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选取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保费支出、政府补贴、农业保险占政府补贴比重、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6项指标,对广西农业保险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广西农业保险保费支出越大,农业保险发展越好;政府补贴增加对农业保险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农业保险占财产保险比重越大,保费收入越高;广西农业保险发展不受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精确评价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绩效水平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改进农业保险政策的前提和基础。为剔除外在环境对绩效评价的影响,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文章通过三阶段及动态DEA方法,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2008-2012年我国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的绩效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绩效水平整体较低,各省绩效水平存在较大差别,绩效水平的动态变化也存在显著差异,在实证基础上对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保险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WTO允许农业补贴的“绿箱”政策之一,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险供给却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有关农业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探讨。本文对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金阳 《教育教学论坛》2014,(41):273-275
农业保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金融保障,而适当的财政补贴是支撑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保险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补贴,从而实现了农业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同时,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地域平衡性差、补贴目标偏狭等问题,亟待改进。本文围绕上述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改善性的建议举措,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保险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农业保险开始萎缩,许多保险公司纷纷退出这一市场,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部分地区保留农业保险业务外,很少有其他商业保险公司涉足这一领域.农村出现了"投保难"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再认识、政府与补贴、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积极寻找农业保险商业化运行模式及拓宽投资渠道等方面对如何发展我国农业保险做了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国保险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农业保险开始萎缩,许多保险公司纷纷退出这一市场,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部分地区保留农业保险业务外,很少有其他商业保险公司涉足这一领域。农村出现了“投保难”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奉文从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再认识、政府补贴、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积极寻找农业保险商业化运行模式及拓宽投资渠道等方面对如何发展我国农业保险做了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模型考察了我国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对保障水平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保费补贴对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随着保障水平的增加,保费补贴的作用越来越小,进一步将保障水平分解为保障广度和保障深度,结果显示保费补贴仅仅促进保障广度的增加,而对保障深度并无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立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应加强农业绿箱政策,将黄箱政策转化为绿箱政策,试用蓝箱补贴政策等。同时国家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对农民和农业生产补贴体系,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建立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有效化解农业生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放宽贸易管制,促进农产品出口;完善农业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为保证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农业补贴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保护农民种粮收入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都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农业补贴存在制度缺失、财政支持力度不大、方式不合理、监管不健全等问题,本研究比较分析了美日两国的农业补贴制度,并从完善制度建设、规范补贴方式、严格监督机制等方面总结出完善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农业补贴政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而测算了农业补贴对TFP增长的促进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补贴对TFP增长的促进效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了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并没有很好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农业补贴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加以补充和完善。本文从探索建立差价补贴制度、建立补贴资金与农业成本变动相协调的联动机制及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体系等方面,探索新思路以提高农业补贴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业保险能够分散、转移风险,提高农民偿付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而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业保险制度:第一要制定法律,支持、规范农业保险;第二要中央和地方财税要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第三农业保险要在经营模式、农险产品品种、组织形式和业务能力等方面不断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最后要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农业保险风险防范体制。  相似文献   

13.
在WTO框架下,对于农业补贴的法律适用,根据累加适用原则,要适用调整所有货物贸易的一般补贴规则———《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和GATT1994。然而累加适用的后果会使一般补贴规则和专门规范农业补贴的《农业协议》产生冲突,此时根据有效解释原则、《农业协议》第21.1条和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农业协议》应该优先于一般补贴规则适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原因及其实施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支持和补贴是全球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大都对农业提供相当的支持,相比之下中国对农业的支持还很不够.本文论述了中国支持农业的特殊原因,比较中国和部分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水平的差异,表明中国的农业支持水平还是相当低的.2002年开始实施种粮直接补贴,但由于补贴数额有限、制度体制束缚等原因,直接补贴的效果十分有限.因此中国必须加大农业支持力度,调整农业补贴结构,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石家庄市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市)--鹿泉市部分农村的参保情况是:新农保的参保率较高,但个人选择的缴费标准普遍偏低,少部分人缺乏对政策的深入了解;缺乏相应鼓励政策,中青年农民的参保意愿不强;集体补助不到位,政府财政存在隐性压力等。因此,必须加大对新农保政策的宣传,使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深入人心;提高新农保补贴标准,合理增设个人缴费档次,鼓励长缴多缴,提高中青年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设计,保证新农保的集体补助,打通政府财政压力的释放通道,促进新农保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真正使农民“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地区农业保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概述内蒙古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农业保险需求相对有限、农业保险供给相对短缺、缺乏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撑。并提出了内蒙古进一步发展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包括强化政策扶持、培育农业保险市场、提高农民保险意识、采取以互助合作保险组织为基础的农村保险组织制度等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不仅包括传统的反哺性补偿,还应包括可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内生性利益补偿机制。文章结合安徽省11个粮食主产区(县)283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安徽省粮食主产区内生性利益补偿机制的影响因素,发现粮食产品再加工、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鼓励创新机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物流配送对内生性利益补偿机制有着直接的影响效应,粮食补贴、粮食价格、农资价格、粮食产量、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内生性利益补偿机制有着间接的影响关系。新型农村合作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对内生性利益补偿机制的影响效应不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保险已经成为人们有效规避风险的必要方式。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大兵压境,人们的保险意识普遍提升,保险公司也借此契机大力开展各类保险业务,中国保险也呈现欣欣向荣之势。然而这种繁荣却无法掩盖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现实,与其他险种相比,农业保险的不平衡性就凸现出来,农业保险的萎缩与中国农业大国的现状极不协调。农业保险应建立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的保险新模式,包括保险经营技术创新和保险制度创新,以适应我国发展新形势下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相对薄弱环节,农业保险多年以来也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美、日两国农业保险的制度模式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的实践,对加强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有重要启示.我国应建立以政府组织为主体、结合农业合作组织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保险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保险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保障。我国农业保险起步晚,相关制度不健全。根据其发展现状,应当加强立法,强化政府职能,提供财政支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模式,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