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民国时期缅甸华侨社团蓬勃发展,形式多样。"和顺崇新会"是由和顺乡旅居缅甸侨胞组成的华侨社团,他们在家乡宣传新教育思想,整顿和革新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创办现代学校;启智化愚,创建和顺图书馆;移风易俗,改良社会新风尚,直接推动了当时和顺文化教育的发展。其动因主要在于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和重教兴文传统;爱国爱乡,促进家乡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心理情结;渴求知识、自我反思、强化自身的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2.
手抄本纪实文学作品《阳温暾小引,》儒家思想及伦理观念贯穿始终,实录了腾冲和顺侨乡华侨华人在国内国外的种种生活经历,是“侨字号”的教科书,艺术语言富于鲜明的民族风格。160多年来,广泛流传于华侨社会中,对侨乡历史文化、道德风貌、人性心理、风俗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当今了解和研究侨史、侨情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华侨身居异国,心怀桑梓,有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强烈的宗族观念。于是,便创设了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宗亲会”和“同乡会”组织(简称“宗乡组织”),形成了以宗族为中心,以血缘、地缘和业缘三者为纽带交织而成的华侨社会。关于华侨宗乡组织的产生发展及历史作用等有关问题,笔者在《试论华侨宗乡组织的历史作用及其变化发展》一文中已有详细论述。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华侨宗乡组织的特点作点补充,并对华侨华人宗乡组织目前趋向国际化与当地化的状况作进一步的探讨,同时还对在目前状况下,我们的侨务工作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云南著名侨乡腾冲和顺乡,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被誉为“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此乃明清以来数十代人热心办学的历史沉淀结晶。明清以来和顺人大量入缅经商,由于幼时在家乡受过良师益友的熏陶,因而旅缅华侨中亦儒亦商者为数颇多,他们不仅对中缅经贸和文化交往作出贡献,而对家乡的文教事业特别关注,全力支持。这是和顺乡教育发达,孕育出一大批学者、侨领、社会活动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充满诗意的精神归宿一“香格里拉”。湘西的山水孕育了他的家因情结,人性眷恋中蕴藏着浓浓的家园情杯,使他成为诗意“香格里拉”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6.
家园与人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园是人性的外在延伸,人性包含着对自然的超越和回归,因此家园也包含了与自然的隔离和通达,家是一种覆盖与遮蔽,而园是家与自然之间半开放的过渡;家园是人性需要的外在物化,家园为我们提供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庇护,而现代家园正在剥离家园的精神层面;家园一方面是对自然的超越,同时又呼唤着对自然的回归,“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正是仰望星空与立足于大地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卡”在古埃及人的精神世界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连接生与死的一种介质,也代表着永恒的生命力量,代表着人的精神世界。在古埃及人的宗教观念中,“卡”具有区别于“巴”的独特本质,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哲学观念。不仅如此,“卡”在法老的身上还具有王权的威力,在神灵那里还体现出它独有的保护力和控制力。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古人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精神,虽然这一命题的内涵在不同时期不同哲人的思想中各有差异,但也恰好说明“天人合一”的观念是贯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个历程。这一观念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日用伦常的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审美和艺术观念,从而成为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9.
客家人生活方式的演变对近现代时期客家人的“过番”①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强烈的宗族血缘观念导致了客家华侨移民南洋的规模越来越大,也决定了他们出洋的方式;务实经世观念使“性喜读书”的客家人不拘泥于“仕途”而能趋利出洋;经济价值观念的演变则使客家华侨和侨眷的经济生活普遍较优,并成为推动客家人“过番”的重要因素;客家女性的持家方式也让客家男人放心“过番”。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纲要倡导“互动”教学,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目的是确立师生在教学中的平等地位,这首先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意味着应与学生平等对话,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结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参与热情的高涨,创造性的解放。“互动”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为“对话式”教学。它是对话主体间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在对话中,教师…  相似文献   

11.
一、 “华侨文化”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 我校在华侨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以广府地域文化为根系,结合校园文化的自身特点,不断拓展内涵,确定校本课程内容. 1.建筑文化.建筑作为一种最直观文化符号,是一种动态和充满时代感的文化.我校的建筑极具“华侨文化”和“国际化”元素,起义路校区的图书馆是原“台山会馆”旧址,是一座民国时期风格的岭南建筑,校区设有世界文化墙和世界之窗.金沙洲新校区的建筑风格处处蕴含着对起义路校区图书馆即“台山会馆”的借鉴和呼应,力图塑造出具有传统历史精神的现代岭南“侨校”形象,校区以立面造型、风格借鉴了广州传统骑楼和广东地区侨乡碉楼的建筑风格特征,借以展示出传统的底蕴和魅力,力求延续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之根本。抓住了乡土,也就抓住了一种文化存在的根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乡土情结”不但作为一种个体生命的心理意识而存在,而且它更渗透进~种社会文化的内容,成为一个民族群体的历史潜意识的积淀。也就是说,它已经归结成为某种观念、某种情感和情绪的原型,在人类文化史上、文学史上的反复地显现和衍变。这些观念、情感、情绪皆可归结到绵绵不绝的乡愁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冲动,成为人类的一种灭性、一种生命本能。而寻找的办法,也就是寻找精神的乐土,寻找失去的家园,寻找遭受惩罚的原…  相似文献   

