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国学经典《三字经》包含了天文、历史、文化、伦理、生活等多方面内容,既是文化课本,更是道德教育读本。学校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对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将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诚然,在今天看来,《三字经》有一定的历史和时代局限性,其内容不一定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但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德育思想,仍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和一定的教育价值。教师应当在学校教育中,引导学生从《三字经》经典诵读中获得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有效传承。一、协同开展经典诵读和德育系列活动作为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发现,学校只有开展贴近学生,寓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经典诵读之风吹遍全国中小学校,一时间全国上下大多数语文老师都在名师们的影响下,在教学第一线进行经典诵读的尝试、研究活动。《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道德经》《中庸》《论语》等中华古代经典诗文陆续走进学生的课堂;《飞鸟集》《晨读对韵》《绕口令》《儿歌集》这些中外现代经典诗歌也常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应该说,经典诵读的盛行,给一批喜爱文学的学生带来了福  相似文献   

3.
《三字经》作为中华经典,无论是在道德养成方面还是在中华文明的传承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对幼儿来说,诵读《三字经》不仅可以提高记忆力,还可以使幼儿了解中华文化,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本文就幼儿诵读《三字经》的教育价值及教育方法作概括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一、开展《三字经》故事会,激起诵读兴趣《三字经》是一部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于一体、既富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儿童启蒙读本,其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早在入小学前,大部分学生已在家长的指导下接触了《三字经》,但对其中的故事却知之甚少,于是开展《三字  相似文献   

5.
房猛 《语文天地》2012,(12):36-37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程,而创造性地运用诵读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朱自清先生的《论诵读》指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  相似文献   

6.
经典名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进程,几年来,我尝试着把对经典名篇的诵读、鉴赏、积累及运用引入课堂,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一、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阅读主要从《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成语故事》、《三字经》、《中华成语千句文》等开始,因为这些书目内容浅显,篇幅短小但不失经典文学的风采。通过朗读比赛、办手抄报、个性摘抄、主题队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活动,调动了学生们充分展示、表现自我的积极性,班级形成了诵读名篇的浓厚氛围。现在我班学生人人都能够背诵百余首诗词、二百个以上成语,讲名…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县教育局大力提倡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内容有《弟子规》、《三字经》、《老子》等,并免费为学生发放了教材。在县教育局的号召下,我校的经典诵读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9年1月-12月以活动激发诵读动力. 在开展课题实验之初,我们就先探讨如何让实验老师与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课题的实验中去.通过访问和与学生交谈,我们发现学生比较钟情于活动,活动能激发他们的动力,触发他们的思维,为此,我们选择了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第二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两年时间)活动实践,探究诵读的有效策略. 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各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班的实际,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的实践中,研究诵读经典的有效策略,以诵读经典来建设自己的班级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三阶段:2012年1月-5月总结反思,形成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9.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改革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我国的许多教育学家们也越来越重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段的学生们学习水平的提高与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对新课程标准改革方案的解读,可以发现,国家对学生的经典古诗文诵读这一方面更加重视,专门对这一模块的学习提出了更多的、具体的要求。作为老师,应该紧随这种改革趋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为学生提供一些积极有效的策略,以激发他们对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兴趣,增强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本文讲述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诵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诵读教学以规范性诵读训练形式,可以引导学生真正达到"口诵心惟"的诵读境界,对文本进行高级审美鉴赏。然而低效、形式主义、机械化是困扰诵读教学的几个主要问题。本文从诵读教学与诵读赏析、写作表达的关系入手,以诵读与想象、诵读与思维训练、诵读与写作几个角度分析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习者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正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吸收国学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由于学生在学前对国学经典接触较少,而且古诗文意思难懂,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缺少一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因此,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让学生  相似文献   

13.
黄晓霞 《新疆教育》2013,(7):165-165
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校本教材《中华古代经典诵读》,值得探究。本文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是立足文本,指导诵读方法。二是博闻强识,开展多样化活动。用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速度水平,用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和热情。从而完成《中华古代经典诵读》的学习指导。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齐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实际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而正确地运用诵读这一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心、眼、口、耳各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诵读,加强对学生进行诵读的训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星河璀璨,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往今来,文学宝库中积累了很多经典瑰宝。《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均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儿童处在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如果抓住机遇背诵一些经典名篇,将会对其一生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诵读经典无疑是一种适合幼儿智力结构发展特点的最简洁高效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重扬诵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受到方方面面的批评,甚至有人惊呼:语文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其原因是复杂的,而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点是忽视了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诵读法。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是以识字、读书、作文为习得语文能力的三个逐步递进的环节,其中尤其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强调以诵读与背诵为基础的“涵泳”之法。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无一例外地要求学生诵读如流,背诵成了语文能力习得的最基础的“硬件”。这一教育方法使许多人得济,文史学家来新夏曾说:儿时…  相似文献   

17.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吸收国学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由于学生在学前对国学经典接触较少,而且古诗文意思难懂,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缺少一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因此,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8.
诵读经典诗文,是小学语文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识字量,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其一,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做好诵读指导;其二,以课外教学为支撑,创设诵读环境;其三,以实践活动为契机,塑造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19.
毕孝丽 《考试周刊》2011,(41):46-4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看着学生每天乐此不疲地念诵着《三字经》,沉浸在经典诵读的氛围之中,我觉得我之前的决定是正确的。2011年,我执教一年级,从下学期就让学生接触《三字经》,并循序渐进地背诵《三字经》。其实当时是带着极大的困惑去做这件事的。因为新课程一年级语文已经面临识字量、阅读量过大,很多学生难以将课本中内容消化的困境,如果再让他们读《三字经》,会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到最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什么也学不好?他们能喜欢上,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吗?  相似文献   

20.
指导学生经典诵读,就是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以提高诵读效率。合理安排诵读时间、内容,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