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本文针对北齐徐显秀墓室结构破坏特征,在综合考虑环境控制不力、地下水作用和砌体结构性失稳多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墓室结构特征,在确保墓葬结构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借助砌体结构刚性条件理论依据,判识采取传统青砖砌筑支顶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寻求最小干预墓室壁画且能够根治墓室结构病变的保护措施,有效遏制墓室结构进一步形变对墓室壁画的影响与破坏。  相似文献   

2.
北齐《袁月玑墓志》的出土,对南朝以降的著姓高门陈郡谢氏与济阳蔡氏的谱系颇有纠补之益。志文中对月玑文辞、书法造诣的赞颂,客观上也丰富了世人对蔡文姬以及《三都赋》作者左芬两位才女的认识。根据题铭位置与文献记载推知,南朝墓志的序、铭往往由两人分工完成,《袁月玑墓志》的出土,为这一推断又增添了一件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崔芬墓志与南北争战下的青州崔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时期最著名的大族之一清河崔氏的一些支系 ,在十六国末期随南燕主慕容德南徙至青州地区 ,成为当地的大族。由于青州地处南北势力争战的前沿 ,为了维持其家族的势力和地位 ,崔氏成员忽南忽北 ,在南北政权之间首尾两端。出土于今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墓的崔芬墓志 ,为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墓志记录了崔芬作为贵族子弟的仕宦经历 ,并暗示了其因追随侯景而被北齐政权抛弃的事实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碑文和墓志是南北朝重要的散文样式.北魏前期的碑文与刘宋初期的碑文具有类似的文学特征,南朝碑文在齐梁以后繁缛典丽的特征要到北魏末期才影响到北朝碑文的写作.碑文的变体铭文中出现的山水景物及游仙题材描写也在北魏到北齐有所表现.在墓志中,南、北墓志同时出现对抒情功能的重视,在南朝宫体文学出现之初,北朝墓志中也出现了对女性艳丽特征的描写,二者呈现出基本同步的发展.碑文和墓志在南北文学交流过程中的不同步,体现出北朝文学接受南朝文学过程中不同文体间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北齐徐显秀墓室北壁宴饮图的分析,旨在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原因。该研究有益于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六年一月,连云港市锦屏公社朐山大队(去古海州城东五里)出土了一座宋墓。殉物有黑釉陶瓶、酱釉瓷盒、白瓷盒、铜镜、银钗、“开元通宝”铜钱、墓志残石等。墓志为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书,残石计四块,出土于中墓室。最大的一块宽26.5公分,高18公分,右起竖书十行,四十四字,字径1.5公分。  相似文献   

7.
北齐绿彩黄釉瓷罐,1958年出土于河南濮阳这河砦村。据同时出土的墓志得知,墓主为北齐车骑将军、豫州刺史李云及其妻郑氏。李云,字惠云,齐黎阳卫国人。其曾祖父李方叔为北魏文成皇元恭后之父,为魏、齐勋戚世家。李云死于武平六年(575年)八月,寿七十九岁,次年十一月葬于卫国(今濮阳)。其妻郑氏先于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四月卒于邺,李云死后迁来合葬。南北朝时期中国制瓷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由于连年战乱,制瓷业起步较晚,直到北魏孝文帝迁  相似文献   

8.
2000年3月,安阳发掘唐代墓室壁画。本文从占有的第一手资料对其中一组(3幅)花鸟画进行了研究。从具体艺术表现手法上分析,此壁画上承北齐,下启五代,是唐代绘画主流风格在中原地区特定文化背景中的特殊表现,为研究唐代花鸟画提供了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北朝长乐信都冯氏为北燕王室后裔,其祖冯跋建立北燕王朝。文成文明皇后和冯熙一代,冯氏家族成为北魏时期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北燕、北魏、北齐时期,冯氏家族中先后出现过五位宰相,在政权的更替中一直处于权力的中心位置,对北朝的政治影响深远。将近来出土的冯氏家族墓志和史书文献记载相对照,呈现出北朝冯氏家族的谱系,从而体现冯氏家族作为重要的外戚家族对北朝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齐储君的建立与皇位继承问题密切相关;其东宫建制比较完善,也颇重视东宫教育、培养,但对巩固储君地位的作用不大;客观政治形势、后宫娄太后权力过大等因素造成北齐"兄终弟及"现象一再出现,并最终制约着储君的建立与其后来的前途.  相似文献   

