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盐溶液的浓度对水解的影响,作者是这样叙述的:对于同一种盐,溶液越稀,盐水解程度越大,所以对于一个水解反应,减小盐的浓度(实际上是加水稀释增加了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平衡向右移动,水解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2.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告诉我们,在已达到平衡的化学反应里,如果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则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着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着逆反应的方向移动。可是由强酸弱碱或由强碱弱酸生成的盐类物质在发生水解反应并已达到平衡时,无论增大被水解盐的浓度或是稀释被水解的盐溶液,水解平衡都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这就是说,无论增大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平衡都朝同一个方向移动,这不是明显违反平衡移动原理吗? 应该看到,这类盐的水解反应具有与一般化学反应不同的特点,这里的水既是反应物,又是溶剂。当我们用加水稀释的方法来减小盐的  相似文献   

3.
哪种解释对?     
一、水解平衡:Fe~(3+)+3H_2O■Fe(OH)_3+3H~+,加水稀释后平衡如何移动?A 答:向平衡体系中加水稀释,即增加了水的浓度,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B 答:由于常温下水的浓度为一常数,加水稀释.则平衡体系中的[Fe~(3+)]、[Fe(OH)_3]、[H~+]浓度均降低,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应“减弱”浓度降低的平衡方向移动,即通过正向移动,增加平衡对象的物质的量而“减弱”平衡体系对浓度降低的趋势,水解程度将增大。二、用惰性电极电解不饱和的氯化铜溶液时,溶液的 pH 值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稀释促进盐类水解,如对水解平衡:Fe~(3 ) 3H_2O(?)Fe(OH)_3 3H~ 加水稀释时,为什么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首先应弄清楚向水解体系加水,能否显著改变水的浓度呢?我们的看法是,在水解反应中水兼有反应物和溶剂两种职能,以后一职能看“水的浓度”可理解为水的密度。加盐于水,体积并无显著改变,再向盐溶液加水,溶液的密度则更接近纯水的密度,而后者在一定温度下为一常数。因此,在一定温度下向体系加水,只能改变水的总量,并不能改变水本身的浓度。那么,以“水的浓度”的改变,作为讨论水解平衡移  相似文献   

5.
盐类的水解反应是可逆化学反应中的一类,其水解平衡移动规律完全符合勒夏特列原理。本文对外界条件的改变对CH3COONa H2O!CH3COOH NaOH水解平衡体系的移动是如何影响的进行了探讨。一、温度的改变对该平衡体系的影响由于CH3COOH和NaOH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CH3COONa的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该水解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即增大水解程度的方向)移动,溶液的碱性增强;降低温度,该水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即减小水解程度的方向)移动,溶液的碱性减弱。二、压强的改变对该平衡体系的影响CH3COONa的水解反应是在溶液里进行的,压强的改变,对该平衡无任何影响。因此,改变平衡体系的压强,CH3COONa的水解平衡不发生移动,其水解程度不变。三、浓度的改变对该平衡体系的影响1、增大CH3COONa的浓度,根据勒夏特列原理,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水解程度增大,溶液的碱性增强;CH3COONa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水解程度减小,溶液的碱性减弱。2、在平衡体系中增加水的质量,根据勒夏特列原理,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水的质量增加后,溶液中CH3COONa、CH3COOH、...  相似文献   

6.
问题 1 A、B、C、D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 ,在溶液中有如下平衡 :A 2BC D H2 O。问 :加水稀释后平衡将怎样移动 ?错解 :气相平衡题大家会分析 ,而对液相平衡有的同学就不知如何着手了。典型错误有 :稀释后各物质的浓度均减小 ,而平衡两边系数之和相等 ,故不移动。分  相似文献   

7.
电解质溶液知识是高考的重点,常与其他知识(如化学平衡、物质结构、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等)联系在一起考查。主要考查内容有: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比较;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水的电离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pH的概念及计算;盐类水解的原理;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中,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可依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进行分析。即"加谁谁大""减谁谁小"。加入参与平衡建立的某种微粒,其浓度一定增大;减少参与平衡建立的某种微粒,其浓度一定减小。加水稀释或增大弱电解质的浓度,都使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但加水稀释时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增大,而增大浓度时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相似文献   

8.
考点示例一 :电离平衡【例 1】  [全国理综卷 (Ⅱ ) ]将 0 .1mol·L-1 醋酸溶液加水稀释 ,下列法说正确的是A .溶液中c(H )和c(OH-)都减小B .溶液中c(H )增大C .醋酸电离平衡向左移动D .溶液的pH增大解析 :醋酸是弱电解质 ,加水稀释 ,向电离的方向移动 ,α增大 ,但溶质微粒 (含分子和离子 )浓度减小 ,又因c(H )·c(OH-) =10 -1 4 ,所以c(H )减小而c(OH-)增大 ,故选D .方法精要 :1.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一样也是一种动态平衡 ,改变条件平衡会发生移动 .2 .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 1)浓度 :加水稀释 ,平衡右移 ,故稀释的倍数并不等于…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大荔县教师进修学校安鋆同志来信:关于盐溶液的浓度对盐类水解的影响,笔者从《化学教学》刊物和其它书中发现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其一是:对于同一种盐,溶液越稀水解程度越大,所以,对于一个水解反应,减小盐的浓度(实际上是加水稀释增加反应物的浓度),  相似文献   

