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五诀     
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呢?先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如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如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等。所以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文者,纹也,花纹交错才成文章。古人云:文无定法,行云流水。这是取行云流水总在交错、运动、变化之意。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人看;形式死板,没有变化,也没有人看。变化再多,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其中形、事、情、理正好是文章中不可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四个内容,又是描写、叙述、抒发、议论四个基本手段。四字中“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就是我们平常与人交流,也总得能向人说清一个景物,说明白一件事,或者说出一种情感、一个道理。所以这四个字是离不开的。因实用功能不同,常常是一种文体以某一种手法为主。比如,说明文主要用“形”字诀,叙述文(新闻亦在此列)主要用“事”字诀,抒情文主要...  相似文献   

2.
要有所依托     
杂谈文章,不是纯理论文章;而是“寓理于事” 的文章.因此,我们在构思写作时,首先需要考虑在这篇文章当中要摆进去一些什么“事”.这“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如果是多件,最好是以其中的一件为主.当然,在写作之时,并非纯粹是叙述这些“事”;而是以这些“事”作为“依托”,进行发挥,向读者展示其中包含着的“理”.如果这一件(或多件)“事”选得好,那么这篇文章就有了成功的很大希望.1996年7月19日《湖北日报》的“大家谈”专栏登出一篇题为《“减害云”是何物》一文,它就是找到了一个好“依托”,从而做成一篇好文章的典型.该文所“依托”的“事”是:“那天,当孩子说要用‘减害云’来消灭蟑螂时,我竟茫然不知所指,待弄明白他是在说‘灭害灵’时,我差点没有背过气去.事后一想,这过错又确实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的,就连我这个30大好几的成年人对繁体字都半生不熟  相似文献   

3.
文章五诀(6)     
梁衡 《传媒》2002,(4):43-44
2.借理析事 论文以外的记事文体,都可采用这个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理”字诀去支援“事”字诀。虽然说理文以外其他文章的主体并不是要讲什么理,但是如果能以理为据,这事就显得稳重可靠,有根有据。 借理析事之法,不外三种。 第一种方法,理字开头,以理领  相似文献   

4.
古今的文章、诗词都相当普遍地使用过典故,许多文论家也都讨论过“用典”的问题。我国第一部“体大而思精”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就专设《事类》篇来论述用典。《事类》篇开宗明义就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事类”,就是在文章本身的写作之外,利用有关的典故来表明意义,引用古事以证明  相似文献   

5.
谈到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人们往往比较关注“3种语言”(解说、画面、音乐)的运用,而忘记或忽略了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电视专题片的事、理、情。所谓事,就是片子所反映的对象.它常常是一个或一段故事.特别是故事里活生生的人;所谓理。就是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它往往需要提炼和开掘;所谓情,就是作在叙事和说理中的情感体验和抒发。它最终是作通过作品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事、理、情是专题片的三要素。在总的创作意图确定之后。关键的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事例阐明主题、诠释什么样的道理突出主题、抒发什么样的感情烘托主题。  相似文献   

6.
反躬求诸己     
“毫无办法,就是不接受采访,好象报道他就是害了他似的。最后,不是我在求他,例是他在求我了,求我别写。真没见过这样的科学家!”一位记者在办公室嚷了起来,忿忿之情,见之于形。“怪谁呢,社会风气就是这样。树大招风,人怕出名。谁冒尖谁就成众矢之的。”“不报道,人家还能干点事;一报道,光应付闲话就得费去大半心力。‘内耗’太大。”接着,便是“武大郎开店”呀,“东方型嫉妒”呀,“国民性”呀,一大串议论。  相似文献   

7.
上期在《雕虫”杂俎》中,谈到的主要是短言论的“题”,这里打算讲一讲短言论的“论”,即说理。就事论理抓住生活中的一件事,然后加以议论,这是小言论中最常见的一种格式。这种格式的文章看上去很简单,要写得好并不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2006,(9):42-42
《新闻潮》2006年第4期发表李一军的文章《理趣——新闻评论的魅力所在》。 文章说,新闻评论的趣味性体现在多方面,如题趣、语趣、事趣、形趣等等,而理趣则是其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9.
古今的文章、诗词都相当普遍地使用过典故,许多文论家也都讨论过“用典”的问题。我国第一部“体大而思精”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就专设《事类》篇来论述用典。《事类》篇开宗明义就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事类”,就是在文章本身的写作之外,利用有关的典故来表明意义,引用古事以证明今事。刘勰所讲的事类,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用前人有关事例或史实;一是引证前人或古书中的言辞。这比通常所说“典故”的范围要宽泛一些,可以说是广义的用典。刘勰把用典故看成是文章之外的东西,是不恰当的,用典应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用典究竟起什么作用?有哪些类型?怎样  相似文献   

