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远离稳定线新核素合成和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以近两年来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的远离稳定线重丰中子新核素208Hg、185Hf和237Th为例,概述了我国远离稳定线重丰中子新核素合成和研究的物理思想及技术路线的突破性进展。本文还就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我国新核素合成和研究的发展方向及相关的重大设备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远离β稳定线新核素合成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介绍了新核素合成和鉴别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法 ,报告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在重质量丰中子区和稀土质子滴线区新核素合成和研究的情况。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以创新性的物理思想和独特的技术路线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 ,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和研究了汞 2 0 8等 1 6种新核素 ,占国际上同期同一核区合成和研究总数的一半以上 ,不但实现了我国在新核素合成领域零的突破 ,而且在这一前沿领域占有优势地位。以下对他们的工作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1 引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过去数年中,先后合成并鉴别出了208Hg、185Hf、237Th、239Pa和175Er5种重丰中子新核素,近期又合成鉴别出了超铀缺中子新核素235Am,前面5个新核素是我们在新核素合成领域中首先在重质量丰中子区的一个重大突破,而235Am的生成和鉴别,使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跨入了又一个重要核区──超铀缺中子区。它不仅填补了核素图上的又一个空白,而且对镅的缺中子同位素链进行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周期表上第95号元素媚的缺中子同位素232Am和234Am,在10年…  相似文献   

4.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4,(3):6-7
<正>我国科学家合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中国科研团队近期首次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相关成果2月1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子核,科学家们把它们称为核素。合成和研究新核素,不仅对认识物质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理解天体环境的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是探索自然奥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获重大突破。二、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并鉴别了新核素镅—235,标志着我国新核素合成与研究进入又一个重要核区——超铀缺中子区。三、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召开。四、国家环保局限令9月30日之前在全国范围内取缔关闭小造纸、小制革、小印染和其它土法生产的炼焦、炼硫等15种污染小企业,这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个重大行动。  相似文献   

6.
我国为了开展重离子物理研究和重离了束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于1998年建成了自行设计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使我国进入了国际重离子物理研究的先进行列,并取得了以合成新核素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的科学家最近在核科学的重要前沿领域——超重核区合成超重新核素Db— 2 5 9,这标志着我国新核素合成和研究向前迈出一大步 ,已经跻身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先进行列。据中科院专家介绍 ,自从 1934年人工合成第一个地球上不存在的新核素以来 ,全世界的核物理实验室经过 6 0多年努力 ,已合成 2 0 0 0多种新核素。中科院兰州分院近代物理所的科研人员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等实验装置 ,于1992年在世界上首次合成铪— 185和汞— 2 0 8两种新核素 ,与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合成的铂— 2 0 2一起 ,实现了我国在新核素合成领域零的…  相似文献   

8.
核能利用     
氢弹爆炸核能的释放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重核的裂变,即一个重原子核(如铀、钚)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原子量的原子核,引起链式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另一种是轻核的聚变,即两个轻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聚合成为一个较重的核,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重核裂变能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铀-235是自然界存在的易于发生裂变的惟一核素。当一个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时,这个原子核能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同时产生2到3个中子和β、γ等射线,并放出能量。如果新产生的中子又打中另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调研了国外高中子注量率、大功率的典型研究堆主要特征,对其主要性能指标、特点、安全措施进行概述,可为我国研究堆的设计及建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可提供高通量的硬中子,嬗变长寿命核素能力强,可大幅降低核废料的放射性危害,实现核废料的最少化,被国际公认为是核废料处理最有前景的技术途径。文章分析了ADS研究的国家需求,概述了国内外发展现状,同时介绍了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实施进展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以扩展Skyrmc力SKa和自洽半经典方法为基础,系统研究了~(40)Ca、~(48)Ca、~(60)Ni、~(90)Zr和~(208)Pb的中子皮厚度,特别分析了中子皮厚度的“体积”贡献与“弥散”贡献的相对大小。  相似文献   

