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道法自然"如何讀? 關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節,歷來有不同的民法。特别是"道法自然"一句歧异更多。不同的讀法就涉及不同的句法結構。 第一種是最普通的讀法,即讀作"主--謂--賓"結構,就是說"人"、"地"、"天"、  相似文献   

2.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他主张从自然与人类社会相统一的角度去把握人类生活的准则。  相似文献   

3.
老庄的人性论是什么?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是人性自然论。由于老庄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省去中间环节导出“人法自然”,所以该说法似乎是无可非议的。不过笔者认为人性自然论的说法尚未抓住老庄人性论的实质。老庄的人性论其实是一种地道的性善论。《老子》、《庄子》对人性的论述是随处可见的,本文就立足这两部书,为我的新观点作简要的论证。一、何谓人“性”?《庄子·天地》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叫《自然》,是一本20世纪50年代的中学教材,从那里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原野高原,神奇的天与地!后来上学了,《自然》课本变成《地理》课本,"理"即道理、原理,说明好多事是可以理解的,人都聪明得很!后来不经意读到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来老子认为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那自然之后呢?  相似文献   

5.
“道法自然”本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江 《寻根》2009,(3):15-20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中非同寻常而又往往得不到确切解释的一个论题。迄今为止,我们知道汉代注释家河上公第一次将这一论题解释为“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二《象元》第二十五)。受这一注释的影响,后来的许多《老子》注释家都在类似的意义上解释老子这一句话。如宋代道士葛长庚撰著的《道德宝章"解释说:“道法自然,道自己如此。”又如,  相似文献   

6.
赤恩 《华夏文化》2000,(4):56-57
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2 5章 )庄子说 :“何谓道 ?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主者 ,天道也 ;臣者 ,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 ,相去远矣 ,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在对“道”的认识上 ,老、庄的区别点并不十分明显 ,即尊奉天道、贬黜人道 ,自人而天 ,由此可以得至美、游极乐 ,从而成为至人。当然老、庄在“道”的问题上也有某些区别 ,此处不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人学 ,关注宗法社会和人自身 ,尤其重视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道家注重人的命运 ,关注人类整体…  相似文献   

7.
吸引观众摩肩接踵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的《道法自然: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在经历了2013年整个春季的展览后,日前意犹未尽地落下其色彩缤纷的华丽“帷幕”。  相似文献   

8.
在老子的道论中,是把宇宙论、体用论、价值论合在一起探讨的。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此,宇宙论基本模式便奠定了。他说:"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由之,体用论而具雏形。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于是,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论正式建立。从此,道不仅成为道家、道教的最高信仰,亦成为中华民族心目中最高真理的代称。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集中代表了中国在新世纪所确定的人才观、自然观、社会观和科学观。“科学发展观”虽然是于2003年才提出的发展观,但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学之道”的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原型;中国古代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表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小康大同”的社会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源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科学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渊源。  相似文献   

10.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纺染的一种技艺,古称“扎缬”或“绞缬”,民间形象地称“疙瘩染”,即有规律地用棉、麻等绳线将平整的布料结扎、绞缠后入染缸上色;因结扎法不同,成品则显示不同花纹图案;又因染液渗润程度不等,其花纹色蕴自然,别一番意趣。  相似文献   

11.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军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学术名,自古及今,有不少人将它视为兵书,甚至王夫之将其称作“言兵之祖”。老子生当春秋衰乱之世,为了实现其“道法自然”的理想社会,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用兵治军的原则,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道家军事思想。老子的思想对后世兵家影响至为深远:一是开启了道家兵法的先河;二是通过《孙子兵法》广泛影响了历代战争理论和战场实践。  相似文献   

12.
“道生法”出自《黄帝四经·经法·道法》,是战国黄老之学核心思想之一。“道生法”第一次从哲学意义上阐明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问题,同时也在国家法度层面为汉初社会的拨乱反正提供了有效的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学具有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探讨了许多问题,并作了精湛的解答,充满着智慧,含有很高的价值,能给人们巨大的启迪与力量。它在历史上作出过辉煌的贡献,在今后也一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中国道学值得弘扬的主要内容,我初步认为有以下七点。第一、“道法自然”的思...  相似文献   

14.
《坛经》中“獦獠”一词读法─—与潘重规先生商榷蒙默《中国文化》第九期载活重规先生《敦煌写本六祖坛经中的“撩”》一文,考此“撩”之“”为“猎”字之俗写,旁徵博引,洋洋洒洒,五千馀言,宜若可以论定矣,而潘先生虚怀若谷,谦光照人,谓“管窥所得,不敢自信,草...  相似文献   

15.
五千年的中华古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道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以其深造的智慧和杰出的成就,发出璀灿夺目的光芒。道学文化肇始于《老子》的思想学说。先秦时代,老聃著《老子》,嗣后庄周及其后学撰《老子》,阐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之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遂成一家之说。《庄子·天下篇》曾评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耿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  相似文献   

16.
客家过年     
春节,古称“岁”或“元旦”,客家人称之为“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年俗,城市乡村,各具特色。而客家人过年不只过一天,年终年首都计入其中,前后延续在20天以上。一般是以腊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开始(也有二十三日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后才结束。客家人过年  相似文献   

17.
汤铎原  谢菊英 《寻根》2023,(1):22-27
<正>共同富裕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传统文化中的共富智慧得到日益重视,上古时代以及先秦诸子百家朴素的共富思想不断被发掘,如上古文明中的“天道均平、人道法天”思想、先秦诸子百家的“损益之道、抑强扶弱”思想、农民起义的“等贵贱、均贫富”诉求等。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儒学的最后一座高峰和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平等观等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共富思想。  相似文献   

18.
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衍续不断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文化理念、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制定了八卦,并且提出了最早见于《尚书》、列于“洪范九畴”之首、被视为百物之基的“五行”。八卦和五行都是把自然作为多种性质、多种因素、多种成分的物质组合,并进而把构成自然的各种物质和物象简括为阴、阳二气。阴阳八卦和五行所代表的各种物质和物象在运动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克相生、矛盾统一、和…  相似文献   

19.
论二程的专著近10本,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最详细和深刻。首章“时代、生平和著作”指出理学产生的必然性,涉及三教融会。次章是政治经济观,强调《左传·哀公元年》“视民如伤”乃程颢作县令时的座右铭。程颐拒绝乘轿由于不忍以人代兽,二程反对雇乳娘育婴表现出高尚情操。《尚书·同命》“格其非心’四字启迪二程主张格君心之非或否定专制极权。黄老帛书提出“道生法”,二程视法为道之用,甚至结合道法,修改德主刑辅传统为兼顾德刑。孔子唯恐名过其实,伊川发挥云:“才过德者不祥,名过实者有殃。”…  相似文献   

20.
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知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孔子的“知天命”的真实含义,已有的几种解说均未真正理解,其最重要的原因是都把“知天命”置于天人合一下来理解,而忽略了早期儒家天人观存在不同的向度。郭店竹简《穷达以时》所述“天人之分”,有助于对孔子“知天命”的正确理解。孔子的“知天命”不仅仅是对主宰天或道德天而言,更重要是对命运天而言,孔子的思想实际蕴涵着一种天人之分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