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关于象1 .象思维人类创造了两种思维方式 :一是形象思维 ,二是概念思维。《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介绍 ,概念思维是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创造 ;据《周易》记载 ,形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祖先伏羲氏的创造。苏格拉底生于孔子去世之后 ,伏羲氏则是孔子之前的远古圣贤 ,所以 ,形象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与儒家“中庸”的差别首先就体现在两者是在东西方哲学不同思维方式下建立起来的。在两者的逻辑立足点上,亚里士多德从人的理性出发,从人的道德理智出发,推导出了“中道”才是最好的行为,是符合德性的,并且只有做符合“中道”的行为,才能获得德性;而先秦儒家则从人的道德情感出发,认为人有向善的本性,进一步为完善人的“善性”才走向“中庸”。两者德性观方面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德性的起始途径方面,亚里士多德更加强调的是人的实现活动,而儒家则重视家国天下一体的道德原则;在德性的先天性和后天性方面,亚里士多德更加强调德性的后天生成性,而儒家更加强调德性的先天赋予性;在具体德性生成路径方面,亚里士多德更加强调实践的作用,而儒家则偏重于学习体悟。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西方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的中庸思想和中道思想在其理论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们都视中庸为最高的德性,认为中庸是最好的处事方式和治国之道,他们二人的思想虽然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国家不同,又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成长,所以他们的思想也有截然不同的认知内涵。本文通过对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分析来探讨适当原则对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仁义为本”的精神超越、以“孝悌为先”的道德教化、“以和为贵”的德性之美、“以德教为主”的人格孕化体现着儒家家庭伦理的文化特征;在当代社会,作为一种植根于民众生活方式而存在的儒家家庭伦理,具有道德人文关怀的精神价值、普适性质的文化价值、巩固家庭的实践价值、承前启后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美德伦理坚守人类德性话语方式,主张人的主体性觉悟,将道德实践作为个体德行本质的评判标准。传统以规范伦理框架为基础的科技伦理学研究局限于对科学人责任、行为和个体层面的研究,使得科技伦理陷入了发展困境。美德伦理为科技伦理学的研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分析基于规范伦理框架下的科技伦理研究面临的困境,提出美德伦理视角下的科技伦理转向研究路径,期望对形成完善的科技伦理学理论体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鲁迅郭沫若的孔子观罗炯光一个孔子两幅像孔子(前551-前479)只有一个,但不同人心目中的孔子并不相同,有董仲舒的孔子,也有王充的孔子;有嵇康的孔子,也有王阳明的孔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两位巨人,鲁迅、郭沫若曾不止一次地勾画过孔子的形象。在鲁迅...  相似文献   

7.
孔子和孔子思想的“境界观”方延明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思想在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以及对东南亚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即使是在今天。为什么孔子思想历经二千五百年仍然具有中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魅力何在?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化是精神观念文化范畴里一种文化,这应是狭义"文化"概念。政治文明是文明范畴里的一种。"价值"概念定义,当前争议较大。价值在形式上是现实人的历史存在方式,价值内容就在现实的人日常的现实的历史发展的实践生活过程之中,价值的本质就是现实历史的发展,一切价值都是现实价值。"价值"概念与"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关系很密切。当前,学术理论界在谈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时,有不少人显得很浮躁,只是自发盲目自信,缺少理性自觉的价值分析和文化自立。要克服自发盲目自信,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理性自觉性自信,真正实现理性自觉的坚实自信,自为自强,就得自觉积极地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和文化自立,对现实进行价值理性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分析儒家的渊源流变入手,区别了儒家、儒学、儒教三个概念.从政治文化、伦理、学术三个层面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健将与儒家、儒学、儒教(孔教)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新文化运动反对孔教,反对强化儒学意识形态,这是其对历史的一大贡献.新文化运动对儒家伦理的排拒,对"礼教"的批判,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缺失的一面,其缺失主要是在对儒家伦理蕴含的超时代性、超阶级性的合理内核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在学术层面能将孔子与后来的儒学、儒教区别开来,对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文化成就作平实的评估.本文认为传统与现代可以沟通,但反传统毕竟是现代性的根本特征.任何具有文化价值的思想学说,它的恒在意义只有在时代之镜的折射下才会发放出它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大学》中的幸福观浓缩着儒家德性幸福思想的精华,是指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拓展功业境界、安身立命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着"治心"与"治人"的双向度建构过程。道德主体的内在生命扩展是获得幸福的先决条件,而修身则是沟通"圣"与"王"的中介,将德性的先验性与外在事功的无限性拓展为实现"内圣外王"境界的幸福之路。《大学》的"三纲八目"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展开,为人们获得幸福的途径指明了方向。循着这样的修为次第,人们可以在德性的完满与现实生活的合理抱负中获得至善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之"仁"从三个层次进行描述即以外延描述、从人所具有的品质层次对"仁"进行内涵式的描述、对"仁"的超越层面的描述。这一过程体现了孔子道德思想从感性出发达到理性认知,最后达到无限境界的特点,从而彰显了孔子思想的道德理想主义特色,即以无限超越的理想为旨归,注重实行与理性认同合一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张野 《文化学刊》2011,(3):132-135