12.
针对最新观测的新转动模式,特别是Wobbling运动,采用基于协变密度泛函理论(CDFT)的核芯-准粒子耦合模型(CQC)研究奇中子核~(105)Pd低激发谱,Wobbling频率等物理量,讨论Wobbling运动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根据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并结合哈肯的协同学中的一些观点,分析情报结构,探讨建立高效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系统的途径,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情报事业的繁荣。耗散结构理论概述耗散结构理论主要讨论一个系统从混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它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不管是力学的、物理学的、化学的,还是生物学的,社会的系统),当系统的参量变化一定的临界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就有可能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远离平衡的非线  相似文献   

14.
正概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金属钴元素是~(59)Co,它不具有放射性。~(60)Co是一种人造放射性钴同位素,其半衰期分别为5.27年,衰变时释放1.17Me V和1.33Me V的γ射线。工业上通过在反应堆内中子活化~(59)Co制备而成。~(60)Co放射源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灭菌、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辐照化工、辐射育种、宝石辐照改色、无损探伤、安全检查等领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应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模拟模型,对伽马能谱测量中常用的NaI(TI)闪烁体探测器测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40)K以及大气~(222)Rn形成的谱线进行模拟,然后对模拟所得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到大气中氡浓度对地面伽马能谱测量结果的影响,这对准确地进行矿产勘探和电离辐射环境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艳 《科学中国人》2008,(2):104-105
科学家曾雄飞追踪原子世界45年,通过对两千多个核素,七百多个基本粒子,以及近百年积累起来的物理和化学实验数据,对中子结构研究终于取得可喜的进展。于2006年开始提出了质子和中子的电子结构理论,原子的三层次电  相似文献   

17.
挑选47组常用的Skyrme参数,采用Skyrme能量密度泛函结合拓展的Thomas-Fermi展开,用约束的密度变分法,我们计算了208Pb、112~124Sn 、 48Ca 、 96Zr、18O 等丰中子核的中子皮厚度并与实验数据分析抽取的中子皮厚度比较,研究了中子皮厚度与非对称核物质态方程中同位旋相关的对称能项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中子皮厚度随对称能系数 a s 以及对称能在饱和密度附近的斜率L、曲率Ksym的增大呈现近似的线性增大的趋势,对称能越硬的核势确定的中子皮越厚。以反质子湮灭法拟合的参考实验值作为标准,我们给出对称能系数,对称能在饱和密度附近的斜率和曲率的参考范围分别为:as = 30 ~ 35MeV ,L = 20 ~ 100MeV,Ksym = -256 ~ 70MeV。满足这个条件的Skyrme 参数有:SLy0-SLy10、SkM*、SkP、SLy230a、SkMP、SKT1-3、SkI3、MSk1-2、SII 。  相似文献   

18.
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的子课题"硼中子俘获疗法技术研究——二元靶向放射治疗技术"(编号:2013BA101B08)的支持下,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核反应堆工程专家周永茂教授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中国医院中子照射器(IHNI-1),并带领"中子俘获疗法(NCT)"团队开展了肿瘤病患的中子俘获疗法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19.
稀土变价或价态浮动是指稳定的正三价以外的价态。目前已发现9个非三价稀土元素。通过对变价稀土材料的合成,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价态转变过程的研究,人们发现变价稀土具有与正常正三价稀土迥然不同的特异性能和用途,变价稀土离子的研究已成为稀土物理化学中最活跃的学科分支之一。本文概述了我国在变价稀土的合成与分析,稀土价态转换规律,变价稀土的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及取得的成果,提出了今后变价稀土研究课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氘氘(D-D)和氘氚(D-T)反应的加速器中子源通常被称为中子发生器,分别可产生约2.5 MeV (D-D)和14.5 MeV(D-T)的快中子,是重要的单能中子源,可广泛应用于中子物理和中子应用技术的研究.D-D/D-T反应在低的氘束流能量下具有高的反应截面,因此可以利用小型低能加速器加速D束流实现高的中子产额.20世纪60年代问世的强流中子发生器体积较大,通常固定安装在实验室中,主要用于开展中子物理和中子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兰州大学于1988年成功研制了D-T中子产额达到1012 n/s量级的强流中子发生器,其技术指标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发展较早的另一类中子发生器被称为密封中子管,密封中子管在石油测井领域的应用十分成功,但因其结构所限及使用微型潘宁离子源,中子产额偏低,且为一次性真空密封元件,寿命短,使用成本高,限制了在其他中子应用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