10.
一、易忽视水的电离例1常温下,将pH=5的盐酸1m L加水稀释至1L,稀释后溶液的pH为A.8B.7C.6.96D.6解析1m L pH=5的盐酸稀释至1L后,溶液为极稀溶液,此时不能再忽略水的电离,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可作如下近似计算:c(H+)=(10-8+10-7)m ol/L,即溶液的pH应为6.96。选C。二、易忽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例2常温下,将pH=3的醋酸加水稀释100倍,稀释后所得溶液的pH为A.4B.6C.大于3,小于5D.5解析醋酸加水稀释后,醋酸的电离度增大,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多,所以溶液的pH应大于3而小于5。选C。三、易忽视盐类的水解例325℃时,将物质的量浓度…  相似文献   

11.
高中化学第二册127页有这样一段话:“同一弱电解质,通常是溶液越稀,离子相互碰撞而结合成分子的机会越少,电离度越大。”一些学生想不通,认为根据刚学过的有关化学平衡的知识,加水稀释,弱电解质分子(反应物)浓度减小,有利于平衡向离子结合成分子的方向移动。按这个道理,电离度应该变小,怎么会变大呢? 又有一些教参和学习辅导材料,常以醋酸为例讲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CH_3COOH+H_2O=CH_3COO+H_2O~+并将水看成是反应物,认为加水稀释,就是增加了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对盐类水解的平衡移动方向,及平衡移动与水解程度的关系含混不清,而往往由于弄不清这些关系,常常会在同一个问题上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今就学生中常见的模糊认识,谈一个粗浅的看法.例如,同一种盐溶液,加水稀释后,水解平衡的移动方...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来看一个例题:将0.1 mol·L-1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c(H+)和c(OH-)都减小B.溶液中c(H+)增大C.醋酸电离平衡向左移动D.溶液的p H增大这里的答案明显选D。学生问:将0.1 mol·L-1换成2 mol·L-1或0.8 mol·L-1,加水稀释后的浓度也不  相似文献   

14.
实验表明,冰醋酸在稀释过程中,测出的电流强度数值是由零逐渐增大,到一定值后又逐渐减小。这说明离子浓度由零逐渐增大,到一定浓度后又逐渐减小。有的同志解释离子浓度减小的原因,认为是由溶液极稀造成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当。溶液中离子浓度最大时,醋酸浓度并非极稀,而是较浓。现将推论过程介绍如下:1.在稀溶液中,根据α=K/C~(1/2),求出不同浓度醋酸的电离度数值,并与实验值相比较:(见附表一)可以看出,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5.
盐的水解就是“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由于水解水的电离平衡必然向右移动,使盐溶液显碱性或酸性。若向酸性的盐溶液中加入酸或向显碱性的溶液中加入碱,由于同离子效应,水的电离平衡必将向左移动,盐的水解受到抑制。若向显酸性的盐溶液中加入碱或向显碱性的盐溶液中加入酸,情况怎样,盐的水解能得到促进吗? 现行中学化学课本第三册P47页的回答是肯定的。“当增大[H~+]或[OH~-]的浓度时,水解平衡要向左或向右移动,这样可抑制或促进水解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一种溶质的不同摩尔浓度的两种溶液互相混和,求算混和后溶液的摩尔浓度。这里的溶质是“H~ ”。公式右端的第一项是盐酸在稀溶液中所提供的[H~ ],它的值,由于体积的增大而比稀释前的值小。右端的第二项是加入的水在稀溶液中提供的[H~ ],同样,由于体积的增大,其值也比稀释前的值小。再看,这两种[H~ ]的变化规律又是多么相似,都是随着本身原有体积对稀溶液体积的比值的改变而改变。然而,象盐酸和水这两种电离度相差极大的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怎能用同一规律来描写?由此可见,上述计算公式的立论是欠妥的。众所周知,水的电离平衡虽为加入其中的酸或碱所抑制,但在稀酸或稀碱溶液里,水的离子积仍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利用定性实验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存在的弊端,以KCl-HCl溶液为对照体系,使用酸度、色度两种传感器设计了三组定量实验,获得了可直接表征FeCl3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的定量化数据,验证了Fe3+浓度、稀释以及溶液酸碱性对FeCl3水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该三组定量实验的教学策略,指出建构实验设计思想——"变量控制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达成这一目标的教学关键是以探究的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同时将"确定干扰因素"和"设计对照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显性化。  相似文献   

18.
孙长春 《化学教学》2006,(11):57-57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针对盐的水解明确指出:“在盐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酸或碱后,由于增大了盐溶液中H^+或OH^-的浓度,使平衡向左或向右移动,这样,就可以抑制或促进水解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9.
<正>一、提出问题在电解质溶液的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是,pH相同的氨水与氢氧化钠溶液相互混合后,混合溶液的pH如何变化?二、理论探究方法一:氨水是弱碱,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加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后,氨水被稀释,使它的电离程度增大,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则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增多,混合物碱性增强,所以pH增大。方法二:氨水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中氢氧根离子的影响,使氨水的电离程度减弱,氨水的电离平衡向逆方向移动,氢氧根离子减少,则混合物  相似文献   

20.
在讲解高中化学课本(甲种本)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时,为了说明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些书或老师除做了在氯化铁和硫氰化钾混和溶液中增加氯化铁或硫氰化钾的实验,还做了增加氯化钾浓度使平衡移动的实验,实验结果是溶液颜色变深。一般把这个现象解释为由于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左移动的结果。表面看来,似乎弥补了课本中演示实验的不足(实验3—4中没有做增大生成物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实则是犯了科学性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