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师以“剪窗花”的教学为例,通过实施“欣赏剪窗花艺术,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实操剪窗花过程,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追溯剪窗花历史,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等教学策略,探索小学数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育人策略。  相似文献   

2.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情和兴趣,还能让数学学习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纽带。教师以“十二时辰”的教学为例,探索小学数学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经历多维体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经历深思过程,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深掘文化底蕴,拓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野边界”等策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全面拓宽人文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魏晶 《甘肃教育》2023,(7):97-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途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进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从挖掘教材内涵、丰富教学方法、营造氛围等方面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传承发展。文章研究对比了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的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共20本教材(2019年版)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地理联系密切;传统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问题导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的核心栏目;同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侧重“因材而异”,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蕴含自身的价值内涵与精神理念。最后,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总结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地理融合的路径,可潜移默化地实现“培根铸魂”。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至关重要。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如何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从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阐述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渗透策略:基于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创设多种传统文化教育途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根据生物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让学生从诗词歌赋、古代科技成就和经典书籍等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文化自信,实现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要重视以书法为重要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课堂教学是小学书法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运用“三味”教学法,指导学生认真读帖、用心书写,品味书法艺术的魅力,提升书法审美境界,从而让课表中的书法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一种积淀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2015年,济宁市教科院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推中华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最终走进学生头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我们国家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也越来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活动。特别是在小学学校教学中,学生在这个时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本文将立足小学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及方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既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针对目前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零散、碎片化、缺乏整体关联等问题,本文提出,要提高融入的有效性,需要围绕降低融入过程的“认知负荷”这一主线,通过赏析式融合、体验式融合、探究式融合等路径,构筑从数学知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到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入新样态。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背诵75篇(段)的古诗文,而统编语文教材也选编了12篇文言文,说明语文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四有”——有“谱”、有“标”、有“法”、有“延”的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对学习目标进行定位、对教学方式进行重构、对学习作业进行创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积累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体验文本情感,使学生爱上文言文,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根与魂。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应坚持正确导向,传承文化经典;结合时代要求,力求浸润无声;尊重教育规律,满足迎合学生需求;整体协同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等。其实施路径包括: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挥美育的铸魂功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弘扬美育的教化力量;提高创造创新能力,彰显美育的育人价值等。  相似文献   

13.
陈林 《江苏教育》2023,(2):26-28
“文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中国的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建设,都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叙事,都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一种“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与阐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形成学校文化认同;应用与洞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照中演绎学校文化叙事;神入与自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中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只有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根”的作用,学校才能准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林 《语文学习》2020,(4):34-3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应锐 《中国教师》2024,(1):71-7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意义深远,既为现代教育指引方向,又可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基于此,本文聚焦小学数学教学,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价值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的现实样态,并总结出教师对文化融合认知有限、融合方式较为单一、教师的融合经验不足等问题,进而围绕现实困境,提出深化教师文化内涵、丰富融合方式、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深入挖掘资源等行动路向,全面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德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筑基作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精华,是中华文明几千发展中诞生的瑰宝。因此在小学德育中进行优秀文化渗透,对塑造小学生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之中,也对德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在认识德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将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推动小学德育质量和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取向,将其内构成为大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现大学生由“学生”到“人才”的角色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家国情怀价值元素,把其传授予大学生,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是教育者实施文化育人的显现,二者在目标、主体、内容、方法、过程上相契合。文化育人视角下,培育家国情怀的路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课程育人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渗透红色文化教育,依托网络媒体,构建家校联动平台,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小学生来说更是意义重大,它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培养核心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多渗透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章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当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现状,在提高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重视度以及价值理解的基础上,探求关于农村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对策,希望可以借助本次研究为今后相关教育提供一定帮助,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强化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文化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能有效发挥其促进"转识成智"、植入文化基因、形塑内在精神力量的巨大价值.教科书作为承载文化内核和培根铸魂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其形态转变的必要前提.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为例,管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科书中的现实样态,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科书年级、领域、栏目中全方位分布,层次分明;载体形式多样,选材丰富;运用方式多元,显隐结合.未来,还需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数学教科书的顶层设计,补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科书中的结构短板,科学统筹学生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设计立体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