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不仅进行土地和政治、军事的侵略,还伴随着文化的侵略,而且后果更为严重. 他们在东北沦陷时期大力进行殖民宣传,严格把控电影、报纸、图书等宣传媒介. 本文主要阐述了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日本不满足于既得利益,继续寻求对外扩张.随着广田弘毅内阁组阁,日本实行军部独裁统治,日本陆军主张"北进"战略,制定了"北边振兴计划".在该项计划中,将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及哈尔滨等地,作为施策基地,设置军事工程,对苏联准备作战."北边振兴计划"与"北边"城镇的兴起和衰落有着莫大的关系.如"北边振兴计划"与"北边"城镇兴起、衰落之间的关系,以及该计划下东北北部及东部地区的城镇当时的发展状态、战后能否转型重建等尚存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东北形象的视角切入,阐述萧红对东北作家群的超越及由此而带来的对整个创作群体的文学史意义。与东北作家群以"东北精神"中生命的元气和活力的张扬来呼唤民族自救的力、振兴的力所具有的"当代意识"相比,萧红却在负面因素的剖析中呈现出完整和立体的东北形象和风貌,使东北形象"直立起来",并因历史文化批判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而获得一份纵深的"历史意识",从而提升了整个群体的创作品格。  相似文献   

4.
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对东北地区的金矿资源进行了疯狂地掠夺。日本对我国东北黄金资源主要采取两种掠夺方式:一是通过借贷的方式逐步吞并我国私营的民间采金事业;二是利用伪满洲国的名义强行宣布金矿国有,进行强制垄断。著名的夹皮沟金矿就是日本用借贷方式逐步吞并的。这一时期,日本通过"大同殖产株式会社"与"满洲矿山株式会社"先后对夹皮沟金矿进行资源掠夺和经济剥削。仅1940年—1945年间,日本就从夹皮沟掠走黄金共达2327.337公斤。  相似文献   

5.
对"闯关东"的近代山东移民与武术的传播问题进行了史学考证,从文化传播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山东武术传到东北的方式以及"闯关东"对武术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闯关东"的近代山东移民是武术由山东传到东北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包括个人传播和群体传播两种形式,群体传播的方式有武馆(所、场)传播、镖局传播、义和团运动传播。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山东移民"闯关东"推动了武术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加快了武术在东北地区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东北"二人转"体现了东北地区的地域和文化特征而,二人转印象馆的舞台设计以二人转为主线,以东北民俗为背景,其形式是复原性和多样性。本文就是以刘老根大舞台二人转舞台设计为例,来对东北二人转的舞台设计这个话题来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7.
《在医院中》、《第四病室》和《蜕变》都是以抗战时期"医院"为题材的小说.《在医院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第四病室》从小小的"第四病室"管窥当时社会生活,《蜕变》则重在表现抗战时期全民族"蜕"旧"变"新的过程.三部作品各具特色,同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民族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对“民族解放”进行阐发与运用,论述“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的关系,强调战时民族解放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民族解放”,动员民众参与“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重要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9.
随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优化区域和产业化布局,推动东北东部地区地区经济一体化。优化城市布局和形态,形成若干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城市群,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鸡西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城市之一,东北最大煤城、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之首,是一座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鸡西这座具有百年历史城市如今正以大步伐前进与发展,如何提升鸡西市城市形象、地域经济主导地位和区域文化中心是鸡西市发展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德"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周人之新观念。其原始义非"道德"、"德行",而系全生、保全生命,引申为恩惠德泽;初为政治范畴,以后扩展为哲学性命范畴,与"性"为同类概念。"德"的文化政治与历史内涵对儒家人性论有极大影响,亦决定了老子之"道"不同于西方哲学逻各斯与总原理,而具有独特的中国哲学属性。  相似文献   

