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小说叙事中的人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心理性"人物观着眼于人物的心理可信性,"功能性"人物观侧重于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心理性"人物观着重分析了福斯特的"扁形人物"和"浑圆人物","功能性"人物观着重分析了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人物观,"心理性"人物观和"功能性"人物观都表明叙事人物身上含有叙事主体的某种评价态度.  相似文献   

2.
写人叙事性课文中除了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外,还经常出现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人物"。这里的"小人物"是相对于主要人物而言的,他们往往是主要人物的对立面,或对主要人物的发展起着非积极的作用。对待这种人物形象,我们要么是蜻蜓点水  相似文献   

3.
在屠格涅夫的爱情故事中,女性人物设置呈现为"茨冈女人"与"纯洁天使"的对立,在爱情的"竞争"中,前者总是"打败"后者。这种人物对立原则,有时体现为两个人物共时的并置,有时又体现为主人公历时的心理转变,而在根本上,它隐喻着屠格涅夫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4.
"阶段论"、"方面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以往流行的传统模式,它的最大缺陷是不能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其原本面目.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采取两者结合的"综合论"方法,就可以弥补其不足,以达到真实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原其本相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蒲华 《文教资料》2008,(18):132-134
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教学中,教师面临着诸多困惑:如何处理多而杂的人物活动?如何选择至今仍然争论激烈的评价范式?对此本文提出一些务实的解决之道:以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模块立意来指导教学实践,提出以人物活动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依据,选择典型事件来评说出人物的时代性和对同时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提出通过细节教学,把人物"说"得鲜活生动,把人物"评"出个性与智慧,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相似文献   

6.
哈代小说中人物居无定所,心灵也一直游离在反抗与顺从之间,是"漂泊"中的小人物.哈代巧妙地运用时间和空间,使人物的"漂泊"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从而增强了人物漂泊的悲剧性.因此,从叙述时空的角度来解读哈代小说中人物的"漂泊",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哈代小说.  相似文献   

7.
两类"圆形人物"("喜剧性主角"和"严肃的主角")及其塑造方法;三类"扁形人物"("纯粹气质缺陷者"、"气质品格均有缺陷者"、"品格恶劣者")及其塑造方法;"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关系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意象独特的人物塑造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他的"故乡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群体意象,主要表现在奴性化人物、符号化人物、非人化人物、戏剧化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汪克谦 《初中生》2006,(5):58-59
近年来,大语文教学要求将"四大名著"推向中考的前台,"四大名著"类试题愈来愈受到各省市命题者的青睐.其命题的类型主要有四类:作者类、人物类、故事类、故事与人物结合类.  相似文献   

10.
翻开许多优秀作品,名家笔下的"曲法"无不令人赞叹不已. 一、巧合法 恩格斯说过,文学作品要有"情节的巧妙安排",鲁迅先生也曾将构思中的"巧"列为创作的经验之一.在文学作品中,凭借意料之外的因素而创造人物奇遇或情节叠出的巧合, 会给作品带来曲折多姿的艺术魅力.曹禺的<雷雨>,思想深邃,情节动人,人物关系复杂,他们的悲欢离合无不烙上"巧"的印记.  相似文献   

11.
贾蔷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复杂人物,他体现了曹雪芹“正邪两赋”的创作原则。从其真情与能力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物除了骄侈钻营以外,还有“纯良”的另一面,清代学者的评点可为佐证。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原本想通过白雪这样的人物来拯救现代文明的焦虑,或者说拯救传统文化的现状与生存困境。他把白雪当成一个圣母来塑造,寄托作者无限的理想,可白雪在现实中的处境,使贾平凹深感力不从心,他深知这只是他精神的乌托邦,只是一首无法回避的历史挽歌,但他仍然执著前行,去寻找精神的自我慰藉。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走深入民间的创作路线,因而作品染上了神神道道的色彩。然而,自《废都》始,就逐渐回归到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近作《秦腔》更是作了大踏步的后退,更加关注当下的中国农村现实;而《离兴》则过于粘着现实而失败。贾平凹已形成以神秘主义为表,以现实主义为里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4.
从《秦腔》到《高兴》,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一直在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新世纪以来,在当代中国,农民将何地为生?哪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园?由于作者的文化心理以及情感、理智与现实的矛盾,致使他笔下的农民仍将“在路上”,漂泊不已,居无定所。而正因如此,它提供的东西也许更多。  相似文献   

15.
张耀谋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4):70-71,77
90年代初贾平凹鼓呼"大散文"掀起了散文界的一场革命.其实,早在80年代初,他的<秦腔>就已经实践了文化意义上的超越,步入了"大散文"的境界.今天当我们重读文本时,我们可从秦腔、秦人、秦文化的内在联系发掘出其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历史和当下的交融里感受<秦腔>至性至情的大美.  相似文献   

16.
为培养专业型复合人才,结合园林专业卓越工程师(LED-CDIO)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核心课程"园林设计"的教学实施策略、课程教学安排和课程考核方法深入教学实践,为本专业同类课程提供革新经验,并进一步为明确适合本专业的整体教育模式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卡伦·霍尔奈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个体性格结构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模式,这一理论把“自然的真我”放在复杂的环境关系中审视,从而揭示出个体性格所发生的变异和可能的建构模型,这对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很有借鉴意义。文章试图以此理论来分析阐释贾宝玉的性格结构,揭示贾宝玉的性格形成与他所置身的生活环境构成的直接关系。通常把贾宝玉看成“情种”,他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中也铸就了自己的悲剧,而这一悲剧乃是他的性格在大观园中形成和建构起来的结果。他在家族中的存在地位,促使他成为一个无力承担人生责任的怯懦者,他只能选择顺从型的人格,他最终“出家”也就不可能是来自佛的“顿悟”,而是追求的幻灭。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给我们教育体系中的人格培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贾珠是荣国府玉字辈的嫡长子,无论从身份,人品抑或肩负的使命来看都是个无法绕过的重要人物.然而,《红楼梦》没让他露面就夭亡了,且死于贾宝玉出生之后,对其丧事竟然只字不提,同稍后的晚辈媳妇秦可卿之死的张扬无法比拟,其间大有深意存焉.一是为乃弟让位;二是为李纨母子的存活作名份:三是为展现社会人生而标示的梦幻特征.整部宏著都是一场社会人生之大梦,它是由无数小梦联缀而成的。贾珠之死当是无数小梦中的一个短梦.这正是作者将斯人写得徒具虚名的梦幻性创意。  相似文献   

19.
红学界对“龄官划蔷”雅事的创作技巧乃至思想意义几乎是众口一词,评价甚高。但是,按事体情理而论,它只能是贾宝玉荒诞不经的杜撰式臆断。若是依其“爱博而心劳”的个性特征考察之,则又明显地蕴含着关爱女性的深意。由此而论,终归是人生之梦幻性的显现。  相似文献   

20.
在贾平凹的人格背景中,导致他自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其早年的心理创伤和孱弱的身体所带来的属于他个人的自卑,以及其“乡村情结”浸润中的对城市的自卑。贾平凹的创作活动是典型的超越自卑的补偿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