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膑兵法》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理念,体现了孙膑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性与科学性。"人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人际、身心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维护了中国的多民族和谐统一,"人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人和"思想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以经济增长为要务,以和平发展为指导,以"富国强兵"为基础。建设强大的军队,可有效地化解国际矛盾、减少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人和"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人和"思想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发展战略,提供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深层理念支撑和极富价值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2.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本文试图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高校管理理念,"礼之用,和为贵"与高校制度建设,"天人合一"与高校环境规划,"以人为本"与高校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以宏观的视角,探求内涵丰富的古代"和谐"思想对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生态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3.
和谐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文明成果的长期积淀和历史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追求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和谐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文明成果的长期积淀和历史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追求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图从以人为本涵义出发,对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再认识,将之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思想相比较,认识以人为本是引领政治文明的先进理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而要以民主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不动摇。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取向。在高校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以学生为本,这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实现路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其健康人格,让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健康、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儒家和谐思想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深受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熏陶,表现出"贵和""中庸"的和谐思想.武德是中华武术的核心,因此,武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膑“为将之道”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孙膑在《篡卒》、《八阵》、《兵情》等篇中提出的有关将帅的素质及其在战争中所起作用的论述,概括出孙膑"为将之道"的两个重要思想:"知道",即智、勇、数战、得民心、知敌情、通战术是孙膑选将的最高标准,是为将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并且只有从理论到实践真正掌握了战争的规律,具备驾驭战争全局的能力,才能成为"王者之将";"兵之道",即以"人和"思想为前提,揭示了士卒、将帅、君主三者在治军作战中的内在关系,强调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才能克敌制胜。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军队建设,尤其是建设复合型高中级指挥人才队伍、建立纯洁和谐的内部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浅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下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针对当前中国的国情,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要明确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下,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致的精神理念——以人为本;第二,要加强诚信建设;第三,要贯彻落实制度建设;第四,要充分汲取和利用中国传统的人际和谐思想精华,坚持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司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和谐"的价值理念。其思想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经由执法援情、慎刑恤狱和注重调解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从而达致了传统司法中的和谐主义。今天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司法诉求就是和谐司法。在构建和谐司法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代代因袭相传的传统司法文化进行重新审视,特别是对"和谐"理念的深刻认识,从而沟通传统与现代的连接,为和谐司法的构建提供历史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贯穿于《孙子兵法》之中,形成了孙子的和谐军事思维。《孙子兵法》在论述作战与后勤的关系时所体现出的和谐思维主要表现在:战争决策与后勤基础相一致的和谐思维,作战行动与后勤保障相适应的和谐思维,作战部署与后方安全相统一的和谐思维。  相似文献   

12.
银雀山汉简再现了“桂陵之战”的全部作战过程。汉简对孙膑在桂陵之战前期铺垫部分的描述,当今学者少有论及。这两部分一是齐魏两军对峙,孙膑结阵“伐交”,威慑敌人;二是南下平陵,孙膑巧用“诡道”,以谋运兵。这两部分是“围魏救赵”的重要铺垫,充分反映了孙膑超群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精深的用兵计策。  相似文献   

13.
宋代大儒张载认为"太和"是宇宙间万物相互关系的最高境界,是道的核心;"道胜"是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的精髓。"道胜"思想与儒家文化中"和"的思想是相通的,它所追求的是和平、和解、和谐与融合,其最高境界就是"太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各国应以孙子以"太和"为内核的"道胜"思想为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和解的姿态,理智地处理国家间的矛盾与纠纷,相互生存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晏婴对"和"文化作过深刻的阐述:明确了"和"与"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强调了"和"是不同事物、不同意见,乃至看似矛盾的事物和认识"相济"、"相成"的结果。与晏婴同时代且又熟悉晏婴的孙子吸收了"和"文化的精华,把"和"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军事,"君命有所不受","必以全争于天下","奇正相生"这些充满辩证法思想的军事原则和方法,其哲学基础都是"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刘庆 《滨州学院学报》2005,21(5):111-115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代、战争环境和文化土壤条件下的产物。对二者从军事思想体系的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在体系架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文化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差异,可以为思考未来西方的军事理论走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作为人类思维智慧的宝库,不仅适用于战争,它阐明的某些原则同样适用于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班主任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实施者,应当从《孙子兵法》中汲取营养,把孙子的智慧在高校学生管理领域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春秋末期孙子所著兵法十三篇,以《计篇》开头、《用间篇》结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是我国最早的具有系统性、规律性和实用性的兵学经典。探索孙子兵学思想之源,要抓住孙子慎战、爱民、谋略、用间等主要思想,并与《史记》之五帝、夏、殷、周诸本纪及其他有关史料加以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8.
超越兵法     
《孙子兵法》虽属于军事学著作,但因其充满哲理,富于思辨,因此非军事领域又多借鉴其智慧理念,商业经营中应用《孙子兵法》的原理、谋略更是古已有之,范蠡便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发展到现代,更是出现了“兵法经营学”的崭新理论。战争与经营有同质性特点,因此,兵法可用于指导经营。如经营决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环节都可以从《孙子兵法》中借鉴智慧。《孙子兵法》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思维方式的启迪,并指出了对《孙子兵法》真正价值在认识上的两个误区。  相似文献   

19.
超越兵法     
《孙子兵法》虽属于军事学著作,但因其充满哲理,富于思辨,因此非军事领域又多借鉴其智慧理念,商业经营中应用《孙子兵法》的原理、谋略更是古已有之,范蠡便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发展到现代,更是出现了"兵法经营学"的崭新理论。战争与经营有同质性特点,因此,兵法可用于指导经营。如经营决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环节都可以从《孙子兵法》中借鉴智慧。《孙子兵法》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思维方式的启迪,并指出了对《孙子兵法》真正价值在认识上的两个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