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辽河上游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生业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辽河上游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自成体系,谱系清晰,考古学文化主要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从地理环境来看,西辽河上游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区,也是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史前时期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与外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具典型性的采集、渔猎、农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与西辽河上游地区相比,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仍然是采集、狩猎,农业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的生产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阶段,生业方式以农耕生产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阶段,已经处于农业生产阶段,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农作物布局在中原地区已经趋向复杂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原地区在五帝时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至龙山文化中期,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因为国家的出现是认定当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准。在这个历史时期,贫富分化、社会分层、阶级对立、矛盾激化,是国家产生的社会基础;画野分州、巡守四方、任土作贡、设朝立市,是国家行使主权的具体表现;始创礼制,允执厥中,修身治国,平均天下,即"中和"施政理念,是国家实施管理职能的指导思想;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监于万国,诸侯咸服,即当时出现的联盟国家,是当时社会政治组织的最高形式。学术界提出的文明三要素,即金属冶铸技术、文字、宫殿建筑与城市,在仰韶文化时期的中原地区已经相继出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时期发达的农业经济,以及在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过渡时期,即前仰韶文化与仰韶文化交替时期出现的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家庭)、奴隶制、私有财富,构成了中原地区中国文明社会的"史前的基础";仰韶文化早期中原地区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处于文明时代的孕育期;仰韶文化中期(黄帝时期)中原地区开始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意味着"文明社会的细胞形态"——一夫一妻制家庭取代氏族制度获得最后的胜利,亦即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中原地区在前仰韶文化时期,由于原始农业经济的出现以及迅猛发展,引起了氏族社会内部私有财产的产生、贫富分化以及等级差别的萌芽,发生了聚落大小的差异与聚落布局的变化,出现了男性生殖器的崇拜。这些考古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孕育着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但由于尚未发现父系氏族社会标志性考古遗迹一一父亲与子女的合葬基,前仰韶文化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4.
中原地区在史前仰韶文化时期,贫富分化日趋剧烈、等级差别日趋扩大。在仰韶文化早期形成以大型房址为中心的内向凝聚式聚落布局,在其晚期则出现以大型房址为中心,或以大型房址群为中轴线的聚落布局,并自中期开始形成了由大型中心聚落、中型聚落、小型聚落组成的分层聚落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和城市。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子与小孩合葬墓,以及大量小型房址,说明一夫一妻制家庭日趋增多并占据统治地位;“灰坑葬”说明非自由民(奴隶)的存在。体现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陶(石)祖、男根图,以及表现“贵族的感情”的遗迹、遗物,则是父权与君主(世袭酋长)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种种迹象表明,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中期则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开始从简单的平等社会步入了复杂的分层社会。综合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提出了认定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的考古学标尺。  相似文献   

5.
史前时期辽东半岛的考古学文化大体经历了八个时期。旧石器时代生业一直是以渔猎为主;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多种生业共存,不同时期因环境生态的变化,生业也随之变化;晚期青铜时代,各种生业和技术均到达了史前最高水平,为辽东半岛进入国家文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环壕聚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具有特色的聚落遗存形式。文章从典型聚落的整体布局、居住区的分布结构、围沟的具体形态入手,通过对比新石器晚期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和内蒙地区兴隆洼文化典型聚落的不同特征,多角度分析聚落所处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及社会经济形态,以聚落的结构探讨其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7.
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经济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经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基础。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农业、家畜饲养、渔猎、手工业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证明,中原地区在农业、家富饲养和纺织、青铜铸造技术方面领先于海岱地区,海岱地区在渔猎、陶器制作、玉石器制作和骨器制作技术方面发达于中原地区;同时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两地区都相继出现金属工具、城堡等文明要素。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凭借发达的农业、家畜饲养业、青铜铸造业及优越的地域条件,在治理黄河水患的过程中建立了奴隶制国家,促使经济飞速发展,从而使中原地区成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全国经济中心;而海岱地区作为夏、商方国和西周诸侯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8.
双洎河流域是黄淮接壤地区,史前农业最早可追溯至裴李岗文化时期,经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气候的转变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使这一带成为我国粟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仰韶文化时期始有稻作农业,但一直到龙山文化时期都没有普遍种植。所以,这一带远古人类的膳食结构都是以粟类的小米为主要食粮,稻米仅是弥补部分粮食的不足;家畜饲养已成为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采集和渔猎已退居次要地位。这种多元的膳食结构,为人类体质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渔业始终是史前时期辽东半岛重要生业之一。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专业捕捞工具。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因时地不同,渔业水平具有不平衡的特征。青铜时代以降,渔具与作业方式日臻成熟。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海上捕捞,使渔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使是在农业产品较为充足的时期,渔业仍是重要的补充。虽然环境因素制约着渔业生产,但渔业始终保持着发展的态势,成为农业的重要补充或主要生业。  相似文献   

