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施这一形象自被引入到文艺作品中,便不断地在文人笔下出现并呈现出了不同的形象色彩。从最初的"天下美人"到宋代的"红颜祸水",再到明中期的"巾帼英雄",对其形象的塑造都带有时代变迁的印记和文人个人的诠释。中晚明经济的转型带来了人文思潮的涌动,促使了男女平等意识的觉醒,但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的拘囿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使这种觉醒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致使西施所谓的"巾帼英雄"不啻是被奴化的囚徒。  相似文献   

2.
西施以“沉鱼”美貌、只身犯险,为“越甲吞吴”执行潜伏计划而著称。在仔细研读先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西施虽是实有其人,但她并非无所依凭的传说人物,而应是《左传》中的传奇女性——夏姬的异名;西施为间谍的故事原型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所谈论少康中兴的史料,是对女艾形象的加工;西施之说还存在对《左传》中“诸稽郢”的新创作。也就是说,后世所传勾践灭吴有功的西施其实是混合《左传》中这三个人物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西施浣纱是古时越地女子日常劳作的实景,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西施浣纱的形象并非来自提供了西施题材原型的文献作品之中,而是直至南朝萧梁时代才出现。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和审美风尚有很大的关系,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到文学自觉时期在女性形象塑造上政治托寓色彩淡薄,转为玩赏性的实写以及追求飘逸清丽、虚幻绮美、颖悟旷达的特点,也是对我国"女子-水-情爱"模式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4.
《辅导员》2009,(20):I0014-I0014
我,东施也,以“丑”名垂青史。千百年来,我一直过得很郁闷,很不爽呀! 话说自从那年那日,我学习邻家美眉西施皱眉捧心、病歪歪的样子后,被时人嘲笑了一番,还原创了一条成语“东施效颦”送给我后,我就足不出户,整天以泪洗面(但是,尽管我茶不思,饭不想的,倒也没见消瘦下去)。我就不明白,西施病成那样,臭男人们倒是我见犹怜,大发慈悲和男子汉的英雄情怀呢。  相似文献   

5.
美以真为基础,以善为灵魂,是真和善的统一.艺术之美,通过生动可感的形象得到展示,是艺术之真和艺术之善的统一.<西施断缆>一剧的创作正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诸暨市山下湖是闻名全国的淡水珍珠养殖地,早在春秋时期,诸暨就有珍珠养殖的记载。相传,美女西施的母亲“尝浴帛于溪”,只因“明珠射体而孕”,乃出西施:这个美丽的传说是说西施为珍珠化身,山下湖的珍珠养殖业就是从那时发端的。1980年,当地近400户农民大胆从外地引进技术,开始小规模人工养蚌育珠。  相似文献   

7.
钱汉东 《新读写》2011,(4):55-58
美女西施位列中华四大美女之首,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西施传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  相似文献   

8.
本从上古音韵、中古音韵两个方面分析出了李善注引中把“西施”写成“先施”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许三观身上我们始终可以找到"抗争"的痕迹,不屈于苦难,不屈于世俗,他从没有摆脱过小市民的形象,但他的不屈和抗争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草根阶层"的英雄主义.  相似文献   

10.
原苏联著名学者维诺格拉多夫在文学修辞学中创立的核心概念——“作者形象”,是作者对所写艺术世界的评价态度和对全民语的取舍态度.这一理论的提出使文学作品中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借用维氏的文艺学理论,可以从语层结构分析出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的“作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