11.
从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西高穴大墓应该是一座东汉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由出土的圭可以确定其是一座东汉晚期的某一个王的墓;由出土的具有“魏武王常所用”铭文的石质器物,可以进一步确定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是东汉晚期被封为魏王、死后曾被谥称为魏武王的曹操.因此,考古学界对于西高穴大墓即曹操高陵的判断正确,定性准确.以两宋为界,北宋以前,曹操高陵的所在,文献中一直有明确的记载,不存在疑问,更没有所谓疑冢之说.自南宋始,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产生并流布开来.究其原因,这主要与曹操高陵的西晋被盗以及后来北宋的修复有关.曹操墓在西晋被盗后,墓葬暴露,其所在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北宋对曹操墓的修葺与保护,使曹操高陵因被盗而形成的识别标识湮灭;加之地表植被的恢复,原本“不封不树”的曹操墓与周边环境统一,外表已难辨识;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守冢户逃离,曹操墓就渐渐成为人们不知所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12.
綦岩  柴淼 《巢湖学院学报》2011,(5):70-74,85
"綦"最早写作■■,出自商代綦公鼎,此文字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社会物质丰富的结果,字源寓示着祭祀大地,期盼丰收,从而其他义项皆出于此;而綦作为姓氏是随着民族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来源有三,汉高祖刘邦赐姓为主体;晋代义兴(今江苏省宜兴)和北魏复姓綦连氏所简改。从字源学与家族史中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现字源学与氏族文化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尉迟敬德墓志铭》记载,敬德之名未必为"恭"。其祖先为西部鲜卑尉迟部落,后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以洛阳为籍贯,但在六镇起义动荡之际流寓于朔州,又以朔州为新籍。敬德祖上历任北魏、北齐、北周、隋等朝要职,但至其父伽时家道中衰。敬德少年时期已经知兵,参与镇压过隋末农民起义。敬德妻苏氏出自关西士族,曾仕北齐。两家变迁可以折射出北朝政局的演变。敬德晚年远离政治,笃信道教。  相似文献   

14.
窦氏青山位于河北省武邑县城东14 km,是西汉文皇后窦漪房为其父窦青修建的陵墓。这座封土高大的陵墓虽经千年岁月侵蚀依然规模宏伟,在它的背后,展现出了一代巾帼窦太后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和她执着守护的人生信条。作为中华帝国最后一位信奉黄老哲学作为治国思想的皇族,她的传奇人生和她的辅国策略都为我们研究西汉时期黄老哲学和儒学执政思想在政坛的转换交替提供了研究的典范。对于窦氏青山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更是我们这代人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5.
1.哈尼族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十二个灵魂护身,死后躯体与灵魂分离,正常死亡者阴灵归入本家族神系中,举行丧礼仪式过程就是阴灵转化为祖先神的过程;2.哈尼族庞杂的祖先崇拜对象层序以及崇拜群体对父子连名制形成的父系血亲家族集团和祖先崇拜集团"启波然"最高辈者的频繁敬献活动,都与血亲家族观念相联;3.十分注重"启波然"成员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哈尼族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间的认同感、社会文化的整合功能和互助协作等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郪江古墓属于巴蜀之国的汉代墓葬文化,从仿家居结构的墓室格局、壮丽的斗拱建筑,到内容庞杂的人物、动物、用品画像浮雕,体现了当时的厚葬之风。文章通过实考探究郪江古墓艺术,分析汉墓如何通过视觉艺术展现出其不朽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崔峰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6):124-128
在陆续发现的一批北齐墓葬中,我们可以看粟特文化曾经对中原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发生在同时代的佛教艺术中。在遗存的北齐石窟以及青州、临朐等地出土的北齐佛教造像中都曾受到粟特文化的影响。北齐造像新样式就是结合了当时绘画风格变化而来的,这种画风变化与西域粟特画风的传入是密切相关的。当时的北齐皇室内部就有“尚胡”的风气。  相似文献   

18.
北魏平城时代是拓拔鲜卑墓葬文化面貌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其原有的文化特质逐渐退居次要,日益广泛地吸收了其他部族或民族的文化因素。随着北方的逐步统一和各地区移民的迁入,平城地区越来越显示出多种文化因素集聚的现象。本文对这些文化来源的组成、作用及相互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平城时代晚期墓葬文化复归晋制的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9.
北齐时代河北地区是京畿中心,同时也是文学重镇,学术颇为繁荣,涌现出大批文人学者,拥有学术话语权的世家大族也多集中在这一区域。从地域分布来看,北齐河北文人既呈现州际之间分布均衡的特征,又呈现一州之中各郡县间分布极不均衡的特征。从文人身份构成来看,北齐河北文人最为明显的特征便是文人只有极少数出身寒微,其余皆出自士族人家。这种文学地理特征的形成有诸多原因,包括统治者的提倡、经济基础的支撑、世家大族的存在、文化传统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所撰著的《颜氏家训》是一部流传广、影响深的家训名著。此书针对立身、为官、处世等各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展示了颜之推饱经乱世忧患的人生经验和思想性格,反映了他贵生保身的人生态度。作为应对乱世的人生哲学,《颜氏家训》的贵生思想突出了感性生命在人生价值中的重要意义,其思想核心虽没有否定经典儒家的传统信仰和价值,但其重心显然已落在明哲保身一面,是经典儒家伦理的世俗化形态和消极表现。这种处世哲学在后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人们保护自我、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实用准则,尤其对市井小民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提供了直接的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