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哲学意义上,再现“历史真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表述。历史影片的成功不在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因为“历史”绝对客观的真实已经完全消弥。“影视史学”和“书写历史”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真实标准。历史影片的成功之处是“客观历史精神和主观艺术想像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历史撰述所建构的主观历史图景是客观历史存在在当下的理性化的表现形式。由于客观历史存在已经在时间流失中永远逝去不可能被最终还原,所以主观历史图景必然具有主观创造性。这种主观创造要将一定的秩序引入主观历史图景,这一过程同时就是在主观历史图景中对客观历史事实赋予当下意义的过程。并且,经过转换的意义还要被内化到当下的社会秩序当中去。  相似文献   

3.
历史教材中的漫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被编人教材,是教好历史课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漫画不仅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幽默,而且包含了许多显性与隐性知识,形象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把客观的历史与主观感觉印象统一起来,给学生鲜明的立体感,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即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体现教学直观性原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漫画进行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与往年相比,2004年高考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ⅠⅠ卷历史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由于试题要求考生必须从所给的材料中客观地、准确地、创造性地概括出简明的历史结论,所以,今年高考的历史主观试题在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  相似文献   

5.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因素具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其中。影响中日关系的是主观层面。如果没有主观层面。历史因素就变成了历史事实,不会影响中日关系。因此,要排除中日关系中的历史因素,就必需在日本采取主动的前提下,由双方共同超越,而不是中国单方面的忘却。  相似文献   

6.
廖力生 《考试周刊》2015,(19):128-129
在高一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其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又有主观方面的,客观方面涉及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包括教材的衔接、教学方式的衔接、考查方式的衔接等。主观方面是高一历史教师自身因素造成的。高一历史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研究学生,让学生迈过这个初、高中衔接的"坎"。  相似文献   

7.
“批判的历史哲学”作为新史学的一个理论流派,是对19世纪以业长期占据西方统治地位的客观主义实证史学的反动,它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历史认识主观与直觉的作用,赋予历史以活的思想和精神,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其一味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置客观历史过程于不顾,着力塑造历史学家心中的历史,也不免有主观、片面、矫枉过正之嫌。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历史课教学中,从“主观”与“客观”、“动”与“静”、“斗争”与“妥协”、“古”与“今”等几个方面整合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批判的历史哲学”作为新史学的一个理论流派,是对19世纪以来长 期占据西方统治地位的客观主义实证史学的反动,它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历史认识 主观与直觉的作用,赋予历史以活的思想和精神,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并在历 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其一味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置客观历史发展 过程于不顾,着力塑造历史学家心中的历史,也不免有主观、片面、矫枉过正之嫌。  相似文献   

10.
当今史学和历史教育领域,存在着一大严重的概念上混乱的现象,那就是,把实际生活中的历史与史学家的历史观念混为一谈,把历史本体的客观性质与史学观念、历史知识的主观性质,完全重叠在同一个历史概念中,由此派生出许多奇谈怪论,造成许多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研究都没有完全摆脱以往哲学主客体二分对立的范式,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为视角,从价值与历史观的统一出发,以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为方法论,探讨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历史资料是已逝历史事实的再现,是证实历史的依据。历史资料有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碑史料三大类。史料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遗存,具有主观与客观二重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史料的二重性,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知古鉴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所描述事物也都是过去的事物,所以历史具有客观性。但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客观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并且繁多复杂的历史事件往往又会让学生倍感烦琐,进而无从理解或探寻。这就要求教师要寻找符合历史特征又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提升历史素养。本文从历史故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视域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理论缺陷,以及历史的真实性是否存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认为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观点尽管各有其合理性,但是又各有缺陷;客观实证论者认为历史事实是等待着史学家去发现的客观的独立存在,历史事实等同于历史真实,这种观点排除了历史事实中的各种主观因素对历史真实性的影响;主观建构论者认为历史事实含有主观性与相对性,这一观点容易导致对历史知识的全盘怀疑主义;史学家的"自治"和"技艺"、共同的学术规范和学科训练以及相对客观的历史事件和史料的制约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和保证了历史的相对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观点认为春秋笔法是孔子设立褒贬的标准,是一种历史书写主观意识的体现。然而《春秋》的书写中本就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反映客观历史的,即曾经发生过的史事;二是反映主观意识的,即书写者的主观判断。历史文本是主体(书写者)与所记录客观对象(史事)结合的产物,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春秋》对史事的记录是经过判断的结果。而史官(孔子)的判断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史实的认定,即客观史事首先要经过史官主观的分析与决断,是书写者所认定的客观真实,但其认定的事实受礼法传统的影响,要理解他们对客观真实的认识不应超越那个时代的意义体系;二是史官的书写规则,即把经过分析认定的事实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也在长期的历史传统中客体化为春秋笔法,是那个时代历史观念的一种客观体现,在史官传统及主体间的相互认同中不断得以固化和加强,是历史真实赖以存在的条件。在《春秋》的书写中,史官并非不注重历史记录的客观真实性,但他们试图通过凸显自身主体性的方式更好地展示心中的历史之真。这种主观意识来源并受限于客观存在的历史传统,其背后体现了时代的客观合理性。所以,春秋笔法是一种书写客观历史之真的特殊总结。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90):131-132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要对历史做出客观评价说明,就需要学生广泛研读史料、用理性思维方法才能准确得到客观正确的历史解释。本文主要探讨在历史解释视域下,通过补充历史材料,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17.
1.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误区。历史知识包罗万象,但它不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简单堆砌和集合,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和阶段特征。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创造性教学,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这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中学历史教师所关注。如何生动而客观地展现历史风貌,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历史评价问题是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认识历史、吸取经验教训、发扬民族精神都离不开对历史问题的客观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学术界探讨评价历史问题时往往各抒己见,加之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历史文学及影视作品,也对青年学生认识历史产生极大影响,愈加凸显历史评价问题的重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标准,以历史主义原则为指导,以历史人物、事件或事物对历史进程起推动或阻碍作用为标准,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农民战争以及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等问题,正确评价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革命与改良等问题,以培养学生探讨理论问题的能力,真正担负起历史教育工作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演义”具有趣味性、大众性也具有公断性,这些都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利用“演义”的趣味性,可以调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演义”的通俗性和大众性,可以整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利用“演义”的主观性,即“演义”与历史的差异性.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运用“演义”时,还要加以区别.要告诉学生客观的历史和主观的“演义”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