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创新教学形式,一改课堂是“舞台”,老师是“主角”,学生是“群众演员”的旧有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究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新方法,使思品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真正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俞李 《江西教育》2005,(1):22-23
新德育课程教材趋于开放,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因此,品德课生成性大大增强,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面对这一新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生成性”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新课程的价值所在,也是新课程的艰难所在。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在实践中,从《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的编写体例、教学方案的编制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也都充分重视了“品德课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有效的品德课活动,品德课活动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大家在实际教学中给予的关注似乎并不多。这就导致了一方面许多教师大谈特谈“在活动中引导和教育儿童”的优点;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提出“品德课是否都要用活动来支撑”的质疑。本文正是由此出发,就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关于品德课活动的种种误区,加以归类和剖析。  相似文献   

4.
俞李 《教育论坛》2005,(3):18-19
新德育课程教材趋于开放,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因此,品德课生成性大大增强,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反思的热点之一。面对这一新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这些“生成性”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新课程的价值所在,也是新课程的艰难所在。  相似文献   

5.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课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让品德课课程资源丰富起来,使品德课课程更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课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核心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为顺应这一要求,我采用了各种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其中“让学生来上课”的活动尤其受学生的欢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品德课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品德课教师还仅仅停留在“照搬教材”,而没有像新课标所倡导的“用教材去教”。因此,空洞无力、说教性强,仍是品德课堂的真实写照,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8.
衡量一个课程方案是否可行,不仅要验证其理论基础的正确性,而且要以其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为标志。在新一轮品德课程改革中,课程主体化已成为品德课程研究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在课程实施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品德课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主动地内化、吸收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已成为课程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廖太春 《江西教育》2004,(20):23-24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创造者,成为课程的主体。思想品德课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在课程体系上给教师预留了更充分的空间和余地。合理地开发利用好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一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教学活动化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显性特点。课程所设计的活动,使儿童获得经验、形成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活动内容的生活化和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是解决传统品德教学存在的弊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  相似文献   

11.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继续沿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素质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个性发展,学生选择知识的权利得到加强。知识的课程改革与学生主观愿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主义认为,“活动是主体的活动。主体是活动的主体,没有无主体的活动,也没有无活动的主体。”而在图书馆,学生这种求知活动的主体性将得到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2.
走出“品德课活动”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有效的品德课活动?品德课活动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大家在实际教学中给予的关注似乎并不多。本文就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关于品德课活动的种种误区,加以归类和剖析。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快乐教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完全有可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情趣”和“魅力”,使学生成为“乐之者”,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4.
王锐 《青年教师》2004,(11):27-2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可见回归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念,这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考试改革的龙头效应和指挥棒作用已成为社会共识,课程考核改革也不例外。课程考核本质上不是选拔性考试。所以“发现人才”应该成为其改革的核心理念,这是使“以人为本”的现代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突出师范性的高师教育原则切实渗透到考试这一环节中的重要前提,中介绍的调整考核的时空位置,采用开卷形式等改革实践,体现了高师科课程考核改革的特殊性,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课程内容的开放包括功能的开放和结构的开放。功能的开放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走出过去的封闭式的课堂化,在生活中建构课程,即在活动、探究、体验中学习,形成一种开放的化。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主要是打破过去“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组织结构,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体验课程形态,将知识逻辑、学生兴趣和社会(问题)三予以整合,既提供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素材,也包括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同时课程与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建立一定的社会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活动,促进他们原有经验与新知识相互作用,发生转化并内化为个体的经验,达到体验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时代精神的缩影,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必须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核心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从传统和封闭走向现代和开放。  相似文献   

18.
活动.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品德课的活动.指的是为了达到某种思想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有效行动。新的德育课程标准的诞生.把品德课程定位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而活动化则成为课程的重要属性。我们应该在品德课中浓缩丰富的生活内涵.开辟贴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9.
屈志红 《辽宁教育》2013,(12):13-14
“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一直追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门课程开设以来,广大教师一直在努力践行“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的教学理念,精彩的课堂教学屡见不鲜,但精彩的背后也有令人深思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创设高效的品德课活动教学,在此提出笔者的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是对我国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它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是一门对知识综合利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立足于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我校在2003年3月就尝试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实验研究。但由于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性质的认识,学生活动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网络上,始终没有真正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根据存在的问题,我校进一步完善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