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晚清政治史既是中国近代史政治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广义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的国内史学界借助清史资料建设"黄金时代"的东风,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从多个视角对晚清制度史、晚清历史事件与人物、晚清中外政治关系史等进行了更为充分、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其中,晚清制度史和事件史,仍旧是晚清政治史研究领域的重心。晚清史的整体研究仍在成熟、稳健的学科发展中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近代中国的晚清海关促进汉语学习的政策措施进行了研究。在赫德、安格联两任总税务司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海关洋员汉语学习取得了明显成效。赫德率先把推进洋员汉语学习作为战略决策,以强制方式在海关推行汉语学习,安格联则较好延续了赫德的做法。海关洋员汉语学习与考试聘用、选拔晋升、奖金津贴、教育培训、考绩报告等政策制度紧密结合,使汉语学习成为强制性或体制性的需求,具有组织化、制度化的明显特点,对当今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有着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赫德与英国驻华使领馆的矛盾是晚清中英外交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中英商务司法案件交涉中,赫德无论是从言论还是从行动上,都是站在中国一边。在镇江趸船案、"台湾"号假货单案、芜湖青麻案和佩奇案中,赫德帮助中国与英国驻华使领馆进行抗争,并取得了胜利。赫德在中英商务司法案件中的表现充分说明,当英国驻华使领馆损害到中国海关的利益时,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损害了赫德的个人利益,同时也损害了英国在华的长远利益,所以此时赫德与英国驻华使领馆的矛盾急剧尖锐化,从而促使赫德在中英商务与司法案件中帮助中国政府在中英交涉中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4.
1866年,清政府派遣斌椿使团赴欧洲游历考察,是晚清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自马嘎尔尼使华以来,中西之间一直围绕遣使问题展开争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确立了外交代表常驻北京的制度,同时也不断要求清政府能够遣使西方。其中,赫德是最积极的推动者。在清政府内部为是否遣使犹豫不决之际,赫德的休假回国,为清政府的遣使尝试提供了一个契机。最终,清政府选派斌椿带领三名同文馆学生,随同赫德前往欧洲观光并做考察报告。斌椿使团虽然不是清政府正式的外交代表,但其作为清政府向西方遣使的首次尝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界目前对晚清小说家的分类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虽然有些学者对晚清小说家群体作出过分类,使晚清小说家群体的某些共性得到了彰显,但是晚清小说家的分类研究仍应进一步探索、开拓。  相似文献   

6.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晚清时期,中国由一个主权完全独立的封建国家成为一个主权不完全独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伴随着这一社会性质发生重大转变,政治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晚清时期,在社会危机和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以自救。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关于晚清外交制度的研究便已起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随着近代中外关系史和外交史研究的进展,晚清外交制度的研究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晚清外交制度的研究仍相当薄弱,尚有较多研究盲点和空白。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转变研究取向,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晚清外交制度的研究很必要。  相似文献   

8.
晚清社会的变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留学生对晚清社会的变迁则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就晚清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学术变迁而言,留学生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洋务运动的运作,影响晚清政治的演进并使晚清政治走向终结,推晚清学术思想向现代方向转型。研究留学生与晚清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可以认识晚清社会演进的规律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对于现代小说的诗性传统而言,晚清小说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由于晚清社会"人的意识"整体性缺失的制约,晚清小说不可能表现出诗性"为人生"的本质性意义;另一方面,晚清小说存在的风景描写和美感色彩,又表现出了明显的诗性意义且和"五四"文学存在着勾连.在此意义上,晚清小说可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前诗性"阶段,预示了诗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10.
晚清来华外国人人数众多,从外交使节、商人到记者、探险家等,不一而足。他们留下了大量游记,其中记录了晚清女性的容貌装扮、家庭劳动、社会活动等内容。这些文本揭示出晚清女性生存境遇的复杂与艰难,表征着女性价值观念的因循与变革,显示出女性解放运动的进步与受挫,是研究晚清外国人眼中中国女性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的外语学习,并非如学界所认为的那样发展缓慢,而是恰恰相反,清末交通学校中对外语学习的过分强调就是典型的例子。晚清外语学习发展过快而非缓慢,乃不争的事实。交通学校之所以注重外语学习,救亡图存的急需是基本的所在;此外,晚清对外交往的需要对外语学习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再就是就业的吸引。  相似文献   

12.
清季,清政府大量引进西方军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装备水平,并为清末军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外洋军械的输入成为清军武器的重要来源,推动了清军装备的革新,促进了清军军事制度的变革。同时,清政府军械输入也有诸多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清军的近代化起到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晚清"新小说"观念的提出,是中华文明在走向贫弱的途中,力图复兴的一种应对策略,是其旨在借助外来文明的引入达到"新民"理想的表达,但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接过程中,他们在面对影响时焦灼矛盾的心态和对外来文化采取的"误读"策略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清政府尚执政时期,中国东北地区曾多次面临外来列强的侵略与渗透。尽管从结果上看,国土不断地被瓜分,但是清政府当时很多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态度与做法,折射出清政府也存在一定的主权观。  相似文献   

15.
督抚参与外交活动是晚清外交体制中特有的现象。为了交涉的方便,各省大多成立了督抚管辖下办理涉外事务的机构,如海关道、洋务局(处)、交涉局(司)等。研究这些机构及其活动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近代列强对中国的渗透和侵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些机构的研究还很薄弱。了解既有的研究成果,是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穿越"一度成为小说中风行的题材,这种题材多半出现于翻新小说中,其成因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社会心理的影响,既有本土文学的传统,又有外来小说的启迪,同时又与小说的市场化密切相关。"穿越"可分为三种模式,是晚清小说中最具新意和时代特色的题材之一,其得失对今日的文学亦有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受到当时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风会党实现自身政治任务的政治意图所决定,晚清会党也积极参与了反洋教斗争;晚清会党在反洋教斗争中,往往能够依据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当时下层民众普遍的反洋教的社会情绪,采取较为灵活的斗争策略对外来侵略势力和清政府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大量的史实也表明,会党在反洋教斗争的过程中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初始阶段,晚清产生的实业教育是中国新式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培养实业师资,清政府作了多方努力,除了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外,主要采取设立实业教员养成所、选派学生出洋学习实业、聘请外籍教师等措施。这些措施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足以解决实业师资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一生毁誉参半,然而一些对李鸿章的非议却明显失实,晚清政坛的情况极其复杂,各种因素同时出现,在这种状况下游走的李鸿章更显得步履维艰。他顶着舆论压力,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等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虽不能称其为英雄,但也实在不应该为亡国买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