11.
"想来"与"看来"在现代汉语中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其词汇化、语法化及语义、句法的研究在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想来""看来"的语义演变及词汇化、语法化的历时性研究,对"想来"与"看来"的词性演变及语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宗白华用他的"美学散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理想,而他对人格理想的思考不仅与其学术有关还与他的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宗白华的一生是他所建构的人格理想的最好注解.宗白华思想中体现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空灵"与"充实"的张力以及对美的和谐的追求既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一部分,也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教法、学法、教学法、教学方法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力求从辨析中,探寻"教学法"、"教学方法"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法"与"方法"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教学法"与"教学方法"也并非完全等同;"教学法"是上位概念,既包括教学的方法也包括教学的原理;"教学法"并非教法与学法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由教法、学法和连接二者的组织法共同构成;"教学方法"也不等于教导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简单组合,而是由教导方法、学习方法,以及在二者之间起纽带作用的组织方法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当代女诗人李潮蕴在东北诗坛非常活跃,诗人以其旺盛的创作力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她的诗歌唯美深奥又蕴含丰富的生活底蕴,作为女性诗人她在诗歌视域和意象选择上都做到了性别的突破,从而使诗歌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超越性和丰富性.作为知识分子,她的创作又能沉于民间,作品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忧患意识.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作品不仅有"小我"的呢喃,还有深邃的哲学追问,其诗作以一种回归诗本身、诗本真的文化立场和人本立场来表达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辨与感性体认,为中国当代新诗写作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顺其自然"与"征服自然" ——中希古代健身理念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对"身心关系"、"人天关系"认识的分析入手,讨论了古代中希健身理念的差异.认为:古代中国"一体二用"身心观,在肯定生理(形)健康是心理(神)健康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强调了精神对形体的控制与调节作用;在处理客观规律(天命)与主观努力(人为)的关系上,既强调了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也指出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意义.古代希腊的先贤对"身心关系"的理解,尽管存在认识上的差距,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的基本模式都是"二元并存".古希腊强调的是:选择灵魂(理性)的需要而不是躯体(感觉)的需要,按照人的理性需要去影响生命运动;正是这两种不同的健身理念对中国古代人们选择的体育保健行为与古代希腊人所倡导的健身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最终形成了风格不同的体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中庸与"中道"思想的比较,阐述了"中"是二者思想的共同基点,具体体现在"中"的涵义的界定、标准的规定、评价、实现的态度以及实现的方式五个方面;对二者思想的少许差异之处加以说明;阐释了"中庸"与"中道"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士大夫政治文化"是宋明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在这方面,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可以说是对两宋时代儒学从崛起到衰落的一个历史浓缩,其对两宋道学从"以天下为己任"的"共定国是"出发,如何一步步分裂为"朋党",最后又如何被以"伪道学"的罪名清理出局之轨迹的详细辨析,充分揭示了传统政治体制"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根本弊端;而其对宋代政治格局中道学集团与官僚集团各自特征的对比与分析,也深刻地揭示了儒学每每受挫于官僚集团的文化与社会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神圣"思想是其诗化哲学进一步玄冥化的呈现,蕴涵着"神圣"、"神性"、"神"的三位一体的内在气脉,涵摄着"自然"与"真理"的交织融合."神圣"逃逸了形而上学之桎梏,启示形而上学域外的另一维"它者",其是对人类世界不可知的留白,同时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反拨.关注"神圣",旨在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里对人类世界说"不".  相似文献   

19.
对中共南方局与重庆抗战文学关系的考察,长期以来呈现出一种简单的模式,即毛泽东→周恩来→大后方文学。这种格局显然失之片面,并且有违史实。文章借鉴中共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四个方面加以厘清和辨正:1.抗战时期中共的最高领导人;2.中共中央长江局和王明的右倾错误;3.抗战时期博古在宣传文化战线上的历史作用;4.抗战时期凯丰在宣传文化战线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奥林匹克运动"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结合中国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认知现状,探讨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与奥运会的关系.认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是"教育"与"和平";奥林匹克运动基于体育又超越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深刻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准确把握奥林匹克运动、奥运会、体育三者的相互关系,是进一步在我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