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魅力独具。环县道情皮影以独特的唱腔、精美的工艺和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而享誉海内外。本文分析了环县道情皮影特点、影响及其所蕴含的地方文化,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道情皮影的艺术魅力和环县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皮影戏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而环县道情皮影历史悠久,喜爱者众多,素有"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的美称,但现今受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冲击,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堪忧,濒临消失。基于此,在现今舞蹈教学模式的全新探索中,加入道情皮影戏的精髓内容,不仅可以以舞蹈的形式传承皮影戏文化,还能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皮影戏文化与舞蹈共同发展和进步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3.
环县道情皮影,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采用有效方式进行传承与保护。对于环县道情皮影的文化研究,要强调乐谱整理的重要作用,通过乐谱整理,厘清环县道情皮影的特点与内容、结构与特色以及文化与内涵,真正发挥环县道情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与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环县道情皮影孕育、诞生在环县这块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的土地之上,2011年作为中国皮影戏中重要的一支列入世界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具有显明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并以其原生态艺术群体繁衍至今而饮誉全国,新时代赋予古老的环县道情皮影新的内涵,它以崭新的姿态多次登上国际舞台再次证明它显活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就其民俗文化特色做以浅析。  相似文献   

5.
环县道情皮影孕育、诞生在环县这块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的土地之上,2011年作为中国皮影戏中重要的一支列入世界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具有显明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并以其原生态艺术群体繁衍至今而饮誉全国,新时代赋予古老的环县道情皮影新的内涵,它以崭新的姿态多次登上国际舞台再次证明它显活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就其民俗文化特色做以浅析。  相似文献   

6.
杨懿靖 《文教资料》2007,(36):66-68
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以前台的说唱和影件操作为核心,辅以器乐和嘛簧的综合性民间说唱艺术,戏班是道情皮影的个体演出单位,戏班中各表演者之间默契的配合是皮影戏演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环县道情皮影戏是道情音乐的"音"与皮影的"影"相结合的产物,是集口传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俗活动等为一体的,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的综合性戏剧艺术形式,是植根于陇东黄土高原上的一门古老独特的民间戏剧艺术。它的传承不息,与其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或者说是文化空间,特别是民风民俗有很大的关系。笔者拟从环县的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方面,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渊源流播问题试以探析。  相似文献   

8.
环县道情皮影戏流行于甘肃环县及周边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打击乐形式独特、内容丰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将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的打击乐分类,并逐一介绍其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环县大概是以皮影而闻名于外的,记者坐车在山间公路上颠簸穿行时,好像隐约听到皮影戏里那高亢激越的唱腔。环县是2006年国家“两基”攻坚县之一,随着“两基”攻坚步伐的加快,环县的教育就像春天的气息一样,在山沟里悄然升起。  相似文献   

10.
环县道情皮影产生于黄土高原,其地理环境和文化地域特征决定了其质朴传统的传播方式和特点.环县道情皮影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各方各面都无不受其影响.面对如今新时代的形势,人们的心理和审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县道情皮影需要作出革新和探索,结合新的媒介和内容,多出新的作品,在传统和现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