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安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和深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系,涵盖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新的时期,应进一步“反四风”、“正学风”、弘扬延安精神,强化延安精神,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品德高尚、信念坚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思想结晶,它与长城精神、井冈山精神一脉相承,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把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重要工作之一,不断探析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路径,不仅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水平,还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珂 《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49-251
延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深切的指导意义。把延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都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延安精神想要融入大学生思政工作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因此,将其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明晰路径,分清主线、把握基本点,以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试论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延安精神,进而在大学生中培育延安精神,最后落脚于弘扬延安精神。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学生社团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延安精神教育。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延安精神,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延安精神和时代精神意识,从而达到弘扬延安精神、发扬时代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把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红船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共同构成了我党的思想内涵。经过百多年来的交融和提炼,成为是当代国民教育珍贵的文化资源,并逐步实现与时俱进,同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相融合,使红船精神有了新的涵义。红船精神与井冈山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共同构成了我党的思想内涵。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未来的人才需要有精良的教育。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对这类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素质教育,所以德育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点,这两点正是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7.
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其产生的深刻历史背景及其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延安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具体表现为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养成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而将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把延安精神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来据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延安精神具有丰富、实在的精神内涵。利用延安精神,要在高校普及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就应当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使延安精神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为理想信念教育创造可操作性、可实践性的平台与路径,不仅使延安精神得到升华也使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具有可量化性。  相似文献   

9.
打开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思想宝库,延安精神就像一股沁人心脾的轻风扑面而来。延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代表着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风貌,是培育和陶冶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价值取向的巨大精神力量。它所包涵和孕育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境界,是跨世纪青年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素质。一、延安精神所蕴含的共产主义信念是跨世纪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延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基础,是一个人人生的精神支柱,也是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在延安时期…  相似文献   

10.
延安精神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创造意义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锐意进取、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民族精神的升华.半个多世纪以来,延安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延安精神对加强培育时代新人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