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万里既强调诗为“矫天下之具”,又以“味”论诗。前者是理学家杨万里重功用教化思想的反映,后者则表明诗人杨万里对当时充斥诗坛的以史为诗、以理为诗的一种理性拒绝。二者相较,重情重性才是杨万里对诗歌本质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皎然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他的《诗式》是唐代诗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仅总结了唐诗由兴而盛的成功经验,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诗由盛而衰的过程。在《诗式》中,他提出了“五格论诗”的诗论方法,这“五格论诗”的方法和皎然的文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方法自身的矛盾,也表现出统一于文艺思想的倾向,既显出矛盾性,也显出统一性。本文拟就皎然诗评标准内在的矛盾性和统一性提出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三大诗话总集之一,《岁寒堂诗话》是宋代三大诗话别集之一。二书的诗学观不无相合之处:论诗崇尚诗骚、汉魏,称道渊明;高度肯定李、杜、韩、白等人之诗;肯定宋四家的转益多师。但其差异性更是显而易见:胡仔论诗兼取唐宋,认为诗歌代有才人,肯定了宋诗的成就及新变精神;张戒论诗宗唐黜宋,认为诗以代降,代不如人。尤其是对苏、黄的批评,前者体大包容,后者精深激切。二人对宋诗的健康发展都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论颇多新辟创获,其中"以书喻诗"的诗歌批评方式很值得关注,其论涵盖诗变、诗风、诗法等多方面内容,典型体现着宋代诗论的特征。"以书喻诗"之所以在宋代形成并流行有其原因所在:对诗歌与书法互通性的认识上升为"诗书一律"的艺术观念是其根本来源,而打破艺术门类固有规定性的"出位之思"的美学追求最终促成了这一论诗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宋人论诗,常好借禅以喻。在以以禅喻诗而著称的《沧浪诗话》那里自不必说,即在为沧浪所严厉叱责且又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那里又何尝不是如此?曾季狸谓:”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其实皆同一关捩,要知非悟不可(《艇斋诗话》)。”这里所说的“悟”,即为以禅喻诗的表现。宋人诗论的这种普  相似文献   

6.
正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孔子诗论》所体现的"以人为本"、以"情志"为基础说诗的阐释精神基本上被汉儒搁置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政治伦理意义的发掘。《毛诗序》说诗基本上忽略了诗人个体情志,而着意追求诗歌背后所负载的历史沉淀,以求施用于政治。又因二者同为解《诗》之作,前已论及二者思想上的渊源,那么由具体窥见一般,可看到《诗论》与《毛诗序》的不同。一、入《诗》之内与出《诗》之外——指向的不同《孔子诗论》论诗注重《诗》的思想内涵,也有对诗  相似文献   

7.
《孔子诗论》的作者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定是儒家孔门的诗论作品。《孔子诗论》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言志"、"诗显情"和"诗传教"三个方面,其别具一格的论诗风格以及诗学思想对于研究先秦诗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诗论》的出世为深入研究先秦诗学提供了有力的凭据,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开篇即提出"言志为本,咏物为工"的诗学观点,这一命题便是整部诗话理论观点的核心。以言志为本,是张戒《岁寒堂诗话》的论诗宗旨,同时他又提出"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的理论理想,将"言志"与"咏物"并举,发展了儒家传统的"诗言志",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诗坛上受苏、黄影响极大的诗歌专意于补辍奇字与讲究用事押韵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9.
张之翰是由宋入元的遗民诗人。他的《西岩集》里保存了一部分宋末诗人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弥补《宋诗纪事》、《宋诗纪事补遗》、《宋诗纪事续补》、《宋诗纪事补正》直至《全宋诗》之遗佚。而那些对于这部分诗人、诗作的评论,则又可以为《宋代文学批评史》尤其是宋代的诗论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味"或"滋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是指文艺作品中能激起欣赏者美感的特质(包括美的内蕴和美的形式).在品鉴诗歌的审美活动中,一首诗是否有"味"或"滋味"成为其审美价值的标志.因此,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断言:"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以味论诗,始于西晋文论家陆机.他在《文赋》中说:"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虽一唱而三叹,故既雅而不艳."南朝梁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也以味论诗:《明诗》篇说,"张衡《怨》篇,诗典可味";《体性》篇说,杨雄的作品"志隐而味深";《隐秀》篇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但是,无  相似文献   

11.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的诗坛大家,江湖派的领袖。本文着重论述了他的整合唐宋的诗歌风格论,揭示了他在宋诗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诗话汇编是诗话体的一种新形式,也是诗学批评的一种新体类。叙录宋代存、残、辑、佚的近二十部诗话汇编,用事实摆出宋代诗话汇编发展的轨迹,不难得出诗话汇编成立于宋代的结论。诗话汇编之所以兴起于北宋,至南宋达到高峰,诗话的迅速发展是内因,宋型文化的推动和雕版印刷事业的发达是外因。  相似文献   

13.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选本,该书“唐宋兼采”的批评宗旨在其选目上有着鲜明地体现,不仅选取了众多具有典型宋调风格的代表诗人及其优秀作品,亦选录了不少颇近唐音风貌的诗人诗作。这一方面是编者的诗学观在实践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乾隆朝唐宋之争相对调和的背景下出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宋元之际词人交游唱和之风十分盛行,如前所述,从宋遗民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某些时代风气、文人心理、生活观念、地域特点、社会审美习俗、文学创作倾向等,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从宋代的《时贤本事曲子集》到清代的《词本事》,在中国词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丰富多彩的词本事.这些词本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人用作词诠释的史实依据.本文认为,这种以词本事为词诠释依据的诠释方法,虽能帮助人们了解词人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的内容;但这种方法显然不利于诠释者主动介入文本、对文本开展创造性的阅读,并导致宋词作品意义的诠释走向单一与封闭的倾向.现代词学研究,应淡化这一诠释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未诗学思想包涵多端,在诗歌本源上,他认为诗歌应从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取材;于诗人修养,他将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相结合;同时论及了创作中的许多问题,对前代和当世的诗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诗学思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北宋后期的诗学中允有一席之地,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北宋末年诗人,因党派和学术关系差异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一个是宫廷诗人群体,一个是元祜后学诗人群体。宫廷诗人的作品充满了骄淫、奢靡、浮夸的气息;元祜后学诗人的创作则表现得内敛、冷寂,充满失望的情调;二者在本质上都表现了末世诗人的颓废,是北宋末年诗人的主要和普遍的心态。同时,在酷烈的党禁中,元祜后学诗人虽流露出较强的畏祸心理,但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心态。  相似文献   

18.
在被历代词人追和次韵的宋词经典名篇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以被115人次韵达258首的数量高居榜首,有力地凸出和印证了这一宋词经典第一名篇对历代词人的创作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作品统计和定量分析显示,南宋以13人22首为历代次韵"赤壁词"拉开了雄壮的序幕;金元二代7人10首,略显沉寂;至明代,48人共152首将次韵"赤壁词"的创作推向高潮;清代顺、康两朝,则以47人74首的数量继续保持着次韵"赤壁词"的良好发展态势。从参与创作的作者来看,既有大量仅作一两首次韵词的普通作者,也有不少像辛弃疾、刘辰翁、夏言、陆深、陈维崧、董元恺、曹亮武等次韵数量较多的著名词人。  相似文献   

19.
周紫芝是南宋初年有名的诗人,有近二千首诗传世,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乐府诗。他有明确的乐府理论指导创作,从而使其乐府诗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过当时诗人,在南宋初年诗坛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