10.
放评要讲理     
新闻说事,评论说理。 “东湖放评”虽只有200多字的容量,但以我的理解,它仍属评论体裁。因此,放评不能仅停留于“复述”的层次——用诗一般的文字,散文化的语调,把已经见报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再描述一遍。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的趣味性体现在多方面,如题趣、语趣、事趣、形趣等等。而理趣则是其中最高层次者,这是由新闻评论的性质决定的。新闻评论是新闻性与政论性的统一,政论性即说理,是核心,是目的。而理趣正是直接体现说理趣味性的。其它方面的趣味性间接为说理服务,而理趣则直接为说理服务,可称之为新闻评论趣味性之最。把道理说得精辟、透彻、深刻、意味深长,本身就是一种趣味性(当这种“说”说得简短凝练而不是洋洋洒洒时,其趣味更浓。可见“理趣”与“简趣”有共通之处)”说理的趣味性同对政论性的要求(“正确”、“完整”等)大同小异、联系密切,只是表达不同、标准更高罢了。  相似文献   

12.
吕涛 《大观周刊》2011,(52):236-236
评论对于广播电视以及各种媒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占有特殊的地位。一个电视台评论节目办得如何.可以说是衡量这个台实力大小、水平高低、人员素质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办好新闻评论节目,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选题.其次要捕捉详实生动、内容丰富,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除此之外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表现方式,合理安排层次、以事阐理,以理论事,这就是评论节目的“结构”问题.如果说主题是节目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我有这样一个近似简单但却不无根据的看法,我以为报纸工作做的就是六个字的工作:“摆事实,讲道理”。要提高报纸宣传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关键就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事”与“理”的关系。我们知道,报纸是要讲道理的。理要讲对,话要动听,报纸宣传就在这个“理”字上。党报,就是要  相似文献   

14.
言论最大的特点是有啥说啥、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旗帜鲜明,也就是像有人形容的那样“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决不拖泥带水、拐弯抹角、遮遮掩掩。言论,就是说理的,而不是说事的,即使说事也是以说理为目的的。因此,无论是评论、杂谈还是小言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想说什么,开宗明义,从不掩盖自己的政治观点、思想立场。具体到党报上刊登的中心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人对于著文立言,一向重视。“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人也有“文章千古事”的诗句。我看这些话并不算夸大。试看古今中外多少名文佳作,真是历千古而不朽。至于怎样写文章,古今人议论的甚多,而首先注重在“诚”。古人说“修辞立其诚”;又说“不诚无物”。“诚”是认真。所谓“诚心诚意”,就是认真。“诚”也相当代表内容。“诚”了,固然不一定就有内容;而“不诚”一定“无物”。毛主席指责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说空话写空文的人,必然是没有诚意的。“诚”是热诚和热情。文章要有感情,特别是议论文需要有感情。人们读到好文章,可以击节叹赏,一咏三叹;可以眉飞色舞,击碎唾壶;可以拍案而起,鬚眉皆竖;也可以低徊惆  相似文献   

16.
说什么,关乎文章的主题,很重要;怎样说,关乎文章的层次,同样重要。 有人说,抓住高质量的选题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是,未必好题目就能作出好文章。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有人作报告,题目不错,但想听的没有,不想听的他说起来没完。老百姓告状,明明有理,东拉西扯,越说越乱,反而没理了。有的电视剧,打个哈欠演半天,全是没用的镜头;需要仔细交代和刻画的地方,又一笔带过,语焉不详。这叫做:有事说不清,有理说不明。不写文章发表倒还好办。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照着半天说,还能听出个来龙去脉。写成文章就难办了。总不能让读者跟着理线头,倘如此,索性不看。  相似文献   

17.
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打开报纸,一篇文章读后心中了无痕迹,或者虽有一点痕迹,但印象不深。这可以从多方面找原因,如主题不鲜明,新话不多,语言不美等。但有一点却常被忽略,就是在文章中不注意“形”的表现。许多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报纸言论、评论的同志,以为“形象”和“叙述”是文学的事,新闻就是直白的说明,言论更是只要论述就行。其实,在解决了消息的事实和言论的观点之后,“形”则是加深读者印象,为文章增色的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一、当乎理 确乎事 酌乎情 清代学者叶燮的《原诗》,是历代诗话中理论性较强的一部力作。其中《内篇》上下,对诗歌创作的理、事、情三要素作了精警的论述,对其他各种文体的写作,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天地之大,古今之变,万象之赜(zé,精深奥妙处),日星河岳,赋物象形,兵刑礼乐,饮食男女,于以发为文章,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曰理,曰事,曰情。”  相似文献   

19.
文章五诀     
梁衡 《传媒》2001,(11):24-25
前言 写文章讲话有没有诀窍?怎样才能让人爱听爱读?诀窍是有的,这就是写作文章的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五个字:形、事、情、理、典。就是说文章的基本构成离不开这五个方面,借这五样东西,或曰从这五个角度不停地变幻组合便是文章。这里只讨论技巧,即这五种要素作为形式和方法来运用时的规律,至于理之深浅、形之美丑、情之浓淡、  相似文献   

20.
文章五诀(7)     
梁衡 《传媒》2002,(5):38-39
(上接本刊今年第4期 第三章理字诀的运用2.借理析事) 3.借理写形 形是客观的具体的景物,表“形”的手法主要是外貌描写,以形动人。但是这应了一句话:只有理解了的东西记忆才更深刻。所以,为了更深地打动读者,除了以形感人之外,还可以借理写形,以加深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