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轴心,根据教学目标,利用文学作品的章体特色,整合学生既有言语课程基础知识及表达技能、已经掌握的各门课程教学法知识与技能,通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营造氛围,让非中文方向学生在参与中充分感知、欣赏文学课程教师教学综合言语表达艺术的生动性、准确性和意境美,将文学目标实现与对学生教学综合言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并行提高,教法与学法交汇契合,有利于学生的未来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涛 《文教资料》2012,(20):48-49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课程。在高职院校专业与市场接轨、课程与就业同步的发展趋势下,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制约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大学语文必须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春兰 《现代语文》2010,(9):139-141
一、目前我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目前是我院面向文科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兆文化基础课程,承担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任务。总课时54课时,分两学期开设。对文科类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是高专各专业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职业修养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完美地落实高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高专教育特点,实施适应学生心理、课程结构和时代要求的教学创新,是每个高专《大学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高专《大学语文》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定位,探索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彭勃 《当代教育论坛》2005,(24):109-110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当前各类高职院校除某些文科专业外,基本上不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即使是文科专业,其内容和课时也是一减再减。教学管理层不重视,学生反应冷谈,以至于这门课程“门可罗雀”,许多大学语文教师纷纷转向了其他文科课程。两年制学制的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更是到了存亡的边缘。为什么大学语文课程会陷入如此的困境呢?这既有客观原因,又有自身的不足。第一,课程目标不明确。每门课程的开设首先都应确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如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就对大学英语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6.
韩晔 《成才之路》2009,(1):54-54
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而面向全校各类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正处于困扰中,其学科定位、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当今在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主课题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围绕"服务专业,拓展内涵,注重素质培养"改革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强调改变教学现状的必要性,并总结归纳了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作为以全面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的课程,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一度遭遇尴尬。本文通过对大学语文遭遇尴尬的现状、原因以及如何走出尴尬境地等问题的探讨,以期给大学语文一个准确的定位,促进大学语文教学专业化和大学语文教师学者化。  相似文献   

9.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采用表演法的必要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到:“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南开大学的陈洪、李瑞山等先生,把大学语文教学定位为“母语高等教育”。这样就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具有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大学语文课程,使学生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媒介,提高学生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存在着性质不明确、学生兴趣不大等问题。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做到作品讲解与文学史结合,不同专业教学要各有侧重,教学过程应渗透审美教育,以此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是高校非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近年来,随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这门课的课程定位和设置目的已日益明确。利用这门课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审美鉴赏水平、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材已出现多种,正在逐步适应着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多种需求。在教学方法方面,研究性教学、讨论式教学、网络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也正被广大教师所运用。笔者多年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深感大学语文不同于高四语文,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课程是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当前的教学现状是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课程教学陷入困境。为了扭转这种状态并实现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目标,研究性教学实践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通过两个研究性教学案例实践发现,该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提供引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涉及除中文以外的很多专业。负责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进行"专业移植",是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师素质、加大考核力度、开展二课活动、自编校本教材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遏制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移植"现象,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1])  相似文献   

14.
要提升高职学生语文素养,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仍是重要举措。大学语文课程不但不可用其他课程替代,且要发挥好它的主渠道作用。只有从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评价等多方位的大学语文教学创新,才能改变以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学生语文素质培育的弊端,开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开放生动的面貌。同时,通过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研究,更好地促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5.
作为普通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课,大学语文目前处于一种“学生不爱学,老师难教学”的尴尬状态.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新的语文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的兴趣已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应该充分明确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大学语文课程建构成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完善学生人格道德、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张羽  孔苏 《现代语文》2014,(10):20-22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作用与意义十分重大,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的汉语能力、增强他们的人文修养、更好地使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但目前中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逐渐明晰,高职教育对人文素质课程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应当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对其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做到整合原有课程设置,实现模块化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美化大学语文课堂,体现大学语文魅力。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课程现在面临着学生受学心态急功近利、社会期望值过高、课程价值负荷沉重、教师归属感缺失和课程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况,要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变革与重建,就要改变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兴趣,明确教学重点,卸载价值重负,教师要确立专业发展理想,树立学科建设与共同发展的意识,教育部门要在制度层面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关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支撑和保障作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出发,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从教材、教学、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观点与看法,并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是全国各类高校面对非中文专业学生普遍开设的公共课,还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中文专业除外)必考的一门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该课程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学语文的教学遭遇到了困境: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愿学,老师也不愿教,课程的考核制度极不合理。我们认为,要想走出困境:首先要为大学语文"正名";其次高校要重视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再次要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最后,还要限制班级人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