10.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尖底瓶作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中造型独特、功能明确、设计制作巧妙的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虽然其流行的地域局限于黄河的中游、上游地区,也仅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比较多见,但尖底瓶器形与功能的变化、流行区域范围的局限等特征却对研究造物艺术的规律性问题与对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借鉴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作家对史前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临潼姜寨一期聚落遗址所反映的氏族内部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认为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氏族已经完成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过渡,且处于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发展阶段;姜寨遗址是由五个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组成的父系氏族聚落居址。其墓地发现的男子成人和儿童合葬墓是父亲和子女合葬墓;房址附近出土的零星墓葬的墓主身份是非自由人(奴隶);姜寨聚落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长制家庭公社,其以大、中型房屋为中心的凝聚式布局,体现了家长父权统治的贵族思想,一期聚落遗址应该视为父系氏族结构的典型标本。  相似文献   

12.
文房四宝史     
我国的毛笔出现得很早。在新石器时代特别是仰韶文化中,发现了许多彩绘陶器,所绘图案,流利清晰,精细得体,这工具不是竹木削成的笔所能做到的,而是毛笔的雏形。其后,商周时期的甲骨和竹简上出现用毛笔书写的文字,隋唐,安徽的宣州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所制之“宣笔”十分精良,深为文人所称道。但到了元、明、清时期,制笔技术更有提高,浙江湖州(今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流域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为文明的孕育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区经历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发展演变序列.洞庭湖地区的特色文化现象表现在稻作农业的长足发展、史前城址的发展、史前艺术的高超和祭祀场所的出现.在文明起源时期,洞庭湖地区的发展程度可与中原地区媲美.  相似文献   

14.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具与耕作技术王星光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是中国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区之一。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JohanGunnarAndersson.1874—1960)在河南省西部的渑池县发现了仰韶新石器时代遗址,后被称为仰韶文化。在此后约60...  相似文献   

15.
就鞍山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几件玉器,玉石耜、玉石斧、玉石刻刀做了深入分析,对当时鞍山地区原始人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社会生活各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这几件玉石器的文化内涵做了较深刻的剖析,指出鞍山地区发现的玉器与岫玉的关系,以及与红山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鸟纹图案出现于商代,而关于青铜器上的鸟纹起源可追溯至史前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对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进行分析,可知半坡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大多呈现为写实形象,而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图案趋向图案化、抽象化;对青铜器鸟纹史前渊源追本溯源,发现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鸟纹与商代青铜器鸟纹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陶器制造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艺术、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以后历代都有生产,技艺日进。江苏宜兴蕴藏有各色优质的陶土,用以制作陶器,在明清时期已具有很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18.
根据重庆地区近30年来的考古发现资料,早在距今7500年以前,就有了外来的移民,最早移民到重庆地区的是东来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城背溪文化的原始民族,其后到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重庆地区的原始民族仍与东部各历史时期的古代民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段时期里,长江中游的原始民族不断向重庆地区移民,并带来了先进的移民文化,促进了重庆地区原始民族文化的向前发展.不仅如此,从考古发现资料中,我们还明显地看到,这些由三峡东部而来的原始文化,除对重庆地区影响强烈以外,同时他们还继续沿着长江、嘉陵江逐渐向川西和川东北地区进行开发性移民,向该地区的原始民族传播其先进的文化,甚至在更远的成都平原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中,也发现有大量来自于长江中游和重庆地区同时期先民们的一些移民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黄河流域下游和中游两个区域史前时代的陶鼎都有各自独立的演变过程,陶鼎从形成到消亡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陶鼎作为黄河流域史前时代一种重要的炊煮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黄河流域史前时代的风尚习俗、族属判别、礼器鼎的渊源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湖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生产中又以水稻种植为主,狩猎和捕鱼只是作为农业生产的补充,家畜动物骨骸的发现,说明家畜饲养业在经济生活中也有一席之地,聚落形态的出现,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氏族社会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