13.
"家园"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词语,不仅是空间上的居所,更是人们心灵的期盼和归依。随着工业文明的勃兴,乡土村民开始离弃家园奔向城市。小说《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这一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他作为一个离失乡土家园的客居者,在城市中经历了买车的三起三落并落入虎妞的婚姻陷阱,最后彻底走向堕落。不仅离失了乡土的家园,更迷失了精神的家园,对乡土家园精神的怀念交织成我们内心的焦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广东省军区幼儿园积极构建“和谐家园,和谐校园”,每年举办一次全园亲子运动会。该园本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宗旨,组织全园幼儿进行特色操表演和亲子体育运动。幼儿在运动场上大显身手,充分展示自己;家长们也兴致勃勃参与到各项亲子活动中。亲子运动会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协调能力、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使他们体会到成功和快乐,同时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开创了中国文学的“归乡模式”,“新时期”,莫言又为“还乡”小说注入了新的血液。而“还乡”小说的关键因素——“还乡者”作为“还乡”意蕴的承载体.在两位作家的笔下却有着很大的差异。透过对两代代表作家同主题同形象差别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发觉作家寄予在人物身上的精神探索,更能发现两个时代之间,知识分子思想变迁的一丝轨迹。  相似文献   

16.
“精神家园”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概念,但又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生命感受息息相关。我们所栖居的家园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精神的。物质的家园是由砖块、水泥砌成的物质空间,并充实以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其基本功能是庇护我们的身躯;而精神的家园是由文字或文化搭成的精神空间,并充实以民族独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其基本功能是安顿我们的心灵。物质家园必不可少,但精神家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导游:2005年,中央电视台开展了“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评选出了中国最有魅力的十大名镇。从这一期起,我将带领大家一睹十大名镇的风采。这次要去的是,中国第一魅力名镇——云南腾冲和顺镇。名镇特写和顺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南4千米处,古时候叫“阳温暾(tūn)”村,因有河顺乡流过,改名为“和(河)顺”。和顺是著名的侨乡,侨居海外的和顺人遍及缅甸、印度、泰国、印尼、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十多个国家。颁奖词:六百年历史孕育了极边古镇,三大板块文化交汇成丝路明珠。乡虽小,却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人不多,还有大半居留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的尤金·奥尼尔一生共创作了六十多部悲剧。他以天生的敏锐感受他生存的这个世界,以天才式的苦痛俯瞰复杂多艰的人生,又以他的如椽巨笔揭示了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乃至整个人类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真实。 奥尼尔的一生是在不倦的、紧张的精神探索和思想探索中度过的。他声称所有的戏剧就是为了探究“人与上帝”的关系,他相信尼采的论断“上帝死了”。《圣经》上说:人类伪始祖亚当、夏娃经受不起魔鬼的诱惑偷食禁果,触犯上帝被逐出伊甸园,因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乐土。二十世纪初的“上帝”之死又使得人类失去了自己的精神依托,失去了原始的信仰,也失去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人类不仅失却了物质的家,又失落了精神的家。奥尼尔以悲剧这种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揭示了人类对这双重家园的寻觅与追求。在他的剧本中,“家”的意象有二:从表层上说,是物质的家园。人们挣得一个安身立命之处,追求美好的、幸福的生活;从深层底蕴看,是精神的家园。即是寻找自我,寻找灵魂的避难所,寻找人的归宿。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和印尼是二战时期中国文人作家的主要流寓地。流徙文人郁达夫、胡愈之、王任叔、沈兹九、杨骚等知识分子在异域空间的流转中,以群落文化的认同进行国族身份的体认,并重建战时的文化格局。海外抗战宣传的使命促动这批流离文人,不仅在精神指向上重申了“个人”与“民族”、“小家”与“国家”、“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以“想象的共同体”的文化启蒙,召唤华侨同胞及异族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在崇高的审美追求中彰显浪漫倾向和英雄主义情结。南渡文人在跨界的流徙体验中,生成边缘人的双重身份,其文艺实践既表现出对故国家园的怀乡之情,又在乡关何处的追寻中折射出“在地性”的本土色彩,由此形成超越的“第三空间”的文化重构。综之,战时中国文人在异邦生成的流亡文学,作为中国海外抗战的重要一翼,拓展着中国现代文学在域外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0.
徐国志《蓝色诱惑》中的爱国思乡主题继承了中国新诗传统,华侨生存状态和故国情绪是作关注的重点,歌咏“家园”和“爱”都倾注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不时有高妙的哲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