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秀媚 《成才之路》2009,(26):37-38
教材简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甍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相似文献   

2.
<正>《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的内容,此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所作,作者虽然移居台湾,但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风土人情,是家乡的新年、喝春酒、吃会酒,作者以"春酒"为主线,回忆了自己童年在故乡的种种美好经历。她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怀旧"不仅仅是怀念旧人、旧事、旧景,更是怀念故乡,以此来抒发自己远离故土的浓浓的乡愁。因此,将本文的主题定位于"思乡"是解读和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童年·木桥     
【简评】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家乡小木桥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令人称道的是,一篇怀念童年生活的文章因为小木桥的丰富内涵而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小木桥连接的是“我”懵懂的童年生活和长大后的未知世界.孩子们总是会憧憬和追寻彼岸的精彩.这小木桥其实就是每个人童年生活中的一道彩虹。  相似文献   

4.
一、《书塾与学堂》,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写的自传体散文,叙述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作者写这篇散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提示:这篇散文回顾了辛亥革命以前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对自己的生活作一次小结,对自己从幼年时期起所形成的思想进行自我解剖,从而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正《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作品,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写了"我"童年摇桂花的乐趣,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向读者真实再现了童年的美好生活,让我们能透过文字,清晰地看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收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一、"香"飘十里摇花乐文章中,作者花了不少的文字描写桂花的"香气味儿"。"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  相似文献   

6.
人人都有故乡,人人都会思念故乡。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情结。对故乡的思念,各人的表达方式不同,然而,在爱家乡这一点上,大家的出发点都是殊途同归的。赵娟同学对故乡的深情,表现在她对故乡的一山一水的深深的眷恋之中。作者首先引用台湾乡愁诗人席慕蓉的一首乡愁诗,道出自己离别家乡后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而后引出对家乡山山水水的回忆。作者写山,把家乡平淡无奇的山与名山相比,意在写出它的平凡但正因为平凡,在她心中却显示出不平凡的地位。作者写山,写山的品格,写山的美丽,写山的丰饶,大山孕育出孩子的聪颖;作者写水,写水的秀美,写水的…  相似文献   

7.
湘西是人人向往的地方,猛洞河是湘西的著名风景区。作者生活在猛洞河畔,对家乡有着深切的挚爱之情。本文写的是土家族人在猛洞河畔的生活,写猛洞河的四季风情,重点写她的春夏风景和土家人的习俗。从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挚爱。“情深而文明”,没有对家乡的挚爱之情,是很难写出如此美妙的景物和风情来的。所以,要写好文章,首先你要对自己笔下的人和事有真切的感受与感情,才能成就优美的文字和优美的文章。此文的成功还在于作者有较深的文字功夫,对自己家乡的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特性,用充满感情的文字去描述她,…  相似文献   

8.
曹述莲 《陕西教育》2011,(11):53-53
《桂花雨》一文,是琦君的散文集中的其中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和怀念之情。因此这种以情贯穿全文的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端午的鸭蛋》乃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文章以一枚鸭蛋入笔,娓娓道来,字字含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风俗的称道、家乡物产的自豪。但是,汪老散淡的行文风格,未必能让新世纪的城市小孩认同与理解。笔者在充分调查学情,梳理学生疑难的基础上,以为学生解惑为教学起点,设计本课教学。本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乃是教会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输入到输出,进一步引导学生移情仿写,学习作者语言,赞美家乡物产。本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端午的鸭蛋》乃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文章以一枚鸭蛋入笔,娓娓道来,字字含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风俗的称道、家乡物产的自豪。但是,汪老散淡的行文风格,未必能让新世纪的城市小孩认同与理解。笔者在充分调查学情,梳理学生疑难的基础上,以为学生解惑为教学起点,设计本课教学。本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乃是教会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输入到输出,进一步引导学生移情仿写,学习作者语言,赞美家乡物产。本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从童年到青年记忆的苦涩 《婆婆丁的故事》开篇是构思别致的散文《大地的爱》,写的是作者童年记忆中卖花翁的故事,同时向世人报告了齐齐哈尔这一个古老而有韵味的,名字——卜奎,同时也告诉世人自己就出生在这块虽曾荒蛮但却富有诗意的土地。 作者“童年的记忆里,我们卜奎的春天,是伴着一声‘山芍药’开始的。”家乡的美丽,在她童年的记忆里是无与伦比的了。芍药花是一种常见的花,尤其是东北人对它更是熟悉不过了。而这里作者所写到的芍药却带个“山”字,这“山”是东北人特有意识里的“山”,即野外的意思,说明这芍药花是野生野长的,有人将它从野外采来拿到城里卖的,这样作者就自然地把卖花翁推到读者的面前了。行文如流水般通畅,毫无雕琢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课例简析】《我爱故乡的杨梅》文情并茂,描绘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抓住杨梅树和果的特点来描写的。教学时可采用“以读导写”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种自己家乡的特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3.
草明,现代著名女作家。她小时候家境困苦,全靠母亲一双勤劳的手维持生活。本文写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大神庙和放生池所见到的景象,又写了她离家30年后回去时在那里所见到的景象。作者写这些东西包含着怎样的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她从童年时的这个印象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学着体会与分辨什么是真善美的事物,什么是假恶丑的事物。同时作者还通过记叙30年后同样的景象,告诉我们:只有美好的事物才能长存,一切丑恶的虚伪的东西都终归要被历史淘汰掉的。  相似文献   

14.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关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15.
作者写自己的家乡虹桥,写得充满爱怜,正如文章的题目所言,"二分无赖是虹桥"。这里当然是根据"天下三分明月  相似文献   

16.
本组课文,写的都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你长大以后,或许也会离开家乡,想象一下,当某一天你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以“20年后回故乡”为内容写一篇习作。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可以写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回忆,可以写与亲人或同学见面的情景,也可以写你想写的其他内容。回忆一下课文中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7.
山恋     
[作者审题构思]在我的。心中一直有着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能通过我的笔写写家乡,写写家乡的大山。于是在这次大赛中我选择了以家乡为主题的内容,不光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也要希望通过本次大赛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由于我久有一种写写家乡的欲望,选择以“家乡”为内容的作文题,便切合了我的』心愿,但此题看似容易,实则颇难,写什么,怎么写好,颇费思索。如果按常规写法,只有写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但作为国家极贫困县的家乡的变化,比起发达地区来简直不堪一提,冥思苦想之下,触动灵机,由于我从小在山里长大,对…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时空》2014,(10):32-32
如果你已经上六年级了,那一定还记得《童年冬阳骆驼队》里那个可爱的小英子吧。是的,今天你读到的这个"小英子"就是那个"小英子"。这些有趣的童年故事都来自于同一个作者的同一部作品《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曾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相似文献   

19.
记者:能否谈谈您的故乡、您的童年? 季羡林:我的家乡在山东省清平县(现在并入临清市)官庄,是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我们家又是贫中之贫,可以说是贫无立锥地。所以,我写过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叫《灰黄漫忆》,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只有一片灰黄。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最初发表于1913年。高尔基开始写自传体三部曲的时候,已是一位成熟的无产阶级作家,所以,这三部曲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平的自述,也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对俄罗斯19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