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都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爱有“度”,包括三层——“尊重、懂得、建设”,这是对爱的含义的诠释。三十年的语文教学之路,我吮吸的是爱的乳汁,飘逸的是爱的芬芳。  相似文献   

2.
墨子     
《语文教学之友》2014,(6):F0002-F0002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百家有“非儒即墨”之称。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撰成《墨子》一书传世。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实际上是教学生说既老实又明确的话,换句话说,就是培养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即“爱”与“恨”)。我们都清楚,对世间万物的“爱”与“恨”就是激起我们写作的内在动因(即情感冲动),没有情感冲动是很难写出感人的文章来的,除非是一些无稽之谈。那么,作文教学中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呢?  相似文献   

4.
文雨 《甘肃教育》2008,(15):1-1
五月以后,爱、生命、感动几乎成为一切宣传和话语的主旋律。成为中国人接受精神洗礼后的一种主题表达。人们突然发现,原来爱可以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原来生命可以唤起久已沉睡的良知,原来我们在生命的奇迹面前会如此地感动。这里所体现的,可能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人性.二是传统。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人性的作用,而中华传统中“爱人”、“兼爱”、“博爱”、“扶危济困”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王园小学积极推进“三爱”少年“上·善·美”品格习养实践项目,将学生必备品格分为“自爱、兼爱、博爱”三个层次,培育学生“上·善·美”品格,并通过环境创设、课堂建设、活动开发等路径加以落实。  相似文献   

6.
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合理性探讨中国“和文化”的深厚底蕴,进一步分析其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备好每一堂课,备好每一个学生,乃至备好每一节课的自我”是教师日常工作中备课的核心所在。而教师的备课包括“有形的备课”(即准备“教案”)和“无形的修养”(即教师的学识、人格等方面的修养),从某种意义是说,“无形修养”比“有形备课”更重要。  相似文献   

8.
《新读写》2013,(1):17-17
是,会意字,从曰从正,目正(太阳升至中天叫做正午)为直。“直”即是字的本义。是非与直曲(习惯称曲直)是同义词,是即直,非即曲,所以“是”有“正确的”、“对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有首歌就这样唱道:“心会跟爱一起走。”而我要说的却是“爱会跟心一起走”。所谓“心”即“心态”,“爱”即“教育方法”。作为教师,只有心态变了,教育方法才会改变。下面是我对于班中出现的三个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庾南做了六十余年数学教师和班主任,始终做到“学科育人”“班级育人”,并将两者高度融合起来。优化的班级组织与生活形态,可以促进学科(教学)育人,也可以使发生在班级场域之中的教学活动更好地产生“育爱”或“爱育”的效果与效力。李庾南在“班级育人”中注重和强化“教学育爱”,她所创立的教学论即是一部“爱的教育论”,其“教学育爱”实践有着丰富多彩的行为样态,而她所构建的“班会课学程”也有着丰富的“教学育爱”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早期的思想家们是把善恶作为道德范畴的相对立的概念来谈论的。孔子强调善是“志于仁”就意志与实践“仁”的行为的自觉的统一.违背了“仁”就是恶。老子认为善是“德”,即遵循自然之道。反之则是恶。这种善恶观是对苦难人生的解脱。墨子善恶观建立在“兼爱”基础之上。中华民族儒道墨三家观点兼收并蓄.变通灵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无疑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儒墨作为先秦时期具有积极入世倾向的两大显学,针对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都开出了自家治世的药方,两家都认为社会的病因是缺少爱。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以"仁爱"与"兼爱"为中心,两家构建了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今天,重新反思儒墨之争,能够对未来文化的发展提供某种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墨子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共融,紧扣“兼爱”这个核心,遵循与“别”相对立的“兼爱”原则,提出了“贵义尚利”的义利统一观、“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伦理指向和“尚贤、亲士、修身”的修身亲士观等管理伦理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郭强 《中国德育》2012,(16):57-58
山西省太谷县恒达中学(以下简称“恒中”)在校生四千余名,仅住校生就有两千余名。面对学生多、管理人员少、管理难度大的局面,学校以养成教育为契机,着力开展“一二三”教育(“一个热爱”即“我爱我家”;“两个习惯”即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三个学会”即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编写完成了“恒达中学德育序列化丛书”,逐...  相似文献   

15.
姜健 《少年读者》2008,(6):31-31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宗师墨子提倡“兼爱”,主张不分责贱亲疏,爱所有的人;号召人们自我牺牲,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而一个叫巫马子的人则主张有等级、有差别地爱别人,甚至公然赤裸裸地宣扬利己主义,提倡舍人为己。因为两个人学术观点迥异,所以常常见了面就互相攻击,充满了火药味。  相似文献   

16.
在《归园田居》(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一单元)中有这么一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课文将“拙”解释为“愚拙”,“守拙”就是“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这种解释太笼统,没有解释出“拙”的具体含义。其实,这里的“拙”就是上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韵”“性”,即作者的“本性、天性”。那么,作者的“本性、天性”是什么呢?那就是“不适俗”“爱丘山”:不适合在世俗官场中交际应酬,热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 ”在古今众多字书中少有收录,在古今字书对其注解的基础上结合书证,对“ ”及与其相关的字词进行释义梳理,得出结论:“ ”是古代江东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对粗芦席的称谓,是一个在现代方言中还有残留的古方言词。在此基础上从古音通假和古代税收制度的角度分别对《文献通考》中“米”和“钱”的含义作初步考证得出结论:二者实为一物,是五代及宋时官府通过“折变(折纳)”的制度把征收的“ ”(粗芦席)转为征收谷物之税目的名称。最后从训诂学及制度的严密性来考察.认为采取折变说(制度说)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18.
“米”字加“一”成了( ),提( )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 ),火灭好( )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 ),( )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 ),推举猴子做大( )。“白”字加“一”成了( ),森林( )兽心欢畅。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使“天下”转为“国家”和“民族”的过程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篇章。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青年陈独秀最初主张以思想文化的启蒙来解决中国问题;而在构建“国家”(state)、“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nationalism)、“爱国主义”(patriotism)等思想概念中,却接受和消化了西方词汇及其概念思想,并渐渐从一位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变成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最终形成以“马克思的阶级战争说”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研究陈独秀的早期思想,特别是晚清来自西方政治词汇及其概念系统对其早期思想形成之影响,对于全面把握陈的早期思想和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向量中的“向”是指方向,“量”是指大小,即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且不考虑起点.高中阶段讲的向量通常指自由向量,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向量,都视为同一个向量(称为相等向量),这区别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固定起点,如力的作用点,速度、位移的始点等).在高中教材里,自由向量的“自由”,是体现在平移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