沉玉风俗蕴含玉与水两种文化要素。玉的灵性与德性分别延伸出以玉事神的礼俗和以玉彰信的习俗,两者共同促进了沉玉风俗的萌生。水的润物特性则延伸出水崇拜,水崇拜的文化心理亦渗透在沉玉风俗之中。以水制玉、以玉御水、玉水相润构成了玉与水这两种文化要素在自然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吴明海 《文化学刊》2015,(3):175-176
儒家伦理与商业精神并行不悖,孔子精神与丝路精神息息相通,建议"一带一路"的新丝路沿线系列布点孔子学院,这对保持沿线多元文化生态平衡以及人们跨文化沟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构成中的独有要素,源远流长,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归纳传统影壁所展现的空间观念有三,即人界观念、风水观念和伦理观念.这三项观念对于影壁的确立及长期沿用都不同程度地起了作用,它们相互融合成为传统影壁的特殊文化背景.文章从此三方面剖析影壁的文化意蕴和传统特征,有助于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影壁在新时代的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子儒学之精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都是历史地、有规律地逐渐积累、形成的。我们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这是和孔子以及由他创始的儒学分不开的。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秦皇汉武,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精神文明的主要奠基者。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不仅是先秦时期的显学,而且自汉武帝定为国学之后,直至“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为止,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 对于传统精神,毛泽东有两点重要思想:一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二是“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孔子儒学的研究,应当坚持这种正确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6.
<正>民族国家间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形态以及全球角色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沟通障碍、偏差乃至误解,常演化为"文明的冲突"。只有通过"对话"或"理性沟通",不同民族国家或文化主体才能"超越各自传统和生活形式的基本价值的局限,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这不仅"应当作为国际交往的伦理原则普遍遵守",也应该是中国故事赢得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的路径选择:以全球化为背景,以社交化为场景,以沟通理性为桥梁,拓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2,(4):86-86
刘淼炜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总体上看都是在讲人的道德修养,其目的是整治社会秩序,其方略则是礼教德治。因此,儒家思想文化的本质在于对人的尊重,既尊重人的自身发展,强调其道德修养,又尊重天下有序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远程教育的优势及其形式已被公众熟悉和接受.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现代远程教育在其发展中,出现了或潜藏着一些伦理困境.也许这些伦理困境,眼下尚未对现代远程教育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还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测,但其隐性危害的滋长蔓延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理性地反思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伦理问题,是为了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两个大局”背景下,我国要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就应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提高其国际话语权,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选择这一重塑国际秩序和改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并将该理念中传播难度最大的文化和精神内核——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点传播内容。而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关于世界秩序的天下观思想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在国际失序和全球面临治理危机的背景下,要用天下观的世界内部化、关系理性和“孔子改进”概念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等主张的文化内涵和深层含义,提高文化感召力和国际传播效力,促进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和话语权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 ,乃至某些物质文化 (如时装、餐饮、建筑等 )的全球化已是我们进入 2 1世纪时必须承认的基本现实。在这种趋势下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文化 (哲学、宗教、伦理、文学等 )的走向如何呢 ?是否也将和经济、科技一样逐渐一体化 ,也就是说逐渐“趋同”呢 ?这类文化有没有可能 ,或者有没有必要持续多元发展 ?文化的多元发展是历史的事实。三千余年来 ,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文化传统 ,以孔、老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 ,以犹太教先知为代表的希伯莱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