外的词学材料,揭示了谭献与庄槭及《白雨斋词话》作陈廷焯的关系,并初步梳述了谭献的重要词学活动及词话未收的词学评论。  相似文献   

3.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相似文献   

4.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相似文献   

5.
辨体与尊体是清代词学中的重要论题。辨体,就是辨析界定词体特征;尊体,就是推尊词体,获得与诗文并尊的地位。清代词学,辨体与尊体交错进行,辨体与尊体贯穿始终。在不断辨体、尊体的过程中.词体特征得到彰显,词体地位获得提升.创作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6.
清词中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明词衰弊之纠正。而明词衰弊的两个重要原因便是词体未尊及、词性未辨。王士禛作为揭开清词大幕的关键人物,他在词学上的贡献不可忽视。他将词纳入"声音之道",力图提高词的地位。他还尝试辨明词与诗、曲在体性上的不同。这种努力对于清词振起及清代词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谈周济的寄托论曹保合周济(1781──1839),字介存,号止庵,嘉庆十年进士。他是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中坚。他的论词主张集中体现在《词辨序》、《介存斋论词杂著》及《宋四家词选序论》中。《词辨》是周济在嘉庆十七年(1812)仿张惠言编《词选》例,在宝山...  相似文献   

8.
陈维崧系清代初期重要词人,他在清初产生了重大影响。乾嘉以后,常州派对迦陵的接受呈现较复杂的局面。从尊体和词史观两方面,可以看出陈维崧对张惠言和周济的影响,而谭献和陈廷焯则从“沉郁”的角度对迦陵的创作进行了评判,迦陵的词史地位由此获得认可。  相似文献   

9.
谈周济的寄托理论曹保合周济是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中坚,他的论词主张集中体现在《词辨序》、《介存斋论词杂著》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词辨》一书是周济在嘉庆十七年(1812年)仿张惠言编《词选》例,在宝山令田钧家教其子学词时编的一部词的选集。二十年后...  相似文献   

10.
云间词派以突出的词学理论与创作表现振兴明词之衰,并开启了清词中兴之格局。该派的主将陈子龙被誉为"明词第一",且其词学理论在明清之交的词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历来针对陈子龙词学理论的探讨却非常有限,论文从承传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陈子龙的词学理论,以见其在词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确立其对于明代与清代词学之承传、融通、影响的词史地位。全文先从其重要的词学观点入手,探讨其复古源流观、辨体论、词境说、风骚寄托说、体性观、审美技巧论,透过这些观点的阐述以见陈子龙的词论在词史的重要位置,他在明词中衰的困境中接续了词统的最早努力,开启了清代词坛的盛衰之辨与南北宋之争,使词既能维护其本质特性,又可朝雅化尊体的路上前进,为清代词论写下了第一页。陈子龙代表明末词坛雅化的星星之火,即将在清代成为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1.
邹祗谟词论是清初词学进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云间词派向阳羡词派、浙西词派流变的中间环节。邹祗谟推尊词体,其尊体观上继陈子龙风骚寄托之说,下启陈维崧存经存史说。同时,邹祗谟推重今词,这有助于推动词学创作的兴盛。更为重要的是,在清初"花草"之风盛行之际,邹祗谟给与南宋词相当大的关注,重视姜史婉约一派和陆游闲澹一派,为此后词坛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此外,邹祗谟主张创作中求新立异,同时提倡规范词律,强调辨体,促进词体保持本色的前提下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廷焯在继承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词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前辈词论家张惠言、周济、谭献等人的"词境"理论进行了修正与完善。他把"比兴寄托"说与传统意境美学理论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将二者纳入儒家"温厚和平"的诗教之中,作为其品评词人、词作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章可循的治词、评词途径。  相似文献   

13.
周济首先提出“尊体”一词,并且依此阐发其词学主张,着重于“论词莫先于品”、“意能尊体”和“以词存史”三个角度予以展开,开辟词学研究的新境界。同时也使得词学尊体研究渐入人心,对词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体现了作者尊崇词体的主体观念;这种观念产生于北宋词坛创作繁荣、词学论争的现实土壤,其意义一是确立词的独特个性,从而达到尊词体的目的,二是标志着词开始了由俗到雅的转折.  相似文献   

15.
周济提出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他既推尊词的意格,同时又充分注重词的词体特征,在词寄托说的基础上,他提出“词亦有史”的著名观点。周济词论虽滥觞于朱彝尊张惠言之说,却对之作了本质性的超越,周济之后诸词家虽对周氏之说有所增补,但总体说来并未超出周氏词论的逻辑框架,周济词论标志着清代词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6.
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 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相似文献   

17.
<正>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相似文献   

18.
桐城派文论在清代通过文传师授产生广泛影响,对词体发展有理论贡献,余绪波及近代。方苞推崇"雅洁"风格与姚鼐"阴阳刚柔"理论为词体在美学上提供另一种思路。谭献注意到词与古文相通,蔡桢、蒋兆兰等将古文笔法引入词论,沈祥龙主张词家应兼通古文诗赋;在修辞和篇章结构方面,古文可资借鉴,其法度体格与叙议功能为词境开拓提供参照。词与文均注重行气,"潜气内转"正是从桐城文派辗转接续的一个重要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词的复兴时期,不仅作者如林,而且流派迭出。清初,浙西词派盛极一时,朱彝尊开其端,厉樊榭振其绪,郭频伽杨其波。此派崇尚醇雅,专主南宋,推尊姜张。其末流走向空疏滑易,于是常州词派于乾嘉年间乘机而起。创始人是张惠言,在他周围集合着一批张氏的友朋门人为其羽翼。至嘉道年间,周济恢宏疆域,成为常州词派的集大成者。延至同光年问,谭献、冯  相似文献   

20.
朱彝尊是浙西词开派宗主,清代词坛大家。他论词以醇雅为最高标准,醇雅是针对词的语言和风.格而言的。朱彝尊的经师身份、诗文理论,对这种词学观念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力求醇雅,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